7月再议QFII牌照
7月底,来自券商、基金、期货的6家机构代表齐聚北京,就各自境外业务和境内外合作事项向证监会高层汇报。席间,有机构再次提出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申请,希望能借道香港子公司获得这一牌照。 截至今年上半年,具备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数量累计达85家;而至2008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共计批出了128亿美元QFII额度,按照规划,QFII规模还将扩大至300亿美元
7月底,来自券商、基金、期货的6家机构代表齐聚北京,就各自境外业务和境内外合作事项向证监会高层汇报。席间,有机构再次提出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申请,希望能借道香港子公司获得这一牌照。
截至今年上半年,具备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数量累计达85家;而至2008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共计批出了128亿美元QFII额度,按照规划,QFII规模还将扩大至300亿美元。
300亿美元的诱惑显而易见。
参与交流的机构包括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广发期货以及中粮期货,多在香港设有子公司。据接近参会人士透露,机构中以基金公司、券商为首,提议利用海外子公司的合法身份申请QFII牌照。
资格壁垒
一张QFII牌照,对境外中资机构意义何在?
“我们经常遭遇一些尴尬情景:带着研究报告出去宣传国内市场,境外投资者感兴趣,也认可我们对A股的研究实力,表示有意愿通过我们投资时,我们却只能回答:对不起,我们不能做。”一家深圳券商香港子公司人士介绍。
相比之下,拿到QFII资格的境外投资者却大多做着“左手进、右手出”的简单买卖:向希望进入内地市场的投资机构兜售QFII额度,仅凭1%-2%的交易费用便可获利匪浅。“哪怕是我们发行一只A股基金,也要向境外机构购买QFII额度,最大一块利润落入了外资机构腰包”。
“投资国内市场,国内的基金和券商有先天优势,却成了现实中的弱者。”上述负责人感慨称。
如果按照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8月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境外中资机构无一满足QFII资格。
《办法》给证券公司设立了最高入场门槛:申请QFII资格的券商需要满足经营证券业务30年以上,实收资本不少于10亿美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其余如基金公司则要求满足经营资产管理业务五年以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条件。
仅凭年限一项,便将所有的境外中资证券机构排除在外——成立最早的申银万国也只有20余年历史,其前身上海万国证券于1993年登陆香港;而对基金公司,华夏基金旗下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也只是在今年4月刚刚成立。
“《办法》中对QFII资格的限定,主要考虑到外资机构并不受国内监管,应严格控制防范风险;但境外的中资机构是否也应沿袭同一标准,值得考虑。”另一基金人士表示。
这一障碍已经成为境外中资机构向监管部门多次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方法》颁布至今,一直都在向证监会申请,希望能获得QFII特批或是试点。”上述人士介绍,7月份的交流,仅仅是其中一次。
转型?创新?
目前的QFII制度下,国内券商主要靠“代理权”间接获利。
由于QFII机构不具备沪深交易所A股会员资格,它们投资于A股市场必须通过国内券商来完成。
《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应当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入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合格投资者可以委托在境内设立的证券公司,进行境内证券投资治理。每个合格投资者只能委托一个投资机构。
截至2008年,76家QFII机构,128亿美元额度,多被申银万国、中金、国泰君安、中信、海通证券瓜分。但对券商而言,希望从QFII中得到的并不尽于此。
“拿到QFII资格,对我们至少有三点明显改善。”一家香港子公司负责人介绍。
其一,目前,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两家券商均已经在日本、韩国已发投资中国基金,涉及投资A股就必须购买QFII额度。“第一,我们需要向QFII机构支付1.5%的交易费用,一买一卖总计达到3%,如此高成本支出将影响基金的业绩表现;第二,QFII机构并不能向我们保证足额额度,这一点限制了我们发行基金的规模。”该负责人解释。
其二,国内券商研究所和经纪业务互动的盈利模式,因境外子公司无法提供A股交易而中断。“虽然我们也有其他方面的回馈,如境外投资者选择购买研究报告,或通过我们进行港股交易弥补,但终不如直接交易来得方便。”
其三,香港券商甚少涉及固定收益资产投资,上述负责人介绍,如果拥有QFII资格直接投资A股,将有利于研发混合资产配置的产品,如包括固定收益资产、衍生品以及A股等,可以增加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