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银行架构重塑
作者|王炯 杨涛「 中原银行,王炯系中原银行行长」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21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变革。数字化经营
作者|王炯 杨涛「 中原银行,王炯系中原银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21期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变革。数字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着力追求的目标,这需要商业银行对传统商业逻辑进行调整,重塑技术、业务和管理架构。
重塑架构的现实逻辑
“架构”是指整个系统运行中要明确需要配置哪些组件、要素,规范各组件、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的规则和流程,使得各要素合理配置,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行体系。架构建立在商业环境和商业逻辑之上,并随之不断调整。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显著变化。
一是金融供需呈现结构性变化,优质客户竞争激烈,而以往不受关注的普惠金融领域,各类机构也介入踊跃。
二是客户服务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商业银行传统模式下经营以自我为中心,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较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个客户服务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大众客群成为商业银行的价值客群。
商业银行的决策逻辑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增长动力由粗放式的预算投入转变为数据赋能。过去,商业银行各级机构都有一套传统的业绩推动模式,追求当期考核效果,预算定目标、考核做工具、费用为支撑,对外打价格战,对内博弈政策,以短平快的手法来推动增长,真正的客户需求没有人去关注。而通过数据赋能可帮助银行聚焦客户需求,形成以数据为引领并发挥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式。二是由上层经验型决策转变为前线数据型决策。传统商业银行沟通链条过长,信息衰减和滞后问题突出,决策与市场脱节。在客户需求瞬息万变、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必须通过数据赋能,让业务前线成为市场的发现者、决策的设计者。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信贷扩张增长模式转变为客户经营增长模式。商业银行传统的增长策略是“增资本、提杠杆、放贷款”。随着形势的变化,“提杠杆”受到资本约束和MPA考核政策的限制,通过表外“提杠杆”也受到监管的限制,回归本源、回归客户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意味着在营销端要把获客、提升客户转化率和客户贡献度作为主题,管理端要把成本管控、风险管理作为主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是自我为主、自成体系,于客户缺深耕,于同业缺合作,于异业无关注,服务、创新都是在“孤岛”范围内开展。当前,金融科技已实现万物互联,银行服务由以网点为主体转向以场景为主体,由独立提供服务向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嵌入式服务转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打破原有的边界,在开放性的生态环境内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基于商业环境和商业逻辑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对包括体制、机制、策略、资源、业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架构重塑。
数字化经营架构重塑的思路和内涵
基于对领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可以采用“1+6”的架构设计思路,其中“1”指总体架构,“6”指六大模块架构,包括技术架构、数据架构、组织架构、业务架构、风险管理架构、资源配置架构。
总体架构
技术架构
数据架构
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
风险管理架构
资源配置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