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未缓解
全国工商联最新民营经济报告提出建议,有必要抓紧解决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税负,可考虑实行普惠制减税。
全国工商联最新民营经济报告提出建议,有必要抓紧解决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税负,可考虑实行普惠制减税。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09版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下称“蓝皮书”)指出,尽管当下的货币环境极为宽松,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并未得到缓解。
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与2008年底相比,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户的短期贷款,占全国短期贷款余额比重毫无增长,仍为9.3%,而中长期贷款基本与小企业无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指出,尽管央行也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目前与中小企业的要求相比确实还有距离。“很多中小企业贷款并不能得到满足,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更关键的问题是,“4万亿”投资不仅没能有效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反而对民营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当前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进而带动银行大规模信贷投放,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全国工商联企业家执委问卷调查显示,85%的企业认为,当前税负偏重,而这些企业还都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可见其他中小型企业压力更大。
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这个难题上,蓝皮书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健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制,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
苏宁表示,央行鼓励成立中小金融机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比如说他们的准备金率实际上就要比大商业银行的要低,这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来支持对中小企业贷款。”
另一方面,央行在考虑推动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通过票据融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在发展质押融资,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
蓝皮书特别指出,单靠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必须撬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目前电力、电信、石化、金融等许多高利润行业开放程度远远不够,而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还需打破体制性垄断,吸引民间投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表示认同。
张斌分析指出,政府目前刺激计划,基建是投资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受益者从行业看是上游原材料产品部门、机械制造部门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
尽管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会带来溢出效应,但并不大。而政府投资拉动的重要缺点在于,由于财政收入的减少、支出的不断加大,财力不可持续,即便中央政府可以坚持,但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瓶颈。
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乘数效应会比较低。因为基建投资带来的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收益更多转给了国外投资者,企业投资者的资本利润和劳动所得都会比较低,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不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在张斌看来,目前最迫切的是要更有力的结构改革,开放、放松对垄断行业的管制,对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限制。
“蓝皮书”也认为,有鉴于此,今后投资计划应侧重对民生、医疗、保障型住房等领域的投资,加大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投资,真正撬动民间资本,避免出现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甚至“国进民退”的现象。
全国工商联有关人士认为,应尽快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为民营经济和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方式包括适时改革资源税,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负担水平。
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量身定制”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税收支持力度。
“蓝皮书”建议,下一步应加大财税杠杆作用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生存压力。换言之,结构性减税尽管迈出了一步,但效果并不显著,应实行普惠型减税,即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