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外贸低位站稳 内需与外需相互促进
主持人:记者 谢利,对话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部副研究员 梅新育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自去年11月以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不久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几个月各项环比指标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下半年外贸走势的不同判断,以及有关内需与外需在促进经济增长问题上的争议。针对以上问题,记者与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记者:200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进口下降25.4%,均创下“半年度”的最大降幅。如何看待这一严峻形势对经济的影响?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外,我们还应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
梅新育:我国外贸进出口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我国月度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在去年7月达到高峰,此后出口同比下降几乎与危机的升级同步:2008年9月,雷曼倒台,全球金融危机陡然升级;10月,中国出口环比便开始明显减少,这一走势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而同比下降则从2008年11月一直延续至今。
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仅表现为规模萎缩,还体现在质量显著下降,突出反映在拖欠货款现象蔓延,致使贸易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缩小。国际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危机正在急剧恶化全球贸易中的拖欠货款情况。调查显示,超过90%的国内受访企业曾在2008年遭遇买家逾期付款,被拖欠货款的平均时间也比2007年上升了11.3%。
记者:目前,一些观点认为国际经济衰退已经触底,因此预期下半年外贸形势将出现好转,甚至有望变负增长为正增长。您对下半年进出口运行趋势持怎样的看法?
梅新育: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外贸、特别是出口开始出现低位站稳迹象,6月份贸易数据显示该月出口954.1亿美元,环比增长7.5%,同比降幅也比4、5月份明显缩小。加之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资产市场甚至相当红火,人们对此寄予一定期望,这是正常的,但我觉得对此不宜过度乐观。
从外部需求角度看,目前外部经济的所谓良好迹象充其量不过是低位站稳而已,离真正的复苏尚远。特别是目前发达国家就业状况之糟糕已经远远超出去年的预期,目前仍在持续恶化,美国失业率已达9.5%,美联储预计年底可达10.1%,而美国自然失业率是在5.5%左右,加上过去4周内放弃寻找工作而未被计入的失业人口、被迫从全职转为兼职者,美国“不完全就业”比例在5月底已达16.4%,我们更不宜对外部经济复苏寄望过高。何况各国反危机政策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资产市场一时的火爆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较为长期的滞胀乃至经济再度下行未必不可能发生。从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除非出现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否则世界经济不可能真正摆脱当前这场危机。
即使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复苏已经真正启动,也不能指望我们的出口同等幅度回升。因为此前近10年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与美欧国民储蓄率下降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这种失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持续。美国国民储蓄率的回升表明再平衡进程已经开始,这将意味着他们对进口需求的减少。而且,我国出口部分回暖并非源于外部需求的增长,而是源于淘汰海外竞争对手效应以及一度枯竭的贸易信贷在官方支持下重新启动。
我认为下半年外贸、特别是出口可以出现一定的好转,但这种好转只不过是低位站稳,可能出现环比的小幅回升,同比上升不可能。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政府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稳定外贸政策措施,您如何评价这些政策的效果和影响?是否有其它建议?
梅新育: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有助于外贸走出困境、低位站稳,但现在看来也必须警惕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稳定外贸不应牺牲结构调整目标,导致一些低增值、低技术、高污染企业伺机卷土重来;另外,在特定时期采取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給企业直接带来利润的效果很微弱,因为企业为了拿到订单通常是在提高出口退税之后就降价让利,实际上出口退税补贴了海外采购商和消费者。建议在此基础上辅以其它措施和行动,提高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才能获得长久的收益。
我认为,政府无须出台更多的激励措施,而是应稳定政策,让已经出台的措施发挥作用。同时,完善本国、区域贸易信贷体系,为一度枯竭的贸易融资注入足够的流动性,支持有真实交易基础的项目重新运行起来。
记者:此次危机的发生,给外向型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目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并且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承担起“三驾马车”之一的角色。于是,有人提出,要改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而走内需驱动的发展之路。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梅新育:我们确实需要适当定位外贸、特别是出口的职能,尽管要不断扩大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的绝对规模,但不应对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期望过高。事实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以往的拉动效应也没有很多人所想像的那么强。
虽然我十分赞成“经济增长应更多依靠内需驱动”的观点,但这不等于说就可以忽视外需。我国出口规模在中长期内仍然应当呈绝对增长势头,只是按价值衡量对经济增长驱动力量没那么大而已。而且,鉴于我国资源不足、技术还不够领先,对外需的依存会更明显。在内外需之争问题上,我们不可把两者视为对立关系,而是应当在两者相互促进方面深入挖掘。
从长远来看,一个高度依赖于出口、被动与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体,无论其反应如何敏捷,总无法摆脱被动局面,这正是许多东南亚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经济体的宿命。但对于中国来说,巨大的国内市场将赋予我们日益强大的改变和制定国际市场标准与游戏规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