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仍处上行通道 持牌机构错位发展渐成熟
在经济下行和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下,此前三驾马车的驱动模式正在转向消费一枝独秀,而由此引发的消费金融爆发潮或将持续。
在经济下行和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下,此前三驾马车的驱动模式正在转向消费一枝独秀,而由此引发的消费金融爆发潮或将持续。
近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消费贷款在贷款总规模盘子中比重持续增加,无抵押、无担保的消费贷款在整体消费贷款中比例大幅提升,与国际市场水平相比,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波消费金融爆发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普惠金融服务水平都持续加强,并且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报告认为,市场竞争下,持牌公司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凸显,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式下,正在为促进消费起到重要作用。
从核算角度看,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显示消费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持续强化。
消费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变化。报告调研发现,80、90后已逐渐成为主要消费人群,价格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唯一因素,借贷观念更易被接受;此外,三、四线等小镇城市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数据对上述趋势做出了精确反映:国内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84537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特别是2017年以来,与中长期消费贷款变化曲线逐渐平缓相比,短期消费贷款比重仍保持上升态势,显示在金融整体去杠杆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车道。
这种快速发展窗口期从近年来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展或转型消费金融业务中可见端倪: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网络小贷、互联网平台、助贷类创业公司等多机构均参与进了消费金融混战。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曼·沃迪拉(Roman Wojdyla)表示:市场上很多的金融机构服务的都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客户, 而四到五亿的没有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蓝领人群 ,是我们重点服务的对象。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稻葵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使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在消费贷款中比例大幅上升。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8消费信贷市场报告的指标体系(CCWE指标体系)结果显示,通过“普”和“惠”值加总可得出普惠金融的衡量度。其中普+惠综合排名前五名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农业银行、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设立较早的消费金融公司。报告认为:该结果反应了中国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服务大众满足不同层次金融需求的发展现实,也说明较早成立不同消费金融主体的业务模式正变得日臻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以网贷为代表的行业震荡波及多个金融领域,而业界对个人债务风险的担忧也为上述消费金融机构提出挑战。
对此,罗曼·沃迪拉表示: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应对环境变化,捷信及时在风控方面做出了改变,从目前稳健的运营情况看,这个改变还是有效的。“面对变化如果反应不迅速情况就会失控,现在市场上的消费金融机构正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因为我们是一家跨国机构,经历过经济周期,有着非常丰富的国际经验。”
这种与时俱进也显示在科技化转型上。近年来,消费金融的各类参与主体都在致力于打通线上到线下的闭环,发挥数据和科技驱动效能。据罗曼·沃迪拉透露,就此捷信一方面在加大布局全渠道的业务覆盖,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在科技方面进行投资以及优化资本结构,来提升客户体验,目前人脸识别、智能客服、智能催收等功能均已实现应用。
尽管上述持牌机构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业务发展模式,但监管、竞争、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引发的消费金融市场变化仍不断对其提出新挑战。对此,报告也建议从五方面不断优化消费金融市场展业环境,具体包括:应将各类消费贷企业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消费金融公司融资途径;不断发掘长尾客户,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将个人涉及的所有行业纳入征信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