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揽储“区域势力图”:农行最倚重西部地区,交行在华东地区获强援
工商银行环渤海地区存款支持最给力,建设银行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分秋色,交通银行华东地区一枝独秀,中国银行“我国港澳台及境外”揽储能力强
-来源-
1、《银行储蓄存款下降是喜是忧?》,作者:王小霞,中国经济时报
2、《五大行揽储“区域势力图”:农行最倚重西部地区,交行在华东地区获强援》,作者:张歆,证券日报
工商银行环渤海地区存款支持最给力,建设银行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分秋色,交通银行华东地区一枝独秀,中国银行“我国港澳台及境外”揽储能力强
揽储技术哪家强,全球储户看农行。截至三季度末,农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0万亿元。
记者独家统计发现,几家国有大行存款的区域贡献度差距较大:农行最倚重西部地区,工行的存款结构中,环渤海地区一枝独秀;建设银行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平分秋色;交通银行在其“大本营”华东地区获得强援;中国银行外币个人存款的市场份额持续居同业之首。
农行、工行均创纪录 “存款回家”有望持续
据了解,截至9月底,农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首家个人存款规模超10万亿元的商业银行。
农行的“10万亿元”当然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农行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金融科技+”战略,全面启动新时代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金融服务的需求。截至6月30日,该行个人存款日均余额、日均增量均保持同业首位。
不过,农行的存款增长也并非个案,而是印证了“存款回家”的趋势。或许是因为漂泊已久,见识了各种风险事件,也感受到了监管的导向,今年上半年,资金尤其是个人资金终于愿意“回家”——回流安全等级无疑更高的银行存款。
工商银行在中报中表示,在整个金融机构存款增速放缓、渠道分流的状况下,该行客户存款较上年末增加1.26万亿元,创下2010年以来最好增加水平。
建设银行持续夯实客户基础,公司存款稳定增长。截至6月末,境内公司客户存款较上年末增长3.32%,其中,活期存款增长2.87%,定期存款增长4.19%;境内个人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17%。
交通银行上半年不断丰富储蓄存款产品种类,推广个人大额存单,创新结构性存款产品,提升低成本核心负债;持续深化精准营销,利用白名单精准管控,有效推动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发展。
同时,有分析指出,7月1日起,货币基金“T+0”快速取现额度限制生效,货币基金与银行活期存款之间在流动性、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多年的等号终于变回了小于号。此外,上半年网贷平台的风险事件频发也导致大量投资人转变思路,重新回到银行购买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或理财产品。也就是说,下半年商业银行的存款数据可能会更好看。
五大行揽储“划地盘” 各有强力“粉丝”支持
记者注意到,五大国有银行在不同区域的揽储能力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差异较大。
农业银行半年报显示,西部地区是该行吸收存款金额最高的区域,今年中期的存款余额达3.4万亿元,占比为23%;长江三角洲地区排名第二位,存款余额为3.75万亿元,占比为22.1%;环渤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余额分别为3.03万亿元、2.91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7.9%和17.2%。此外的区域存款占比则冷热不均:珠江三角洲地区占比为14.1%,东北地区占比为4.8%,总行占比为0.5%,境外及其他占比为0.4%。
工商银行的存款结构中,环渤海地区可谓“粉丝”热度最高,截至今年中期的存款余额为5.66万亿元,占比为27.2%。相对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对于工商银行存款的贡献度差异不大,占比分别为18.9%和16.9%;此后是中部地区的14.3%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3.3%。另外,工商银行境外及其他存款的占比明显高于农行,为4%。
截至今年中期,建设银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款占比旗鼓相当,分别为19.88%和19.38%,均超过3万亿元;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存款贡献度也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1%和17.9%。
中报显示,交通银行的区域划定与工行、农行和建行略有不同,华东区域的存款余额占比接近36%,也是该行唯一一个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的区域。此外,华中和华南(整体视为一个区域)的存款占比约为23%;华北占比为17%,西部地区、海外和东北地区的占比分别约为12%、7%、5%,总部占比则不足0.1%。
中国银行的存款结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内地”和“我国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中期,前者存款(包含外币)合计约11.4万亿元,后者约2.5万亿元。也就是说该行“我国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存款占比约为18%,显著高于其他国有大行。此外,记者尝试借助贷款区域分布来推测存款结构并发现,在境内区域中,中国银行华东地区的贷款占比高达39%,远高于其他区域,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银行内地存款结构中,华东地区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银行储蓄存款下降是喜是忧?
存款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居民储蓄存款更是银行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但过去一年,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特别是居民储蓄增速大幅下降,这一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国内存款增速与储蓄率同步下滑
“受金融脱媒、资金分流、居民负债增加等因素叠加的影响,近年来,银行业存款增长持续放缓。”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9%,为197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增速。2017年新增人民币存款13.5万亿元,相比上年少增1.37万亿元,少增幅度相比2016年有所收窄。当前,我国存款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存款降幅较大。2017年,新增企业存款4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17万亿元,这是造成2017年新增存款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我国企业存款有增有减,企业存款增加的年份多于存款减少的年份,但2010年和2012年我国企业存款也曾经出现过大幅少增的情况。
第二,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下降。2017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为4.6万亿元,相比上年少增5657亿元,少增幅度相比上年有所收窄。1998年,我国住房市场化制度启动,我国居民储蓄改变了此前逐年增加的运行态势,年度新增居民储蓄减少的年份数多于增加的年份数。1998年—2017年这二十年,有十二个年份新增居民储蓄出现了净减少。2016年和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连续两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
第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017年,尽管新增存款相比2016年出现了下降,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等其他存款却相比2016年出现了大幅上升,这部分存款降低了2017年存款下降的压力。2017年,新增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15万亿元,相比2016年增加1.78万亿元。而2016年则是大幅下降10万亿元。股市的涨跌和前期“救市”资金的退出是引起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
第四,资金来源不足的压力甚于往年。尽管2017年新增存款少增幅度相比2016年有所收窄,但金融机构感觉资金不足的压力甚于往年。一方面,存贷差扩大,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存款增速。2017年,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2.7%,高于存款增速3.7个百分点,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的现象已持续了四年多。与此同时,年度新增贷款占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3.5万亿元,其占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由2016年的85%上升至100.1%。另一方面,同业拆借活动有所放缓,同业融资难度加大。2017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79万亿元,日均成交3147亿元,同比下降17.7%。
多方面因素导致存款增速下滑
周景彤告诉本报记者,引起我国存款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脱媒”导致的资金分流,更与居民过度加杠杆,将钱投入楼市等有关。
一方面,居民杠杆率不断攀升,负债增加导致储蓄减少。
近两年,房地产销售持续火爆,居民杠杆率也随之快速攀升。2017年年末,我国居民贷款余额已上升至39.9万亿元,是2009年的4.8倍。杠杆率(家庭债务/GDP)由2007年的18.8%上升至48.3%,上升速度快于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2016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速度更是惊人,一年内上升了5.0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全球0.8个百分点的上升速度。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使得居民家庭债务快速攀升,储蓄存款随之减少。2017年,新增居民贷款7.14万亿元,为历史最大值。同期,新增居民存款4.5万亿元,居民储蓄净减少2.6万亿元。
目前,中国居民杠杆率虽然低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杠杆率(72.9%),但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特别是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大幅度高于印度(9.7%)、俄罗斯(18.4%)和巴西(25.3%),也高于南非居民杠杆水平(36.9%)。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理财产品等分流了银行存款。
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渐成潮流。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通过网上借贷平台、银行卡透支等多种方式进行远超其经济能力的超前消费。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2017年,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消费者购物过剩现象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商平台建立的“社交购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同时,各类理财产品、资管产品发展迅速,对居民储蓄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有明显的挤出效应。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54万亿元,与2016年水平基本持平(29.05万亿元),是2009年的17倍。
周景彤分析认为,未来我国居民储蓄率还将趋势性下降。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实际上,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绝对额的下降,只不过增速和前几年两位数增长相比放缓到了个位数增长,但绝对额总体还是在增长。之所以市场上认为居民储蓄下降,主要和储蓄存款在不同月份会出现一些波动有关,主要体现在每个季度末,银行之前发行的理财产品会回到表内变成储蓄存款,下个月这部分存款会购买新的理财产品又会出表,这导致次月储蓄存款较季末会出现负增长。
温彬说,从趋势来看,由于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存款分流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刚性兑付”的打破,目前开始出现存款回流的迹象,特别是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和大额存单发行规模快速增加。当然,在存款回流的过程中,不同规模的银行面对的存款形势和压力也有所不同。大型银行由于网点多、客户基础好,存款形势相对较好,而中小银行则面临较大的吸储压力。
而对于企业存款大幅下降,周景彤认为,“脱虚不入实”是重要原因。2017年,企业存款创下历史最大降幅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偿债压力上升,企业倾向于加快债务偿还(包括上下游的应付款项)和降低未来投资,这使得企业现金流和富余资金减少。二是部分企业存款和资管产品利差扩大,企业更偏好理财而不是存款。
银行须加快转型和创新
面对储蓄存款增速下降现象,银行应如何应对?是否会推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在温彬看来,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是银行的核心存款,对银行经营至关重要。核心负债的特点是成本低、稳定性好,便于银行做好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管理,提高净息差收入。但随着储蓄存款增速放缓,银行对同业负债依赖性增强,而同业负债期限短、波动性强,且成本受货币政策影响大。过去几年,部分中小银行靠同业负债支撑了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也导致了流动性风险上升。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将同业存单作为同业负债纳入MPA考核,这有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随着存款增速放缓,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温彬告诉记者,近期,银行大额存单发行利率上限进一步放开,银行负债成本也逐步提升,但并不必然提升全社会融资成本,银行会在客户信用和利差收入方面作出平衡,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而周景彤则认为,储蓄量的减少、储蓄增速放缓,从某种程度可能会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但传递的多少和强弱取决于多个方面:一是银行自身要提高效率,消化这部分成本的上升;二是储蓄下降的快慢;三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四是相关部门的监管政策。
那么,面对存款增速放缓、资本约束、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金融监管加强等新形势和新变化,金融机构(银行)又该如何进行转型和创新?
温彬告诉记者,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环境相对宽松,部分金融机构热衷于发展表外业务、同业业务、通道业务,虽然经营业绩不错,但导致“脱实向虚”问题日益突出,金融潜在风险上升。随着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银行亟待加快战略调整和转型。
一是回归本源。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聚焦区域、行业、客户,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创新。在组织创新方面,推动信用卡、资产管理、直销银行等领域设立子公司,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在业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加大对“双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用好科技。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提升经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地做好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管理。
“虽然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发展将成为未来趋势,但必然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周景彤告诉本报记者,银行存款储蓄下降是一种客观规律,不可改变,商业银行需要适应趋势发展,提早做好准备,如负债结构要多元化,要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补充银行的资本和负债。
与此同时,要走轻型化的发展道路,尽可能降低存款和贷款等传统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银行营收中的比重。
-来源-
1、《银行储蓄存款下降是喜是忧?》,作者:王小霞,中国经济时报
2、《五大行揽储“区域势力图”:农行最倚重西部地区,交行在华东地区获强援》,作者:张歆,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