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消费金融“放大招” 银行发力深耕市场

2018-11-14 14:2913985

从2009年11月11日电商购物节发展而来的“双十一”,今年迈入第十个年头。在2018年11月11日这场24小时不间断的购物狂欢中,全国消费者掀起新一轮“剁手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双十一”成交额的背后,消费金融功不可没。其中,除了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也贡献了一份力量。不过,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及银行在该领域的探索历程来看,皆有瓶颈亟待突破,风险不容忽视。

从2009年11月11日电商购物节发展而来的“双十一”,今年迈入第十个年头。在2018年11月11日这场24小时不间断的购物狂欢中,全国消费者掀起新一轮“剁手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双十一”成交额的背后,消费金融功不可没。其中,除了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也贡献了一份力量。不过,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及银行在该领域的探索历程来看,皆有瓶颈亟待突破,风险不容忽视。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增速达20%以上,预计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将达12万亿元。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80后、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观念正从老一辈的“攒钱花”变为“借钱花”。这一点,从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足见一斑。

撬动市场的重要角色

今年“双十一”,各电商平台的成交数据再度刷新。据统计,天猫的成交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锁定2135亿元人民币(307亿美元)。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1598亿元,再创新纪录。其中,京东超市累计销售商品达2.8亿件。苏宁易购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132%。其中,零售云门店销售额同比增3308%;苏宁易购直营店销售额同比增84%;苏宁小店订单量环比日常增长10倍;苏宁拼购订单突破8000万单。此外,唯品会11月11日大促开售24小时订单量超千万单;唯品会小程序订单量超55万单。

如此亮眼的成绩,离不开消费金融的支持。事实上,每年“双十一”消费金融公司都会推出“临时提额”、分期汇率折扣等活动,可谓“撬动”市场的重要角色。譬如,根据马上消费金融的调研数据显示,63.98%的男性消费者和57.14%的女性消费者表示,如果有消费金融产品(如信用卡、消费贷款、商品分期等),会促进购买行为。更有近80%的消费者表示,若消费金融产品在‘双十一’期间临时提高使用额度,他们会加大购买行为。

又如,今年“双十一”,苏宁金融支付处理订单峰值同比增长超200%,提供现金红包和银行立减优惠名额达200多万,任性贷累计授信申请150万人次,为“剁手党”共计提供6亿元预授信额度。

再如,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金融白条累计提额达800亿元,人均提额3126元。同时,京东金融联合银行、商户为用户发放优惠券价值达11亿元。京东金融副总裁、个人服务群组负责人许凌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为助力“双十一”,京东金融打出了“白条+支付”的“组合拳”。从结果来看,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正加速提升。同时,随着95后逐渐步入职场,更多年轻人已习惯采用白条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方式,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再迎牌照申请热潮

此外,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信贷交易规模超30万亿元,增长率为33%;预计201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交易规模将达40.8万亿元,增长率为19%。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电商、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崛起催生了更多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移动App的开发应用也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所覆盖的,正是传统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所忽视和遗漏的人群。

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各类机构迅速介入,“精明”的银行则将触角下沉,以往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网络小贷公司、P2P平台也纷纷转向,瞄准了消费金融领域的广阔空间。

《上海金融报》记者了解到,消费金融行业前段时间再次迎来牌照申请热潮。如8月17日,金蝶软件与中信公司、中信信托联合成立的“中信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9月,光大银行宣布拟与台湾王道银行、中青旅共同发起设立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9月19日,富邦金控公告称,旗下富邦华一银行与唯品会拟在四川筹建“四川唯品会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9月29日,“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开业。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一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以银行为“支撑”,有的是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的直接由银行的核心人员参与运营;还有一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依靠线下网络,如海尔、苏宁等在各自门店经营多年,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其产品也结合自身场景研发,在自身生态系统内有一定优势;另有一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则在场景上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科技技术,坚持自主研发。

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大的技术能力与数据驱动;二是轻资产化、轻结构化;三是场景化。“消费金融是一个高度科技驱动的行业,当前消费金融领域应用最多的技术包括AI技术、云计算等,应用最普遍的环节是风控,其次是客服、获客、催收等环节。相比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模式是靠资本撬动资产,轻资产运作的消费金融则由靠风险利差盈利转变为科技服务的盈利模式,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轻结构化方式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边际运营成本。”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嘉宁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相对于去年的高速增长,今年消费金融行业表现出更理性的发展趋势,在客群筛选、风控政策制定方面更专业,并集合自身优势进行布局,产品也越来越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渗透。“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消费金融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充分,利润下降;另一方面,低线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物流)和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渗透和下沉提供了必要条件。”


行业风险不容忽视


不过,消费金融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

“随着行业风险暴露,监管收紧成为今年消费金融行业最重要的变化,包括现金贷以及近期的租金贷监管等,合规发展已成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主题。”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市场规模看,由于近几年发展迅速,消费金融部分市场已趋饱和,由增量市场向存量竞争转化。消费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精细化运营提高存量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下沉和出海寻求增量空间。从市场结构看,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一些违法违规经营消费金融的平台开始退出市场,行业整体趋向规范合理发展,持牌机构获得了更多机会;一些领先的技术型消费金融机构开始将技术能力更多地输出,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开放融合进一步加强。同时,更加贴近用户的消费场景金融发展加快,如汽车金融等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在孟昭莉看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存在四大痛点:一是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二是监管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产品及服务仍不够精细完善;四是许多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技术能力不足,需提高对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投入。

“种种迹象表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正在步入调整期,从业机构应从经营目标、策略重点、业务结构调整、成本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好‘过冬’的准备。”陈嘉宁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首先,消费金融公司应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布局,在行业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不宜追求业务的“大而全”,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长处,在一些细分市场布局,争取成为龙头,保证相当的利润率;其次,要开辟新的产品、渠道、空间,主动寻找“蓝海”,积累优势,形成壁垒;第三,要牢记风控永远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环。


2
标签:双十 银行 消费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2022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商业银行消费者服务治理体系(C-SAS)构建之策在京发布

2023-01-06 18:25
313478

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至4%以下

2022-08-02 15:21
7063

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至4%以下

2022-07-26 15:29
7401

双十二Lazada消费者在平台消费超平日22倍

2021-12-15 16:54
6426

“双十一”家消费升级报告:环保智能重体验成主流趋势

2021-11-14 20:07
11993

银行消费贷大起底!

2020-05-28 11:04
14828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