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 | 传统银行转型金融科技遭瓶颈 互联网银行经验或可借鉴
受制于自身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贷文化、人才储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银行在向金融科技转型的过程中,道阻且长。而新兴的互联网银行,依靠全新的模式,已将业务成本降至以“元”计价。
腾讯新闻《一线》作者周纯 张琴
受制于自身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贷文化、人才储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银行在向金融科技转型的过程中,道阻且长。而新兴的互联网银行,依靠全新的模式,已将业务成本降至以“元”计价。
7月8日,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探讨的话题之一。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提到,银行数字化已处于瓶颈期,也是一个转折期。
在他看来,虽然传统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口号叫得还是很响,但从去年开始,业务开拓遭遇瓶颈,主要局限在支付、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的销售、小微金融上,基本上没有跨出这个范围。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也提到,银行应该真正认识到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讲讲,而是需要组织变革、思想变革,“不仅仅是设一个金融科技部门或是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就够了,这里面要有文化的融合、资源的重新调整。”
刘晓春认为,金融科技具备了进入2.0时代的条件,2.0时代的特征,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在他看来,金融科技真的要想达到颠覆原有银行的文化、流程、逻辑,在于科技的全方位应用,而不仅仅是客户端或者产品端的应用。
反观国内近几年新成立的纯线上的民营银行,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已经渐渐走出了一条金融科技化的道路,数字化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
据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介绍,传统银行的模式是先弄出一堆的产品,然后找前台部门销售。作为互联网银行,他们则通过数据先搜集客户方方面面的需求,然后对自身进行流程化改造。从客户的数据发起,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直裂变为几百人的大部门,他将其称之为“细胞裂变式体系”。
据他介绍,以前传统银行一单作业的人工及运营成本在千元以上,但现在他们的成本降低到以“元”计价,还可以继续下降;其次,可以将不良率精确在小数点后一位,用户的还款周期也已经细碎到按“分钟”计算。
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也提到,互联网银行能够覆盖过去传统银行没有触达到的长尾客群,且科技成本只有传统银行的1/10。因此他们的借贷起点可以从500元开始,超过70%的客户实际借款成本小于100元,“如果用传统银行的成本机构,这类业务是无法经营、无法持续的。”他说。
在他看来,金融科技发展到2.0时代,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现在最有价值的是“人流”。银行要逐步从聚焦资金流的管理上,转移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过程中,场景金融变得非常重要,“把金融的服务真正嵌入到不同的、但有流量和人流的场景当中,这就是新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