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DA受害人"抱团"反击香港银行
2009-07-13 09:28494
“这次开会才知道,原来给我们开户理财的都是‘副总裁’”,7月12日,金亮(化名)在KODA受害者首次聚会结束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次开会发现了很多香港银行存在欺诈的新证据。在会议上,投资者们控诉,香港银行至少存在“六大罪状”。此前在投资者交涉过程中,香港银行基本对这些罪状予以否认,声称他们并未存在不当行为。
会议上,投资者认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轻信香港银行以及客户经理。他们表示,这些客户经理都已经为自己服务了好几年,然后客户经理跳槽到另一家香港银行私人银行,名片也摇身变成“副总裁”或者“总裁”,声称能为投资者提供专属尊贵财富增值服务。出于对银行以及“熟人高管”的信任,他们把资产转移到新银行,并且在这些“副总裁”的游说下购买了所谓的“打折股票”,几近倾家荡产才发现原来被欺骗。
“有些人把我们的损失归咎于‘无知和贪婪’,相反却对香港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目张胆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视而不见”,会议上,投资者一一指控了香港银行存在的“罪行”:
胡乱认定“专业投资者”
投资者称,根据监管部门规定,Accumulator作为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只能销售给专业投资者。一些银行在推销时表示,只要客户账户资金达到100万美元以上,“自己说是(专业投资者)就是”,甚至有银行在客户账户资金从未达到 100万美元的情况下,仍认定其专业投资者身份。然而,香港证监会发布的《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规定,在专业投资者界定上,在评估投资者的投资经验时,持牌人或注册人需要顾及的因素包括该人士以往曾买卖的投资品种类、交易频密程度及所涉金额(专业投资者每年应进行不少于40宗交易)、交易经验(专业投资者应在其相关市场上活跃地进行交易达最少2年)以及该人士对在相关市场上进行交易所涉及的风险的认知。此外,还应提供书面说明,述明被视为专业投资者的风险及后果,并应“设有程序以令该人士可每年进行一次确认”。
与会投资者表示,他们的投资经验根本不符合上述规定,只要翻查以往账户交易情况就能证明。他们基本都在毫不知情情况下就签署了英文文件,稀里糊涂就被认定为专业投资者。即便有客户经理提到专业投资者,也多以“可以买别人买不到的产品 ”来进行诱骗,丝毫不提及一旦被认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利益保障的缺乏。
会议上,投资者认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轻信香港银行以及客户经理。他们表示,这些客户经理都已经为自己服务了好几年,然后客户经理跳槽到另一家香港银行私人银行,名片也摇身变成“副总裁”或者“总裁”,声称能为投资者提供专属尊贵财富增值服务。出于对银行以及“熟人高管”的信任,他们把资产转移到新银行,并且在这些“副总裁”的游说下购买了所谓的“打折股票”,几近倾家荡产才发现原来被欺骗。
“有些人把我们的损失归咎于‘无知和贪婪’,相反却对香港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目张胆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视而不见”,会议上,投资者一一指控了香港银行存在的“罪行”:
胡乱认定“专业投资者”
投资者称,根据监管部门规定,Accumulator作为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只能销售给专业投资者。一些银行在推销时表示,只要客户账户资金达到100万美元以上,“自己说是(专业投资者)就是”,甚至有银行在客户账户资金从未达到 100万美元的情况下,仍认定其专业投资者身份。然而,香港证监会发布的《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规定,在专业投资者界定上,在评估投资者的投资经验时,持牌人或注册人需要顾及的因素包括该人士以往曾买卖的投资品种类、交易频密程度及所涉金额(专业投资者每年应进行不少于40宗交易)、交易经验(专业投资者应在其相关市场上活跃地进行交易达最少2年)以及该人士对在相关市场上进行交易所涉及的风险的认知。此外,还应提供书面说明,述明被视为专业投资者的风险及后果,并应“设有程序以令该人士可每年进行一次确认”。
与会投资者表示,他们的投资经验根本不符合上述规定,只要翻查以往账户交易情况就能证明。他们基本都在毫不知情情况下就签署了英文文件,稀里糊涂就被认定为专业投资者。即便有客户经理提到专业投资者,也多以“可以买别人买不到的产品 ”来进行诱骗,丝毫不提及一旦被认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利益保障的缺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