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平台重获资本青睐 四大估值办法结果迥异

2018-06-20 14:57 7380

6月以来,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平台的投资热情骤然升温。

  金融科技平台四大估值法博弈 寻找投资方与平台方利益平衡点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6月以来,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平台的投资热情骤然升温。


  除了蚂蚁金服获得140亿美元PRE-IPO股权投资,国内科技金融平台投之家宣布获得4.09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上市公司珈伟股份母公司阿拉山口市灏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玖富集团完成FAMOUS GROUP 和 Plentiful International两只产业基金的6500万美元D轮融资;草根投资获得了上市公司洲际油气及旗下产业基金领投的23亿元D轮融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金融科技平台重获资本市场青睐,一方面是不少风险投资机构认为基于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依然具有巨大广阔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金融强监管正触发P2P产业洗牌加剧与新格局重塑,谁能获得资本扶持在平台优胜劣汰期间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未来平台估值涨幅就更大。


  “不过,风险投资机构能否给予金融科技平台一个精准的估值,却是一道难题。”一家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在他看来,在备案延期的大环境下,近期风险投资机构给予P2P网贷平台的投资额度与估值并不低。


  “事实上,P2P网贷平台有着截然不同的估值计算方式,对应的估值高低不一,最终资本市场愿意接受哪种估值方式,一方面取决于平台的备案前景、合规操作能力、业务特色与经营能力强弱,另一方面则是平台运营团队与投资方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他指出。


  四大估值办法“结果迥异”


  记者多方了解到,针对P2P网贷平台的估值,当前业界主要采取四大计算方法。


  一是现金流量折现法(DCF),业界也称之为“收益法”,即通过估算P2P网贷平台在预测期(至少5年)的净现金流量,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出当前的平台价值。不过,目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平台估值的风险投资机构并不多。原因是近期业务整改与合规操作等监管要求令不少平台未来业务现金流变得难以预测,若按强监管来临前的财务数据计算未来平台的现金流,容易导致平台估值被大幅高估。


  二是资产基础法,主要是以P2P网点平台在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对标平台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最终确定平台价值。不过,多数P2P网贷平台管理团队都不愿采取这种估值方式,因为这种估值方式未能充分体现用户增速、用户粘性(复投率或续借率)、资产端成长性等价值,导致平台估值无形间被低估。


  三是市场法,即将P2P网贷平台与业务模式相似、业务规模相当的其他平台进行对比,采用PE、PB、EV/EBITDA等指标进行量化估值。但在实际操作环节,由于P2P网贷平台发展时间较短令行业可比平台“匮乏”,加之近期P2P网贷上市公司因备案等监管因素导致估值大幅下滑,因此P2P平台管理团队与风险投资机构都不大愿采用市场法作为平台估值的决定性参考因素。


  四是待收余额法,即以P2P平台待收余额为基数,通过估值系数确认标的平台的初步估值,再减去坏账得到标的平台的最终估值。


  “这也是当前业界使用最广泛的估值方法之一,因为它某种程度解决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平台业绩变化快、未来盈利难以预测等估值分歧。”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了确保估值准确性,“坏账”不是平台某个特定时间的信贷损失额度,而是根据平台历史逾期率、坏账率与数据演变情况综合测算得出;估值系数则根据P2P平台的备案前景、业务类型、地域、品牌形象、用户增长、羊毛比例、关联交易比例等因素综合评定。


  “目前多数P2P平台的估值系数约在0.2-0.3之间,相比强监管来临前的0.5-1区间下滑50%以上,这也反映出政策监管对平台估值下滑的压力。”他指出。当前P2P网贷平台要获得较高的估值系数,一方面需合规操作确保较高的备案获批前景,另一方面业务类型必须具备可持续性,比如涉足风险投资机构认为存在较高成长空间的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等业务。


  此外,部分创投机构特别看重羊毛比例与平台管理团队的自营投资占比高低。究其原因,羊毛党投资人数及投资金额占比越高,表明P2P平台成交额与投资人数量存在虚高;而平台管理团队的自营投资占比越高,则凸显平台真实经营情况比财务数据“更差”。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创投机构一旦发现这些状况存在,要么大幅调低估值系数,要么干脆否决投资决策。除非P2P网贷平台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可行方案逐步降低羊毛党与管理团队自营投资占比。多数情况下,估值系数的高低,基本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为了抬高自身平台估值,去年以来不少P2P网贷平台纷纷向金融科技输出平台转型。


  “不少创投机构之所以愿意在备案延期与金融强监管周期的双重压力下,依然斥巨资投资这些平台,主要是看中金融科技输出领域的广阔前景。”融360创始人叶大清向记者指出。


  涉足金融科技输出“提高身价”


  所谓金融科技输出,主要是P2P网贷平台向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获客、风控模型、贷后管理、客户体验、后台运营系统升级等技术输出,赚取相应的服务费。


  当前风险投资机构对金融科技输出领域的青睐程度,甚至高于网贷平台。


  6月初,中国金融科技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品钛(PINTEC)完成1.0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由新浪、曼图资本(Mandra Capital)领投,STI Financial Group、顺为资本、熙金资本跟投。


  “目前这也是整个金融科技领域业务增速最快的业务。”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直言。去年不少金融科技输出平台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在200%-300%,但在业界只能算是“正常增长”;只有同比增幅超过400%-500%,才能列入超常规增长行列。


  但是,业务收入高增长并不意味着业务估值水涨船高。多位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通常创投机构还会关注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目前金融科技业务收入方式相当多元化,其中包括按流量付费,按信贷审批通过件数付费,按产品获客模型合作支付项目费用等。这背后是否存在金融科技平台对获客、风控技术输出提供隐性担保或坏账兜底行为,是创投机构特别在意的最大估值风险之一。


  “若存在上述隐性担保或坏账兜底状况,创投机构会认为金融科技平台属于重资产模式,即需拿出部分收入为潜在坏账预留风险准备金,则大幅调低平台估值;反之属于轻资产模式,平台估值也就相应抬高。”一家曾考察过多个金融科技平台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直言。要判断金融科技平台是否存在隐性担保或坏账兜底行为,并非易事,原因是这类隐性担保或坏账兜底现象往往是暗箱操作或抽屉协议形式。


  记者获悉,个别创投机构为此专门从金融科技行业“购买”各类动态信息,暗中调查那些业务增速过快的金融科技平台是否靠隐性担保获得额外的业务增长空间。


  为了自证清白,金融科技平台一面推动合同条款“阳光化”,一面运作金融科技板块尽早海外上市,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透明度与业务操作合规性。


  “运作海外上市能进一步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度,造成投资机构争夺项目的局面,从而大幅提升平台估值。”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坦言,由于金融科技输出业务发展时间较短,行业缺乏权威精准的估值体系,因此能否尽早上市,成为金融科技平台抬高身价的重要筹码之一。


2
标签: 估值 资本 办法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曾刚:大模型技术助力金融行业突围,资产获取、息差收窄及资本补充难题有新解

2024-03-29 09:51
702927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

2024-03-01 13:49
215701

“瀜矿科技”完成A轮融资,青桐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2024-02-22 13:39
172008

东莞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估值处于底部

2024-02-22 12:53
131565

深圳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启动3个试点项目

2024-02-01 14:16
167682

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估值50亿美元

2024-01-19 12:34
6786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