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科技场景引领合规运营服务
近期,又有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已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今年以来也陆续披露增资计划,还有公司开始东南亚业务布局。业内认为,强监管周期下,市场进一步规范的同时,消费金融市场也迎来更多机会。
近期,又有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已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今年以来也陆续披露增资计划,还有公司开始东南亚业务布局。业内认为,强监管周期下,市场进一步规范的同时,消费金融市场也迎来更多机会。
“繁荣共生”消费金融生态
我国消费金融的参与者众多,不同的消费场景形态构成了较为复杂的竞争格局。在日前召开的“2018清流场景与资产高峰论坛”上,互联网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在零售、汽车金融、电商、长租公寓等多个场景中实践消费金融的企业共聚一堂,他们如何看待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提到一个关键词——繁荣共生。
“共生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消费金融的生态环境。”中原消费金融柚卡事业部总经理谢容川说,“经历了去年年底的监管新政后,目前消费金融仍处于成长发展期,下一步就是如何与各个行业、机构共谋发展,达到共生的状态。”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认为,“共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仅跟场景方链接,也跟主流机构产生很多链接,比如我们与270多家主流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包括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等。”
此前,包括乐信、趣店等多家科技机构也表示将开放技术、场景、客户等,与各领域的企业达成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正如某业内人士称,市场足够大,要和谐共生建立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才是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之道。据谢容川介绍,2012年到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一直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放贷规模增速达到了904%,若GDP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5%,预计未来20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美元。
发掘优质场景是个难题
金融“脱虚向实”,消费金融也进一步走向场景化,如何发掘优质场景、通过场景获客并转化成金融需求,是当下消费金融机构深耕的方向之一。
“我们把深度场景化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目标。”包银消费金融产品及市场分管负责人郑晓斌表示,例如构建内部团队时寻找有消费金融场景业务经验的人员;在早期系统开发、产品设计上考虑对未来场景合作的支撑,以强化连接场景的能力;在数据治理上围绕场景必备的数据归集能力做好建设等。
“场景不一定只在消费的一刹那所产生,而是持续不断地形成的。”在谈到对场景的理解时,赵卫星说,很多兴趣维度、风控维度、行为维度都是非常好的风控和商用场景。
“根据我们目前的实践经验看,线下的消费场景还是值得做的,主要看怎样创新实现有效益的规模覆盖。”招联消费金融联通业务部总经理陈海棠认为,虽然电商业务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目前70%-80%的消费者依然在线下场景进行消费。
“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和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中发现机会,而不是像现在看到的消费金融、互联网信贷已经成为红海。”谢容川说。
谈及场景风险,国美消费金融CRO曹强表示,突破场景风险难题,需要对前端人员进行大量培训来提高其风险意识,对门店周边环境设立巡查、稽核机制,“从场景、门店、员工到申请个人和团伙,所有不同方向的风险都要防范。”贝壳金控副总裁徐子悦介绍,比起一般消费场景,与“房”有关的场景更为复杂,比如租房分期、装修分期既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也面临诸多难点和风险。
专注科技等能力建设
“坚持依靠科技,庞大的消费场景才有可能走得远。”陈海棠说。此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在上述论坛上,多家消费金融机构表示已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持续展开探索与应用,同时要不断依靠科技和互联网手段实现模式创新。
可以看到,即便大环境利好,但从业绩上看,各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两级分化的趋势。在巨大的市场面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平台自身的实力非常关键。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强大的风控能力、合规能力、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自主获客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场景适配能力等。据他介绍,马上消费金融坚持自主研发,过去两年半申请50多项专利,今年计划申请到150多项专利,公司自主开发了400多套与零售信贷相关的系统。
陈海棠认为,当前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最大挑战,一是银行业务逐步下沉,二是对于新兴科技的布局。“我们定位是金融科技公司,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也都是这样的定位。但我们坚持消费金融服务,依靠科技和大数据,用互联网化的运营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布局。目前,招联消费金融全系统基本是自主研发的,系统是云化的,研发人员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