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全年“保八”无忧

吴婷 李雁争 苗燕 | 2009-07-06 09:46 1251

  四万亿推动经济复苏  2009年1月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上升,3月份突破50%的经济扩张临界点,

  四万亿推动经济复苏

  2009年1月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上升,3月份突破50%的经济扩张临界点,而从3月份开始,PMI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PMI超过50%,显示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银河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张新法表示,除了先行指标的可喜变化,年初以来发电量降幅也持续收窄,此外,投资出现超预期高增长,消费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进出口降幅收窄,环比出现积极因素,这些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中。

  事实上,1-5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为2004年5月以来最快增速,与今年1-4月相比加快2.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加快7.3个百分点。1-5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70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消费仍保持17%左右的较快增长,自今年2月以来稳步上行。

  国家扩大内需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被认为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巨大推动力。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此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落实。包括四万亿投资,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等,今年以来创天量的信贷投放更是为企业输送了“血液”。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中央今年要扎实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包括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型的收费,对住房转让环节的经营税暂行一年减免政策,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出售退税率等。

  在信贷投放方面,今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信贷5.84 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专家表示,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渡过危机和经济回稳提供了助力。  

  经济增速有望逐步提高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情况,业内基本持乐观态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表示,一季度GDP 6.1%的增速应当就是底部,二、三、四季度会逐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将会保持拾级而上的态势。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对记者表示,下半年来看,投资的强劲增长可望继续保持,二季度预期去库存化会基本结束,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加速,四季度出口降幅收窄甚至正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会越来越强劲,预计2009年GDP增速将逐季回升,全年GDP增长可达8.2%。

  “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保持8%以上增速应当没有问题,全年来看,保八目标也可以实现,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将持续显现。”张新法表示。

  对于中国经济下半年增长的动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指出,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将主要依赖投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消费、投资、出口。1980年到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其下降所让出的空间,基本由出口填补,出口占GDP比重上升,而投资占GDP的比重非常稳定。

  李扬说,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来看,增加消费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尽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速度低于GDP增速,其占GDP比重在下降。收入的提高涉及分配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在出口方面,外需回稳也需要时间。

  “事实上,2008年10月以来我国经济刺激政策主要是针对投资的,条条大路通投资。”李扬指出,下一步大力发展投资,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区域方面,中部、东三省以及西部投资意愿大于沿海,产业方面,工业化和高端服务业相关产业也在上升,资金来源方面,政府投资力度很大,而民间和社会投资如能得到带动,则是投资持续增长的长期动力。

  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还在于结构调整,包括目前已经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以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李扬指出,科技进步是长周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同时启动了十六项重大科技项目,希望在这些项目的探讨中,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诸建芳表示,除了用经济刺激来弥补外需不足,经济转型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政府在本轮经济刺激中,已经将推进转型贯彻到具体的政策之中。中央特别强调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在实施短期经济刺激的同时,抓住时机消除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影响长远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向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资源配置开始转向内需领域,内需导向部门的投资和就业增速已经超过出口导向的部门。与此同时,相对于外需导向的产业和行业来说,满足内需的产业和行业增长更快。  

  复苏基础还不稳固

  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大方向向好的局面已经确立。不过专家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

  首先,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外需在较长时期内继续萎缩。从国际来看,美国经济的回暖主要是建立在今年初以来美国出台的救市措施上:其一,美国政府要求把所有金融市场的合同兑现期通通推迟到2011年;其二,从今年初开始,美国允许金融机构改变会计准则,即可以不按现值而是按原始投入价值编制会计报表。这两条是把危机后延,甚至可能加重以后的危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如果世界经济还没有回到稳定复苏的轨道,中国经济的回暖就会持续受到持续牵扯。

  其次,是民间投资能否持续回暖还不确定,5月,非国有企业投资略显回暖,增速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准。但是专家认为,目前民间投资增长主要不是市场最终需求改善的结果,而是政策溢出效应和对未来经济与市场的预期驱动的,持续时间难以估计。

  第三,作为中国经济的“黑马”,内需呈现疲劳现象。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担心,下半年消费需求增长可能会放慢,因为下半年就业压力很可能更大;而且,消费的调整有滞后性,一般是GDP先调整,然后消费才调整,目前实际消费增速几乎没有调整,“恐怕下半年或者到明年会有调整”。

  第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挤压经济复苏。如果以上隐忧都可以排除,那么宏观经济大方向向好意味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可能在需求和流动性因素推动下上升。作为世界能源进口大国,高油价不但将挤压国内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也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李向阳认为,“当前市场的信心仍非常脆弱,如果油价继续攀升的话,刚显现复苏苗头的一些行业将受到更多冲击,对经济整体走向复苏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

-------------------------------------------------------------------------------------------------------------------------------------

   财政政策 下半年总量扩张思路不会改变

  随着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和通胀预期的增强,人们对于下半年政策收紧的担忧也开始出现。对此,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虽然财政收入吃紧,但是下半年总量扩张的思路不会改变,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  

  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艰巨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下滑和结构性减税导致财政收入转为负增长,而积极财政政策又致使财政开支巨幅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

  最新数据显示,5月全国财政收入6569亿元,同比增长300亿元,增幅4.8%。这是自2008年10月开始,财政收入连续下降7个月之后的首次回升。但是看到分项数据后,未来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依然令人担忧。

  数据显示,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3倍,成为5月财政收入转正的重要来源。业内人士介绍说,非税收入虽然五花八门,但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金,与近期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四处拿地互为印证。这种增长无疑是难以持续的。

  同时,与生产相关的税收继续负增长。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8.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18.9%,关税同比下降36.9%,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39.8%,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4.7%,外贸出口退税同比增长8.5%。除了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0.9%外,其他主要税收来源全部下降。

  中国财政学会研究员朱明认为,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为保障年初预算安排的各项重点而进行的扩张性财政支出,也为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压力。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中国今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可能下降5%,而今年全年支出可能增长22%,这意味着全年赤字规模可能达到GDP的5%,从而超出3%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谢旭人近日也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执行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下降较多,完成预算的任务艰巨。  

  财政政策将会进行结构调整

  基于财政收入下滑的压力,业内人士担忧,继续施行积极财政政策不但使财政收支形势面临自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最紧张的局面,也会使未来通胀的可能性大增。

  对此,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虽然上半年财政收入吃紧,但是全年总量扩张的思路不会改变,未来财政收入还会以经济增长的大局为重。”

  他同时指出,财政政策在总量扩张的基础上,会同时进行结构调整。“但既定的投资重点不会出现大的改变。”贾康说。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表示,随着财政收入吃紧,未来财政政策重点投资方向应有所调整,应向结构性减税、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社保领域等方向转向。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下半年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方向,应该是落实目前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并调整资金投入领域。“要实现有目标的资金投入,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应该在下半年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根据介绍,为了使民间投资更快替代政府投资,一个为中小企业解困文件,已经由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起草完毕。目前,该文件正在听取财政部、税务总局、人社部等部门征求意见。

  知情人士介绍说,对于各界反映较多的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新文件将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财政也会加大支持投入。同时,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也将降低。

  今年以来,由财政部代理的2000亿元地方债券陆续发行,四川获得最大发行额度为180亿元,广东次之为 110亿元。河北、新疆、安徽、云南、广西、陕西、宁夏、贵州、辽宁分别获得30亿元到84亿元不等的发行额度。目前,有许多省市需要通过中央政府代发地方债来渡过困难时期,在这一基础上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贾康也表示,目前2000亿元地方债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地方债的发行规模,逐步提高地方债在整个融资体系里的相对份额,并建立起稳妥可靠的长效机制。

----------------------------------------------------------------------------------------------------------------------------------------

   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基调不变 信贷增速或趋于平缓

  上半年可能接近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将去年底以来央行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市场在没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调控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货币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在经济复苏底部基本确认,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同时,中期内将面临需求增加、货币信贷超常增长积累效应释放,大宗商品价格提高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共同作用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央行或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对政策进行微调,以适时熨平经济波动。  

  信贷增速或将趋于平稳

  上半年信贷猛增的“热浪”犹在,进入下半年,信贷规模扩张的脚步还能走多远,已经成为市场新的关注焦点。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仍然是下半年信贷投放政策的主基调。此外,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保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是未来信贷投向的基本原则。

  一位银行风险管理部的人士指出,从当前信贷市场供需双方的情况来看,信贷增长仍有余地。由于上半年新增信贷可能接近7万亿元,全年信贷新增突破年初机构预计的8万亿元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一家国有银行的高管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信贷的增长较上半年可能趋于平缓,投放的速度和频率也更趋平均。但他表示,目前尚未有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收缩信贷规模。

  上半年,平均月新增信贷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下半年这一数字或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由于银监会6月初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不要在月末、季末冲高贷款规模,下半年,各月信贷增速也有望更加平均,防止大起大落。

  据记者了解,上半年信贷持续超常规增长,仍然积蓄了一些风险。部分银行违规突破单一客户贷款限额,信贷投放集中度超过监管要求;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等,使得贷款的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贷款的超常规增长会增加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如果贷款增速不加控制,等风险大面积暴露后再采取强硬措施,就可能加剧信贷质量的继续下降,加大经济出现二次见底的风险。

  为此,尽管目前监管机构未对下半年的信贷规模提出要求,但为了防止不良贷款额度和不良率的上升,金融机构必须按照有关政策导向,把握信贷投向,坚持有保有压;同时,提高对行业的预见能力,加强信贷投放的分类管理,对周期性行业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此外,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监测信贷资金的流向,有效防范风险。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料不会调整

  由于受经济形势的变化,去年下半年央行突然调整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随着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基本确认。由于美国等国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期通胀风险预期有所上升,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已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定下了基调: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促使货币政策委员会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是,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因此,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需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和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维护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经济反弹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通缩风险仍然存在”,一位研究人士也指出,因此,他认为,下一阶段,仍然要认真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操作的灵活审慎,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大起大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不变,但适时适度微调,正是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一直在做的。为熨平流动性对经济影响的波动,虽然上半年央行没有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时而释放,时而收缩,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需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据业内人士的预计,下半年,这一情况仍然不会有所改变。因此,数量型的调控工具,例如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仍然会暂时搁置。中信证券在其2009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策略报告中也指出,年内央行不会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而更可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对流动性进行微调。

  对于今年以来,多个主要经济体为挽救自身的金融市场、应对经济减速而连续大幅降息,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对其政策效应的分析,但利率工具应该慎用。

0
标签: 经济 临界点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