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人工智能革新中国教育,五项能力需从小培养!
近日,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国务院参事室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参事讲堂》发表了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作者:钱颖一,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近日,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国务院参事室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参事讲堂》发表了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钱颖一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经暴露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许多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依靠创新驱动,而人工智能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
以下是钱颖一演讲的部分节选。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许多高校都已经增设了机器人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未来教育的核心
对于家长们来说,AI教育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许多家长对于AI教育的了解只限于表面,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难免会有些担忧。
究竟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掉队,人工智能时代下哪几种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小童给大家总结了以下五点。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拥有主动性和纪律性的孩子,才能充分的根据人工智能的反馈逐步完成学习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家长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对于孩子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以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分析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获取简单的记忆类知识。
钱颖一院长早先提到,奇思妙想是创造思维的来源,而我们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导致我们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家长更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其动手实践,养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体系,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认为,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把看似复杂的问题转变成相对简单的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不管未来,家长们希望孩子从事什么行业,都有必要让孩子从小接触编程教育,因为这将是未来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传统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自己会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这些从小开始的探索与发现,都能够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认清自己的方向。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未来十年内,老师的70%的教育内容将会被机器取代,但是涉及情感的教育内容永远无法被取代。
长们在看到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时,也要看到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处理能力。家长应该用开放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顺势而为,让孩子多与身边的人接触,体验丰富的情感。
文章选自童程童美STEAM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