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减产”不减收 多元化转型成主流
2017年,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出现下滑,但收入却呈现出增长态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券商资管业务转型主动管理已是行业共识。券商要发挥在投研能力和研究、投行、资管业务线的“全业务链”服务的优势,将竞争模式由“单一通道”模式转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模式,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将成为未来争夺焦点。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7年,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出现下滑,但收入却呈现出增长态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券商资管业务转型主动管理已是行业共识。券商要发挥在投研能力和研究、投行、资管业务线的“全业务链”服务的优势,将竞争模式由“单一通道”模式转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模式,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将成为未来争夺焦点。
券商资管规模萎缩收入增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16.88万亿元,相比2016年底的17.58万亿元减少了7000万元,而与2017年一季度末的18.77万亿元相比,则是减少了1.89万亿元。
强监管下,集合资管计划和定向资管计划规模均出现负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券商集合资产规模2.11万亿元,较2016年末降低3.71%;定向资管规模达到14.39万亿元,较2016年末降低2.00%。从分布看,以通道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规模仍占最大比例,占总规模的80%,但较2016年底定向规模占比84%已有所降低。
虽然资管规模在收缩,但净收入却不降反升。22家已公布2017年年报的上市券商共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38.2亿元,同比增长13%。资管业务收入增速居于前三的券商分别为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证券,同比增长256%、122%、121%。其中,资管业务规模最大的是中信证券,总规模近1.67万亿元。其次则是华泰资管,达9125亿元。国泰君安资管、招商资管、中信建投和广发资管的业务规模也均在5000亿元以上。
“资管业务仍然是券商业绩的增长点,规模收缩倒逼券商向主动管理转型。”太平洋证券分析师魏涛表示,2017年是资管监管大年,去资金池、去嵌套、去杠杆、去通道;今年静待资管新规落地,行业总规模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在行业规模收缩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仍有潜力,方向在于提高主动管理占比,进而提升综合管理费率。
向多元化综合性模式转型
从机构横向对比来看,相比银行在广泛的渠道网点布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上的优势,证券公司的优势在于提供货币、债券、股票、另类投资、股票质押、资产证券化等全系列产品线,但其资管产品的零售渠道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因此,券商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资管业务。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表示,一方面,证券公司可申请公募牌照获取零售客户。截至2017年末,行业共有13家证券公司获得了公募牌照。没有公募资质的证券公司既面临禁发公募产品,又将受穿透监管影响,导致私募产品无法对接银行公募产品。
另一方面,以高净值客户、机构客户为重点服务对象,由“单一通道”模式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模式转型。比如,经纪业务可以将一部分优质经纪业务客户导入资管业务,两者的协同服务有望有效提升客户服务效果,增强客户黏性;同时,围绕IP0、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业务,证券公司有可能衍生资管业务机会。
从产品的角度看,爱建证券财富管理研究所分析师张志鹏认为,目前的资管产品类别较为单一,投资范围也局限,以股票、债券和非标资产为主,且不同机构的产品配置趋同。我国券商资管混合投资和另类投资产品较为缺乏,未来ABS、REITs、对冲基金等产品模式都有望获得发展。另外,伴随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和多市场投资策略产品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牌照红利逐渐消退,未来行业‘马太效应’将愈演愈烈,拥有雄厚资本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券商有望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李茜表示,前期依靠规模创收的小型券商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主动管理能力的监管导向下,未来拥有资产组合管理能力的大型券商竞争优势将逐步凸显,预计券商资管行业市场集中度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