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以下不做,流程要走一个月,俩月未接新项目,有价无市的股权质押全面缩量
一年涉及超4万亿市值的股权质押,在三大监管新规与风险事件影响下,正迎来业务逻辑的重新构建,此前连续7年快速增长在去年戛然而止。
作者:曾炎鑫
来源: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
一年涉及超4万亿市值的股权质押,在三大监管新规与风险事件影响下,正迎来业务逻辑的重新构建,此前连续7年快速增长在去年戛然而止。
一家华南地区的券商股权质押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融资成本与质押潜在风险,“8%以下的股权质押都不做了”,另外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大型券商从业人员则称,“虽然对外说是7%的融资利率,但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接新项目了。”
反映在行业动态中,股权质押市场如今出现“量跌价升”状况,即便出质人降低价格要求,仍难以做成业务,甚至是当前一段时间里的“有价无市”。
有价无市:"8%以下不做"
尽管业务规模缩减,但股权质押如今却是卖方市场,年后呈现“量跌价升”状况,即便有出质人对价格不敏感、愿意给出7%以上的利率,仍难以做成业务,甚至是当前一段时间里出现“有价无市”。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2017年期间股权质押的融资利率一般在6%-6.5%之间,甚至在价格战激烈的时候,有些优质客户还以5%以下的优惠利率进行质押,但这一价格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
据了解,如今主流的股权质押利率一般在7%左右,6.5%的质押利率都已经少见。
上述东南地区的券商人士称,今年的质押利率比以往都高,但“客户对利率不太敏感,都是能拿到钱再说”,给出的融资利率一般在7%往上,如果是资管计划过来的资金,则在8%左右,即便如此,客户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核等待。
一位负责股权质押业务的资深律师介绍,在新规发布后,他所在的公司制定了比质押新规更为严格的内控体系,对个股的要求更高,同时内部流程还在更加严格,现在走完一个流程“估计都得一个多月”。
另外一位总部在上海的大型券商从业人员则更直接说到,“虽然对外说是7%的融资利率,但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接新项目了。”
还有一些券商,在综合考虑目前的风险与资金成本后,则直接选择将8%以下的质押业务拒之门外。
一家华南券商的高管称,“8%以下的股权质押都不做了”,他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过去一段时间风险事件较多、怕踩雷,且发生风险后很难处理,另一个是券商自身的融资利率上升了许多,如使用自有资金做质押业务成本较高。
以招商证券为例,去年招商证券发行的次级债票面年利率是5.1%,今年1月新发行的次级债票面利率就提高至5.7%,融资成本提高了11%;又例如,方正证券非公开发行的2018年次级债(第一期),融资金额6.4亿元,票面利率更高达6.3%,期限2年。
因此,资金面的紧张让券商自身的融资成本上升,就算没有适应新规的需要,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利差也在收窄。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18年以来,两市质押股数同比下降29.15%、质押市值下降24%。
同时,参照沪深交易所数据,股权质押市场正处于净购回状态,2018年以来共发生初始交易1487亿元,发生购回交易1708.75亿元,整体净购回221.75亿元,呈现缩量趋势。
加速缩减:年内净购回221.75亿元
延续2017年的下滑趋势,股权质押2018年后新业务办理量有所降低,同时受到质押新规影响,机构们逐步清理不符合监管要求或内部风控标准的质押项目,市场开始呈现净购回态势。
“一季度新规发布后,我们公司暂停办理股权质押一段时间,后来慢慢恢复了,但还是比以前少很多,主要是做旧项目了,也正在清退部分不符合新规要求的项目。”一位东南地区的券商股权质押负责人表示。
数据可以反映出更细致的变化过程。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参照沪深交易所每日披露的交易金额数据,2018年以来,两市股权质押合计发生初始交易1487亿元,同时发生购回交易1708.75亿元,整体呈现净购回221.75亿元,呈现缩量状态。
具体到月份,上述净购回主要发生在2月和3月,两个月分别发生净购回90.31亿元和203.77亿元,而《股票质押式购回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8年修订)》是从3月12日开始实施。
这意味着,质押新规生效前一个月左右,两市的质押净购回就开始加速推进。
可以比较的数据是,2018年1月期间,两市初始交易比购回交易还高出73.67亿元,2017年12月期间,初始交易更是比购回交易高出332.8亿元。
此外,观察日均数据,也可以看出初始交易规模在不断降低。数据显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单月日均的初始交易金额分别是51.36亿元、29.46亿元、21.97亿元、20.53亿元,与此同时,购回交易分别为35.51亿元、26.11亿元、27.99亿元和29.8亿元。
仅就4月已披露数据,4月2日、3日和4日中,质押初始交易金额分别为26.97亿元、22.56亿元和7.99亿元,购回交易分别为25.74亿元、17.57亿元和15.56亿元,二者差额分别为1.24亿元、4.99亿元和-7.57亿元。
探究上述数据变化背后的行业原因,综合来看,主要是在新规影响下,机构开始对股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清理,同时对新业务采取了暂停办理、强化审核以及拉长审核周期的操作。
一家大型券商的股权质押业务负责人就表示,他涉及的质押项目中,个股质押率超标的项目已经有所减少,估计近期的质押项目平均在35%左右。此外,对于新项目“我们虽没有暂停业务,但标准变得严格很多,尤其审核周期变慢”。
此外,质押新股对于的交易规模的限制,也开始影响一些小券商的质押业务开展。
一位于西部地区的券商从业人士表示,以前还时常做些小规模的股权质押业务,但自从新规发布,将融入方首笔初始交易金额提升到500万元后,他所在的营业部就没什么业务量了。
规模首降:7年暴增周期打断
股权质押是股东的一种便捷融资工具,是A股无所不在的杠杆资金来源之一,也是每次大跌后引发投资者担忧的潜在地雷。
连续7年快速增长、单年涉及市值超4万亿元的超级业务,终于在2017年结束增长、开始走向规模缩减。
股权质押从2010年后开始爆发增长,特别是借助了2015年杠杆牛市的东风,全市场的股权质押涉及市值一举突破4万亿元,逐渐在2017年形成了“无股不押”的局面,并延续至今。
为描述这一变化历程,我们以上市公司公告为统计维度,梳理出最近7年多全市场的质押变化:
如表格所示,股权质押业务发展最迅猛的年份是2013-2015年:
2013年 股权质押业务涉及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级别,当年质押市值同比增长45%; 2014年 进行质押的上市公司首次突破1000家,该年的质押市值增长72.93%; 2015年 牛市行情让股权质押业务快速推广,一年涉及质押市值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50%。
此外,股权质押业务的峰值出现在2016年,单一年份共计质押3276.98亿股,涉及市值达4.51万亿元。
不过,在进入2017年后,两市的股权质押业务开始放缓,全年合计有1986家公司发生质押,合计质押3030.82亿股、同比减少7.51%,合计质押市值3.73万亿元、同比下降17.21%,为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股权质押的业务规模在2018年后加速下降,仅以2018年1-4月的数据来看,两市质押股数达612.94亿股,较去年同期下降29.15%,涉及质押市值8212.8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4.58%。
截至中国结算最新数据(4月4日),以收盘价估算,两市当前有3455股涉及质押,占全体A股(3505只个股)的98.57%,涉及质押笔数19.36万笔,合计质押股票6017.97亿股,质押市值达6.33万亿元。
减持新规:质押业务逻辑重构
减持新规、质押新规、资管新规,在这三大新规的陆续实施、发布征求意见稿后,股权质押的原有业务逻辑开始发生变化,原有的安全、快捷、资金用途广等特点开始淡化,随之而来的是业务成本增加、流动性风险上升。
就资金链条的两端来看,质押业务原来呈现“供需两旺”状况,出资方在既有风控体系限制下追求安全、快捷的相对高收益,融资方则希望快速融资、资金用途少受干涉、以及保持公司既有股权。
因此,将高流动性、高数据质量资产作为抵押物的股权质押业务,无疑高度契合双方需求,尤其是券商对于资金用途的干涉还较少。
反过来看,新的监管动态和资金面变化,也是在资金链条两端呈现“供需两冷”,降低了资金供求两方的参与热情。
在一位股权质押业务负责人看来,去年发布的减持新规,是对股权质押业务逻辑的最大冲击,从此以后,股票不再是低风险的质押品,流动性风险问题每一个股权质押风险项目。
2017年5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股份》,明确将股权质押业务纳入其中,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因执行股权质押协议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被出售 的,应当执行本规定”。
新规发布后,即便是质押股份平仓,也会被要求:
1、通过竞价减持的在3个月内不超过总股本的1%; 2、在任意连续90个自然日内,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相应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 3、受让方须遵守6个月禁止转让限制。
这意味着,一旦股权质押发生风险,如出质人无法偿还利息、赎回股权,质押机构很难快速变现,接盘方也要承受6个月的潜在风险,而一旦相关股权涉遭遇司法冻结,质押机构将面临更多麻烦。
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乐视网股权质押风险爆发后,方正证券、东方证券和西部证券都受到影响、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其中西部证券被迫计提4.394亿元资产减值准备金,超过该公司2017年净利润的30%,而相关质押股权至今无法变现。
上述负责人表示,券商资管计划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他负责的质押业务中,自有资金与资管资金大约是1:5的比例,但在2018年以来,银行资金开始重新审视质押风险。
“原来银行觉得质押业务有优质抵押物、流动性又高,去年以来却发现,质押股票已经没法作为清算资产,这笔融出资金忽然变成信用贷款,整个业务逻辑都发生了变化”该负责人如此表示。
质押新规:限制规模严格风控
如果说减持新规给质押业务增加了流动性问题,那今年3月发布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则是抬高质押门槛、缩减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成本,以及限制质押资金用途。
第一个明显变化是对质押比例和质押率提出要求:
1、单一证券公司作为融出方,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比例不得超过30%; 2、单一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比例不得超过15%; 3、单只A股股票的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 4、股票质押率上限不得超过60%。
这意味着,许多对股权质押有重度需求的客户,已经没办法办理质押业务。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两市共有138股的股权质押比例超过50%,有50股质押比例超过60%,藏格控股、银亿股份、美锦能源、供销大集、茂业商业、天夏智慧和印纪传媒等7股超过70%,这些公司后续都无法再办理新的质押业务。
此外,最近回归A股的三六零的质押比例也超过50%、达到50.56%,其中控股股东的一笔质押业务,就质押掉了公司总股本的48.74%,在此之后,其余股东后续也丧失了质押股权的可能。
同时,质押新规对资金融入方也提出新的要求:
1、融入方首笔初始交易金额不得低于500万元,此后每笔初始交易金额不得低于50万元; 2、融入方不得为金融机构或者从事贷款、私募证券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个人借贷等业务的其他机构,或者前述机构发行的产品,符合要求的创业投资基金除外; 3、融入方融入资金存放于其在证券公司指定银行开立的专用账户,并用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
这些规定在抬高交易门槛的同时,也缩减了资金的使用范围,也将“质押炒股”的需求彻底消除。
此外,新规对券商的要求也有明确提高:
1、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参与股票质押回购交易业务融资规模进行控制,分类结果为A、B、C级的,自有资金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50%、100%和50%。 2、证券公司建立盯市机制,持续跟踪质押标的证券价格波动,以及建立融入方融入资金跟踪管理制度,采取措施对融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3、融入方融入资金存放于证券公司指定银行开立的专用账户,加强专户管理的可操作性。
这意味着,质押新规在限制整体质押规模的同时,也对股票质押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位券商人士表示,由于资管新规还没最终出炉,其实大家还是在观望为主,等待所有监管政策落地、内控流程确定,再思考怎么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