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消费金融关键在于比拼能力
毫无疑问,消费金融已经来到了风口。
本报记者 姜业庆
毫无疑问,消费金融已经来到了风口。
这从刚刚发布业绩的几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看出端倪。根据公告,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41.63亿元,是2016年的3.5倍。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营业收入132.36亿元,较2016年增加107%;净利润10.22亿元,较2016年增加9.8%。马上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46.68亿元,是2016年的13.4倍;净利润5.78亿元,是2016年的88.6倍。
不仅如此,门外还有相当机构欲进入消费金融这一领域。据悉,蚂蚁金服正在重庆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另外,有多家城商行也正在计划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但是,在经历了政策严监管后,市场参与者也正发生着变化,有些忙着合规,有些业务收缩、关店裁员,有些平台迎来了更大的流量。对此,马上消费金融赵国庆表示,消费金融在严监管下,简单粗暴的跑马圈地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回归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头借贷和借新还旧将被强约束,整体市场将缩减20%,但对于其他合规的消费金融机构来说,目前的客户流量比过去更大,而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将进入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首先,议价能力决定成本高低。近两年来,伴随着货币政策转为“稳健中性”与金融监管的推进“去杠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社会整体资金水位的下降,资金成本的上升。在消费金融领域,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这就导致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首先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性,这样实际上会导致行业整体的用资成本上升,这对企业经营利润是个很大的考验,但是对于具有强大风控能力、合规能力、场景适配能力的消费金融机构来讲,赵国庆表示,在这个环境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实际上反而提升了,反倒能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
其次,双线作战能力将成标配。曾经一度火爆的移动互联,让线上购物成为便捷的消费方式,但是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移动互联红利趋缓和消费者消费动向的变化发生了一些转移,电商巨头们也开始纷纷布局线下,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的全场景式竞争。消费金融领域的业务拓展也不例外,比如招联由主打纯线上,并开始布局线下,捷信的纯线下展业,开始转向线上。赵国庆认为,未来一定是双线并发作战,才能抢占更多的获客空间。“从线上场景来看,线上流量基本集中在几大巨头手里,获客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现阶段来看,成本可能略高于线下,但是线下场景也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流量集中并购,从长远来看,获客成本线上线下是趋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线上零售商大举并购线下的原因。”
另外,有了好和准的能力,快才有意义。面对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主流消费金融客群,如何满足年轻群体愈发极致的消费金融需求,很多互联网公司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条真理,把快当做力求极致的客户体验。但是,追求速度仅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速度的快也意味着成本的提高。赵国庆认为,从消费金融目前更好的发展角度来看,“快的前提是你风控要做得好,你成本得能覆盖住,否则坏账成灾、逾期频发,越快就死的越快。”
业内人士表示,强监管环境下,资金和流量会向综合能力强的消费金融机构倾斜,这就需要消费金融机构瞄准合规发展、消费者实战需求和国际技术水准推进能力建设,进一步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降本增效、多元拓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日前在谈到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新趋势时表示,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但是短期受到监管影响,规模增长速度可能会适度放缓。并且,在未来强监管的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市场门槛、准入门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