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赚得欢 资金成本或成隐忧
随着2017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超级吸金能力一览无遗。
随着2017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超级吸金能力一览无遗。
业绩报告显示,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净利润11.89亿元;捷信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净利润10.22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净利润5.78亿元;海尔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净利润4769万元。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成为目前已公布业绩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最赚钱的机构。3月16日,中国联通(6.190, 0.05, 0.81%)披露2017年年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营业收入41.63亿元,是2016年的3.5倍;2017年净利润11.89亿元,是该公司2016年净利润3.36亿元的3.5倍。归属股东中国联通的净利润为5.9亿元。
而在2015年,招联消费金融还处于亏损状态,全年收入1.31亿元,亏损8400万元。进入2016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3.24亿元。从亏损近亿元到盈利超10亿元,招联消费金融仅用了短短两年。
同样,马上消费金融也是在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并在2017年出现利润的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6月30日,马上消费金融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上半年亏损达到3871万元。然而到了2016年下半年,马上消费金融首次实现了盈利,2016年全年净利润达到了652万元。到了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营业收入46.68亿元,是2016年的13.4倍;净利润5.78亿元,是2016年的88倍。
北京一家线上消费金融公司创始人姚孟景(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的大爆发是早就预料到的,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明显拉动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资金的大量进入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较大利润空间。”
“其实,从几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去年的用户以及贷款规模的增长幅度来看,两者的增幅明显不如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赚取了较大的利差。”姚孟景分析,“去年在监管对现金贷等业务开启严厉整顿后,很多现金贷以及P2P平台都开始转战消费金融,但是出现资金过剩而资产难寻的不匹配现象,好的资产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场景成为香饽饽,因此资金的相对过剩令这些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有所下降。”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整顿逐渐进入尾声,这种资金端明显过剩资产端的状态将有所改变,同时随着整个金融去杠杆大环境的影响,未来资金成本的逐步走高似乎成为市场的共识。而一旦利差收窄,很可能将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
在姚孟景看来,尽管消费金融公司的利差空间会变小,但并不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内整体消费金融仍是一片蓝海,未开拓的市场极为广阔,因此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积极开拓新市场以及深耕已有市场的能力。”
其实,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也已经开始积极为进一步的发展进行谋篇布局。自2017年末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频频发布增资或拟增资信息。2017年12月,捷信消费金融拟再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至80亿元;2017年12月,华融消费金融股东之一合肥百货(7.760, -0.01, -0.13%)公告称,将华融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16亿元;2018年1月,招联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28.6亿。同月,中邮消费金融提出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