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人民币国际化元年
在2009 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即使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从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来看,这种进展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在2009 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即使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从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来看,这种进展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而2009 年的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大危机,让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掣肘,以及中国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相对被动的地位,而人民币程度极低的国际化,更是使得这种相对被动的地位的回旋余地降低。
如今,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而中国各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达成了空前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2009 年开始真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起步之年。
困局中的突破: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的人民币定位
从全球化的视角考察,此次金融海啸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在全球担任主要储备货币角色的元。一方面,不少国家已经深切意识到美元的大规模发行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因为美元
具有发达金融市场和强大的美国经济支持,不得不继续将剩余储蓄转化为美元资产以满足其国际结算、支付、储备之用。这形象地演绎了美国前财长康纳 利曾说的: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麻烦”。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指出不少新兴市场所必须面对的“美元困境”。
在这场巨大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危机中,积累了巨大外汇储备,同时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的中国经济,可以说首当其冲。中国要从“美元困境”中突 围,不得不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如果短期内不具备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全面重构的可能,也需要在现有框架下积极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并维护中国的 国家利益;从中期来看,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从长期来看,必须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是一 个长期的进程,但是,现在应当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基本条件。
1976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但各国并没能从事实上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程度不同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 实现本币币值的稳定,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对美元的需求有增无减。以盯住美元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这被称为“布雷顿森林2 体系”。10 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为改革这一体系提供了生动案例和充足理由,但是改革更多停留在了口头上,这也致使今日全球蒙受更为 严重的损失。
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以稳定和均衡为目标的。稳定即汇率的稳定,可避免突如其来的货币危机;均衡就是全球国际收支的均衡。约瑟夫?斯蒂格 利茨曾建议提供美元或其他储备货币之外的更为稳定的国际价值储备。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下,一个现实的方法是大量增加SDR(特别提款权)的 发行。以成员国在IMF账户中提交的基金为信用基础,根据成员国储备需求发行一定数量的SDR。因为SDR 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可兑换货币的加权平均决定,其价值不会随单一货币的汇率而波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且SDR 的发放同任一货币发行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无关,不会造成全球贸易失衡。
斯蒂格利茨等早在2006 年1月就曾指出:“如不改革,原有储备体系的弊端就会继续为祸全球经济”,这一判断很快成为现实。此次危机中美国“自利”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 外部性,全球其他各国都有切肤之痛。反省过分依赖美元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又成为焦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24 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他提出由IMF 统一管理全球储备资金,基于扩大SDR 发行“超主权货币”,成为全球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声音之一。周小川的改革倡议抓住了以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根本弊端,即“特里芬难题”—国际货币发行 国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难以保持本币的币值稳定。这一建议可以减少全球市场对个别国家货币的过度依赖,有助于全球经济稳定和公平,代表了大部分新兴国 家的呼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尼等国的支持。
不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必然涉及发达国家既有利益的让渡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权的提升,这其中的博弈大戏才刚刚开幕。
在剑桥大学约翰?伊特韦尔教授看来,国际金融体系的“美元化”降低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异质性”,各国根据本国经济运行需要制定独立政策的自 主性缺失,使得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正与日俱增。发行超主权的储备货币固然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一个理想方案,但短期看来,至少美国的抵制将使这一方案暂 难实行。所以目前通过建立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全面参与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通过逐步减少各国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来提高各国独立制定经济政策 的“异质性”,是更为可行的方案。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意味着在美元式微的同时,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会“群雄并起”,和美元共同担任国际货币。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从当前的“一强多 元”,逐步发展到较为理想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即美元仍然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但其60% 的国际储备货币占比会继续或加速下降;欧元依托其欧盟经济继续发挥全球影响力;而第三种国际货币最有可能出现在亚洲。这是因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发 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亚洲国家必然谋求国际经济体系中更大的发言权;同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全球持有最多美元储备的 两个国家,东亚其他国家近年来也都成为美元泛滥的重灾区,亚洲国家普遍有减少对美元依赖的需求。目前日元是亚洲唯一能跻身国际货币之列的货币,但日本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货紧缩为特点的持续低迷限制了日元的进一步走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复杂性也使得“亚元”只停留在概念上。环顾亚洲各国货币,只 有人民币最有希望后来居上,成为亚洲核心货币和主要国际货币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良机”出现?
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蓝图中,中国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诉求,从中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是合理的,从中国大国崛起的战略来看也是必要的。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良机真的到来了吗?对这一热议的话题需要有冷静的分析。
从内部条件看,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首先,中国经济规模巨 大、增长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 年1 月修订后的数据,中国2007 年GDP 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更难能可贵的是,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外向经济部门受到严重冲击,但中国经济整体上仍表现稳定,2008 年9% 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一枝独秀,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达到20%,2009 年这一贡献比例还会进一步大幅提高。从总量上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较大实际影响力的国家,从增量上来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更大。
其次,中国在货币币值稳定方面也具有优势。中国汇率制度改革3 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21% ;在亚洲地区,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证不贬值,也为人民币在亚洲地区赢得了声望和信誉。人民币保持强势使得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吸引力,所以在 人民币升值的通道下,人民币国际化如顺水行舟,更加容易推行。
同时也应看到,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一系列基本的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最主 要的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的限制,虽然这有助于抵御国际资本对中国的冲击,但也使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跨国流动大大受限。如哈萨克斯坦货币当局在 最近发出过希望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声音,但因人民币目前尚不可自由兑换而没有实现。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需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例如,商 业银行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尚未广泛开展,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国内相关的基础设施如人民币结算和定价体系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等。
外部条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 着变革的强烈要求,世界银行和IMF 的改革正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一个更合理和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人民币有机会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但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会主动放弃既有的货币优 势,人民币只能通过竞争,在国际货币“丛林”中争取一席之地。
探索适合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在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有关人民币的两个安排备受关注,并被解读为是美元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受到挑战之际,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突破之举。
其一,从2008 年12 月12 日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起,不到4 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央行已相继与6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6500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都是对方央行主动要求签订的,且都以人民币作为议价货币。这一方面使得 签约双方绕开了美元这一国际中心货币,相对削弱了美元对相关各国经济的影响,在特定区域弱化了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另一方面促使人民币通过官方渠道 在这些国家分布和流通,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比例,甚至在区域内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因而被认为是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的“破冰之旅”。
其二,2009 年4 月8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大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能大大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 将人民币结算的范围从部分边境贸易扩大至与港澳地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以至整个国际贸易,有力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同时也建立起了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监控网 络,将之前游离的、地下的人民币资金流纳入到统一的金融体系中进行有效监管,为宏观经济分析和货币政策制定服务。同时,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需要相应 的金融机构和业务的支撑,所以利用现有并继续扩大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积极推出海外机构的人民币业务,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实需要。在这个意义上,人 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人民币走出国门铺路架桥的一
项“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这三大国际货币功能。这套复杂的“三级跳”动作,可以分解为自由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三步(图1)。
目前看来,无论是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还是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涉及的都是周边和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有限范围,而跨境贸易结算也只能视作是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技术性一步,所以说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即自由化的深入阶段和区域化的初始阶段。
美元依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欧元借助欧洲经济一体化而成为国际货币,而人民币只能走一条渐进的、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称的国际化之路。可供选择的是两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国际贸易路径和国际金融市场路径。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际贸易国,借助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通过在国际 贸易中安排人民币发挥更大作用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发挥中国的相对优势。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密集地与多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还是积极推出人民币跨 境贸易结算试点,都是以稳定和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为目的,其利用中国的贸易规模优势、推进人民币在区域内的流通和使用的 客观效果是暗合的。以人民币提供的流动性刺激国际贸易规模,同时以国际贸易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行使国际货币职能,能够形成货币与贸易的良性互动。在目前 条件下,可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落实和推广为重点,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其次,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条必由之路。但这一路径显然更复杂,不仅需要依赖一个高效和开放的金融体系,还需要对利率、汇率和资本流动放松管制。可供选择的具体措施有:
一是在国际市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推动人民币资产逐步成 为国际市场上的个人、金融机构和各国央行的投资对象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金融工具。中国2007 年6 月起在香港开始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累计超过200 亿元,今后可进一步放宽发行主体发行区域的限制,扩大发行规模。
二是加强区域货币合作,通过双边或多边货币协定,发挥人民币在区域中提供流动性和稳定区域经济的核心货币作用,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是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对外投资。虽然在超过千亿美元的中国对国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绝大部分仍是美元,但中国在蒙古等周边国家的人民币直接投资已有一定规模。以人民币进行对外投资,能直接提高人民币在相关区域的流通规模和认同程度,值得尝试和推广。
四是同步在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中心,同时在香港建设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中心。 正如纽约之于美元、伦敦之于英镑,在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可以成为人民币的定价中心和结算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可以为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市场基 础,而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则可以在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提供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市场平台。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之路。对中国经济整体 而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可以为中国产生大额的铸币税收入。所谓铸币税,是指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超过货币发行成本的部分。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不仅能以 很有限的发行成本获得在全球市场的购买力,而且国际货币的通货膨胀和贬值会造成持有该货币的其他国家的储备价值缩水,和他国分担本国的赤字压力。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国际化的人民币可为外国交易对手企业提供可替代的清算货币,便利国际贸易的计价和结算,可促进与中国有关的双边贸易和区域贸易规模的扩大。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中国更多 的外向型企业不再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转而关注于培养、挖掘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更加注重产品升级,发挥低成本之外的技术和服务上 的相对优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中国贸易和投资长期“双顺差”的局面可以得到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组合也可以大大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防止 外汇储备价值面临的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会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为货币的大规模 跨国流动,要求有高效安全的金融系统的支持,而且当国际市场上相当一部分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时,必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提出 更高的要求,所以人民币国际化会以一种“外力”的形式促进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和开放的金融市场。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在一个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影响力。人民币作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会缓解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发言权。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生产企业能提供便利和优势。首先,有 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缓解货币错配。当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活动中,交易者就可以直接采用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和结算,中国企业也 就不再需要大量持有美元等外币进行交易,减少了外汇风险的暴露。而当企业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采用人民币来计价时,会使得目前企业收入的是美元等外币而支 出的是人民币的“货币错配”现象得以缓解,企业抵抗汇率风险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增强。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由于企业在国际结算中可直接使用人民币,不需要持有或者兑换外币,这节省了货币汇兑的成本,便利国内企业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利于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增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逐步减少跨国流通限制、 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在国际上会有更加广泛的市场,企业可在这些市场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开辟海外市场。同时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给投 资者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