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我来谈谈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一些事儿

2018-03-02 00:0912031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做交流。刚才演讲的两位企业家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割韭菜的”,一个是“种韭菜的”。在商学院,“割韭菜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做交流。刚才演讲的两位企业家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割韭菜的”,一个是“种韭菜的”。在商学院,“割韭菜的”叫做交易型企业家,“种韭菜的”叫做创新型企业家,这两类企业家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从野蛮成长的时代转变成日益规范的时代;从信息不对称、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转变成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随着时代变化,这两类企业家的角色也在重新进行分配。


投资与投机的“猫鼠之道”


具体而言,交易型企业家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的规范和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程度越来越低,尽管还存在,但是比过去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而交易型企业家主要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收益,只有在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他的作用。


我并不是贬低交易型企业家,也并不是说各位做投资就一定要投创新型企业。我不反对投机,投机是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的现象,但是作为理财人、投资者,有几个关系需要摆正,那就是你90%的资产应该投在靠谱的项目里,也就是应该投向那些创新型企业,另外的10%进行赌博式投机。这是我对于投资的看法。


不仅是投资,做企业也一样。我们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你抓机会做套利型的交易没问题;你扎扎实实做企业,像巴菲特这样投资,也是可以的,这是猫道和鼠道的区别。猫和鼠在这个世界上都可以存在。


但比较悲催的是:鼠去行猫道,猫去行鼠道,这就乱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属鼠的投资者,你就去钻研鼠道,如果你自认是一个属猫的投资者,你就去钻研猫道。不要见异思迁,看老鼠日子过得好就想当老鼠,或者看猫日子过得好就想当猫。


投资需要一定的一致性,我做不了投机。如果没有做过很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是不敢做投资决策的。我相信投机者也不会做我的事,因为会觉得利润率太低,赚钱不过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我把10%的资金交给交易型企业家去投机,交易型企业家把90%的资金交给我做基本面投资,这是最好的配置。


网贷行业正在震荡重整


去年以来,针对网络借贷的监管掀起了一场风暴,持续时间非常长,这对于行业会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对于加强网贷监管这一大方向,我表示支持。


在强监管冲击之下,不少P2P和现金贷企业都陷入了经营困境,整个行业正在经历震荡重整的艰难时期。想说明的是,行业目前遭遇的困难并不是由监管引起的,即使没有监管风暴,P2P和现金贷业务也不可持续,这个观点我以前就表达过。


金融的核心问题是风险控制


最初我给石投金融做咨询的时候就讲过,石投实际上不是P2P(P2P平台仅是对资产与资金做撮合,而不做风险调查与甄别),而是金融的互联网化。如果是,我不会参与,因为我一直就不看好P2P。现在如果不是监管风暴,P2P及现金贷业务也一定会出现大面积风险,因为这样的业务违反了金融的基本规律。


金融的核心问题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增长速度,而是风险控制,我们应该始终把风险控制摆在金融业务发展的第一位。金融风险从哪里来?大家都知道是从信息不对称来。金融机构或者信息中介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客户降低信息不对称。如果它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实际上就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它的业务不可能持续,机构不可能健康发展。


比如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看企业是不是能够偿还银行的贷款。从学术角度讲,它是在努力消除资金提供者(即储蓄者)和资金使用者(即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银行以及所有金融机构最主要的工作。如果经过了调研,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银行就要采用抵押担保等保证方式,为储蓄者降低风险。


金融机构的根本职能是降低信息不对称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些P2P和现金贷机构没有任何风险控制机制。它的商业模式只是计算两个概率,一个是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另外一个是贷款利率,用贷款的高利率弥补违约的坏账损失,实际上它的商业模式极其简单。收取足够高的利率来覆盖违约的坏账损失,这样做机构也许能赚钱,但并没有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为自己的客户做出任何贡献。资金提供者照样不了解资金使用者的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这些机构没有发挥金融中介最根本性的职能,而不创造价值的金融业务当然不可能持久。


也有一些机构做的相对好些。它接到了债务人的申请之后就上网扒取数据,利用网上公开信息分析申请人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过犯罪记录,是否在多个平台借贷,是否有吸毒、赌博等不良嗜好。这些看上去像是风险控制,也似乎有大数据风控,但用我们刚才的标准来衡量,它的风控其实非常肤浅,充其量只能判断贷款申请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信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要做的工作关键是判断申请人的信用好坏,判断人品好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关键是判断还款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国际上有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做出非常详细的划分,从3A一直到3B、3C,中间有几十个层级。这些3A、3B就是在给债务人的信用做评级,然后根据评级决定贷款额度、期限以及利率。没有这样的风险评估和定价,金融机构没办法保证储蓄者或者理财人的财产安全,也没办法保证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匹配的。所以金融机构和信息中介机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信用评级。


呼吁央行征信系统向非持牌机构放开


虽然人民银行一直在加紧建设全国征信系统,但很遗憾,目前非持牌机构还不能使用央行的征信系统。有一些民间公司也发布了自己的征信指数,但是它的征信指数远远比不上央行的,因此它的征信质量也还达不到要求。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使用央行征信还是民间征信,仅依靠这些征信数据还不足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仍无法对他们的风险准确定价。金融机构和信息中介机构必须进行线下现场调查,搜集关键财务数据,评判贷款申请人的诚信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价和稳妥的贷款决策。


对平台而言,风险控制先于规模


要想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控制好风险,线下机构以及现场调研不可或缺,这也是石投金融长期以来坚持的工作方式。而大多数P2P及现金贷企业忽略了这项工作,可能因为它们没有深刻理解金融的本质,也可能因为资源有限,无力承担线下工作的成本。


我观察到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风控薄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接受了VC和PE的融资,VC、PE基金给这些公司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本身不了解金融行业的特性,用互联网思维要求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甚至签了对赌协议。他们想象金融公司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迅速成长,甚至翻倍增长,他哪里知道在金融业资产规模翻倍增长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风险的增加不止翻倍。所以在金融行业不能讲究资产规模,更不能讲究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要始终把风控放在第一位。


一些PE、VC公司觉得不过瘾,说你们号称互联网金融,怎么没有任何互联网属性?增长速度怎么这么慢?干了这么多年,资产规模还不到100亿?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资产规模不可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翻番往上走,不可能有互联网企业客户的增速,但是在风控和技术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利润超常增长。也就是说利润3倍、4倍增长是可以做到的,但需要再次强调前提是风控到位。所以评判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看它的资产规模和交易额有多大,而要看在坏账核销之后的净利润。


由于PE、VC给创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施加了压力,使得这些公司被迫选择用高收益吸引客户,以完成对赌协议中的要求。高收益是为了吸引更多理财人,能够使平台快速上规模,但是高收益对应的一定是高借款利率,高利率就会出问题。市场上有谁愿意承担这么高的借款利率?必然是高风险企业。贷款给高风险企业意味着违约率不断上升。网贷平台为了覆盖高违约率所带来的损失,必须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于是就形成了高利率和高风险之间的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终点将是坏账太多最后爆仓,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负向选择或者逆向选择。意思是高利率表面上带来高收益,实际带来的是高风险客户,不论是理财人还是银行,对高利率都要保持很高的警惕,高利率不是好事。


当网贷平台进入高风险、高违约、高利率的恶性循环中,这个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就充分暴露出来。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网络借贷商业模式没有解决金融的根本性问题,即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没有把资源花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上,而是花在理财端的市场营销和扩大规模上,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就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这些公司的市场估值仍然在不断膨胀,赔的越多市场估值越高,为什么?因为赔的越多想象空间越大。如果公司赚了一亿,马上有分析师能根据现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做估值,比如市盈率是20倍,那么公司估值20亿,给你锁死了。如果公司不赚钱,PE就没法计算,因为不赚钱的情况下,乘任意倍数得出的都是负值。这时候如何估值就看大家的想象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公司越赔钱估值越高。


投资者可以投资这样的公司吗?可以。但这是击鼓传花游戏,一旦投资,你就得祷告有比你更傻的人前来接盘。我不反对这样的投资,但是你要算清楚是不是有比你更傻的人,而且要算清楚你跑的是不是够快,能在崩盘前逃离灾难区。


打破刚兑,迈出金融市场定价第一步


下面我想花一点时间谈谈监管,我认为这次监管是中国金融发展历史上值得一提的事情。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个等了很久的突破。虽然我们一直呼吁打破刚性兑付,但只有这次监管制度的实行才得以真正实现,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搬掉了一块巨大的障碍。


刚性兑付长期阻碍了金融市场定价功能的形成。理财人和投资者盲目相信政府兜底,或者盲目相信国有金融机构的赔付能力,因此他们缺乏风险意识,不能深入分析和评价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金融市场上通过交易形成的价格并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风险和真实收益,而价格信号失真反过来导致金融资产错配。打破刚性兑付、培养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是建立金融市场定价功能的第一步,这一步我们终于迈出去了。


要灵活适度监管,防止僵化过度监管


在肯定去除刚性兑付的同时,我也想谈一下监管。它并不是越细越好,也不是越具体越好,我提出灵活、适度监管的概念,要防止僵化的过度监管。之所以提倡适度监管,是因为监管也有代价,过度监管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


以这次清理整顿的重点资金池为例。资金池虽然为不法分子挪用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也要看到离开了资金池,金融机构是很难运作的这个事实。例如银行业务,没有办法保证一个人在银行存了10万块的同时,正好有一个企业有10万块的贷款需求。贷款在时间、额度、期限上的错配是金融界的常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要解决错配问题,资金池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有资金池。银行的资金池在哪里?银行的资金池是100万亿的储蓄存款。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资金池?因为它做不到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及时、准确、一笔一笔的匹配,所以只能采用蓄水池的方式。


如果小微金融产品在网上的所有交易都要遵循一笔对一笔的规则,由于完全取消了资金池,在撮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等待,等待的时间就是效率的损失,等待越长,小微企业拿到贷款就越晚,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在金融欠发达和交易不活跃的落后地区,小微企业贷款可能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失去意义。我认为资金池的操作确实需要规范,但是完全取消资金池的做法违反了金融市场规律。由于银行存管基本可以杜绝资金挪用问题,所以我建议监管部门考虑保留小规模的、仅用于交易的资金池。


监管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建议适度监管而不要过度监管。过度监管的另一个例子就是这次整顿清理中取消了机构备付金,理由是保证金制度可能有刚性兑付嫌疑。这是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现在市场上通行的是5%—10%的备付金,不能和刚性兑付同日而语。而刚性兑付是指金融市场上的行为人不必承担自己决策失误的后果。由于行为人不必承担后果,所以他倾向于过度冒险,这是金融学上讲的道德风险。


我之前已经讲了100次道德风险,关于道德风险是什么含义,我今天再讲第101次。刚性兑付的有害之处在于不断创造道德风险,所以取消刚性兑付是正确的,但是不能把备付金等同于刚性兑付。备付金可以使金融信息中介机构迅速处置不良资产,防止坏账引发市场恐慌,并且防止市场恐慌蔓延而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它的用意和银行拨备完全相同。


当坏账率超过备付金,理财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就不可避免的要承担损失。只要他们承担损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道德风险,所以部分备付金制度不应该和刚性兑付划等号。至于备付金比例到底应该是5%还是10%,要看具体情况,由市场交易双方自行协商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部分备付金比例的最优值不是0,取消保证金相当于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了,这是过度监管带来的额外成本。


监管和政策一样,是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过度监管的成本最终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在借款利率上,而利率的提高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呼吁限制过度监管,实行适度监管,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市场利率。中小企业、农村农户、及农村各种经济活动,成本都会反映到利率上,而高利率不是普惠金融所能够承受的。


市场监管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前提是打破刚兑,这样理财人了解和监督网贷平台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过去理财人依赖政府,哪个平台收益高就去哪个平台投资。万一出事儿,理财人就上街,政府就兜底,这是刚兑的坏处。现在取消刚兑,即使上街也没人兜底,使得理财人必须花时间去了解平台。为了避免损失,他会小心谨慎的做决策,自己做调研和判断,选择信誉好的平台,拒绝信誉差的。理财人有了分辨能力,反过来会促使金融信息中介机构珍惜自己的信誉,提高自律性。


市场机制是监管的有益补充


打破刚兑是中国金融市场跨出去的重要一步,因为使得市场可以自发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制约和奖惩。一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那么对于政府的准入管制和资格审查需求会大大降低,这也是适度监管的含义:尽可能让市场发挥作用,毕竟政府资源有限。监管部门也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全国有大量金融机构以及信息中介机构,每天都在发生海量交易,监管部门的资源永远不够,不可能获得监管所需的充分的信息。


弥补政府资源的方法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实质是让每一个投资人或者理财人都变成监管者。每天睁着警惕的眼睛,审视每一家金融机构的所作所为,并且将评估结果反映在具体行动上,用留在平台投资这一行动来奖励风控扎实、能带来稳定回报的机构,离开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诚信的欺诈者。


总体而言,虽然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寒冬之季,但梅花正在开放,等春天到来,行业和优秀平台的处境会有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会发现不少金融机构或者信息中介机构退出市场,留下来的机构会在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4
标签:韭菜 许小年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