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不粘人的P2P活期,为何成为监管眼中钉?
核心提示:近期各大小平台陆续下线了活期产品,投资人纷纷表示不舍。深受喜爱的活期产品为什么就不让做了呢?
核心提示:近期各大小平台陆续下线了活期产品,投资人纷纷表示不舍。深受喜爱的活期产品为什么就不让做了呢?
监管部门不让做活期产品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说了这么久,反正监管最后的一刀没有切下来,还是有平台接着做。
可是,2018年才刚刚开始没多久,包括爱钱进、真融宝、合时代等多个P2P平台都陆续宣布即将下线平台上的活期产品,很多投资者都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活期收益还算可观存取灵活,称得上是一款活好还不粘人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会成为监管眼里容不下的沙子呢?
- 01 -
活期到底是咋回事
要搞清楚P2P平台的活期产品为什么不受监管待见,首先弄明白活期产品背后的资产是什么,以及会有怎样的风险。
一般来说,现阶段的活期产品背后的资产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代销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自从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以后,许多同款的“宝宝”类货币基金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以余额宝为例,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时候能达到6.69%左右,最低时跟银行存款利率有一拼,才2.29%,最近基本稳定在4%上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货币基金也是这个水平。
但是,许多P2P平台的活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动辄都在6%以上,比一般货币基金收益高一大截。
显然,这其中的差额就只能由平台掏钱埋单了。赔钱的买卖要是长期做,金山银山也不够亏,所以平台不可能一直以这种模式来运营。
第二种是平台将自己的定期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打包,再以活期产品的名目发布。
听起来有点复杂,我举个例子:假设平台自己有一款1月期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同时,平台找到一款年化收益率为4%的货币基金。
平台将这两个产品揉在一起打包出售,那么就可以做成一种收益率在两者之间混合产品,也就是4%-9%。至于实际收益率是多少,就看两个资产的具体占比了。
这就好比把盐和糖混在一起,最后的口味是偏咸还是偏甜就看盐多还是糖多。
而这种混合资产会产生期限错配的问题,从而形成监管部门一直很讨厌的“资金池”。
沿用上面的例子,借款人借钱是1月期的,而投资人投资这种活期产品后可以随时取出。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提现申请,平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拥有一个资金池。
而资金池一旦形成,资金的具体规模和用途都非常不透明,这些钱流着流着很容易就流进平台老板自己的口袋里了。监管部门看着觉得很闹心,所以出手禁止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三种则是债权转让模式。
当投资人A需要提现的时候,发起债权转让,当投资人B购买了这个债权以后,投资人A就可以收回自己的钱。
但是要做到一对一高效准确匹配,不仅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而且对债转活跃度要求特别高。因此,不少平台也不愿承认这种模式叫活期。
- 02 -
活期为啥不能做
关于活期为什么不能做,网上说法特别多,而且看起来特别高深:资金池风险、底层债权不清晰、期限拆标风险大......
但其实在我看来,真没那么多复杂的原因。迷雾重重没关系,只要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就能见光明。
不看活期产品的包装方式,直接看问题的本质,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监管容不下活期产品。
P2P的本质是什么?是普惠金融,是帮助金融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
但是活期产品的资金并没有直接流入真实的资金需求方,而是通过包装再包装,流着流着就不知所踪了。
既然活期产品无法真正助力普惠金融,在监管看来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断则断,才能不受其乱。
尽管现在还有平台在做活期产品,但备案大考在即,胆子再大的平台也不可能一直做活期产品,被“团灭”对于活期产品来说是早晚的事。
其实,只要资金分配得当,把生活备用金放在余额宝,短时间内不用的资金拿去投1月标,自己也能做出一个类似活期产品的东西。
要是你担心会有突发情况需要用钱,大不了多放一点在余额宝就是了,最后平均下来的收益不会比活期产品差多少。
自己动手,合法合规,不用担心任何政策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