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世界经济超预期复苏,固定收益迎来新时代
本期执笔人蔡浩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高江、李海静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期执笔人蔡浩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高江、李海静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点摘要 1.美国2017年四季度经济不及预期,12月制造业强劲扩张,通胀小幅改善难改整体疲软,12月非农就业因气候因素不及预期;欧元区经济延续强劲增长,通胀疲软依旧。美联储支持渐进式加息;欧洲央行1月议息会维持三大利率不变。 2.四季度经济表现平稳,全年超预期完成经济增长目标;12月制造业PMI略降;出口整体不弱,进口大幅下滑;CPI微涨,PPI继续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位持平;房地产下行周期确认;12月消费增速大幅回落;人民币汇率创新高。 3.本月市场流动性呈明显“松-紧-松”态势,中旬缴税缴准,使流动性明显趋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及“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为春节前流动性提供保障,央行维持紧平衡格局不变。 4. 2017年经济数据圆满收官,2018年宏观经济有压力也有韧性;从货币政策来看,在CPI不超预期的前提下,基准利率暂无调整必要。国际投资者对世界各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预期的一致性越来越高,债券市场联动趋同的表现也可能越来越明显,固定收益投资可能正进入一个新时代。
一、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及货币政策概况
美国12月制造业强劲扩张,通胀疲软态势难改
美国四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2.6%,远不及预期3%和前值3.2%,四季度进出口贸易逆差扩大对其拖累明显。美国11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1.8%,较前值上涨0.2个百分点,创2017年3月份以来新高;核心PCE同比增1.5%,连续三个月微幅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距离政策目标仍有不小差距。11月美国耐用品订单环比终值录得1.7%,较初值上调0.4个百分点;12月耐用品订单环比初值为2.9%,远超预期的0.8%,创六个月来最大升幅。
美国12月ISM制造业PMI终值为59.7,高于预期和前值1.5点,结束连续两个月下滑走势。从分项看,除就业和客户库存外,其他分项指数均有所上涨,新订单、产出、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分项上涨幅度均较大,其中,新订单和产出两项均延续11月份的上涨走势。新订单分项指数录得69.4,创2004年1月份以来新高,较前值大幅上涨5.4点,显示美国制造业领域新增需求加速好转;产出指数录得65.8,创2010年5月以来最高。进口分项录得57.5,较前值大幅上升3个点,创2013年7月份以来新高,结束连续4个月在54点位徘徊的疲软态势,也从侧面反映了12月份美国国内需求的强劲增长。新出口订单上升2.5点至58.5,创6月份以来新高,与中国12月PMI进口分项增长和欧元区制造业强劲扩张态势相符。
12月ISM非制造业指数录得55.9,分别低于预期与前值1.7点和1.5点,创四个月以来新低。从分项看,商业活动和新订单较前值分别下降4.1点和4.4点,下滑幅度较大,尤其是新订单连续两个月出现大幅度下降,创2016年8月份以来新低;订单库存较前值略下滑1.5点,连续三个月下降,创2017年1月份以来新低;新出口订单下降0.5点,连续两个月下滑。总体上,两个月来美国服务业新增需求乏力,与强劲增长的制造业相比,疲软态势明显。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5.1,创2015年3月来新高,高于预期和前值,这与ISM制造业指数表现一致,基于历史上Markit和ISM制造业PMI指数走势多数不一致的情况看,Markit制造业PMI指数的上涨则进一步印证了美国12月份制造业的强势增长。与ISM非制造业指数相反,Markit服务业PMI指数则是高于预期和前值,录得53.7。
综合来看,12月美国ISM和Markit制造业PMI指数双双走高,表明美国制造业12月延续扩张走势,预计制造业产出将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在弱势美元、全球经济复苏及特朗普税改的影响下,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整体仍延续扩张态势。
美国12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4.8万,远不及预期19万,主要原因或受冬季暴风雪影响,气候性因素干扰明显。其中商品生产类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增加人数较多,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2.5万,大幅高于预期1.8万;建筑业增加3万,创2017年2月份以来新高。服务生产类新增就业人数大幅降低,其中,零售类新增就业为-2万人,专业和商业服务类新增人数较前值大幅下降3万人,教育和保健服务类较前值下降2.2万人。12月美国失业率4.1%,与预期和前值持平,继续维持2000年来历史最低水平,劳动参与率保持62.7%不变。12月美国时薪环比增加0.3%,与预期持平,略高于前值;同比增加2.5%,与预期持平,也略高于前值,时薪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仍保持疲软。
12月欧元区经济保持强势扩张,通胀疲软不改
2017年12月欧元区CPI终值同比上升1.4%,与预期持平,低于前值0.1个百分点;核心CPI终值同比为0.9%,与预期和前值持平,连续三个月创2017年5月以来最低;总体上欧元区通胀延续疲软。12月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为60.6,与预期持平,高于前值0.5点,创有记录以来新高,其中产出和新订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欧元区核心国德国12月份制造业PMI录得63.3,持平预期,高于前值0.8点,创有纪录以来新高,高于2011年2月份次高纪录0.6点;12月法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8.8,略低于预期,高于前值1.1点。总体上,欧洲制造业12月份继续保持强劲扩张态势,且速度有所加快,工厂产出、新订单均处于历史高位,生产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欧元区12月服务业PMI为56.6,分别略高于预期及前值0.1点和0.4点,创2011年4月份以来新高,预示欧元区服务业整体继续向好;德国服务业PMI录得55.8,与预期持平,高于前值1.5个点,结束连续两个月下滑下滑态势,并创2015年12月份以来新高;法国服务业PMI为59.1,低于预期和前值,但仍创6年来次高水平,继续保持高速扩张态势。欧元区制造业、服务业继续保持全面扩张,并有加速的态势,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延续上升,创2000年10月来新高。欧美经济强劲复苏带来的外需持续增加将持续利好中国出口,从而对中国2018年稳健增长形成支撑。
货币政策
北京时间1月4日,美联储公布2017年12月FOMC会议纪要,纪要显示,美联储在12月议息会上讨论了加息速度问题,会议认为如果减税政策推动通胀上行,将被视作提高加息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通胀不能恢复到2%水平,将会放慢加息速度,大多数官员支持继续渐进式加息;会议上关于2018年加息次数也存在分歧,有的官员认为12月美联储预期加息中位数将造成2018年加息次数太多,少数官员认为2018年加息应当超过12月份预期中位数。美联储官员普遍认为,从历史标准来衡量,美债收益率曲线趋平并非不同寻常,部分官员表示了对金融稳定性风险的担忧。纪要显示,多数官员认为特朗普税改有利于消费开支,将促进美国企业投资,支持美国经济潜力,并将吸引更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总体对投资的支持作用温和。多数官员认为劳动力市场紧俏会推高通胀,但仍有部分官员对通胀偏低表示担忧。当日12月FOMC纪要发布后,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下跌,暗示美联储2018年3月份加息的概率为71%。
北京时间1月25日,欧洲央行召开议息会议,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贷款利率和隔夜存款利率在0.0%、0.25%、-0.4%不变,符合预期。欧洲央行声明与此前未有太大变化,政策利率仍将维持低位直至QE计划结束很久之后,每月300亿欧元购债规模至少持续到9月份,如有必要将增加购债规模和持续期限,同时声明对购债计划中到期债券本金进行在投资,如有必要再投资将持续尽可能长的时间。欧洲央行发布了新的经济预测数据,将欧元区2018年和2019年GDP增速由此前的1.9%、1.7%上调为2.3%和1.9%,维持2020年1.7%增速预测不变;将2018年和2019年通胀预期由此前的1.4%、1.6%分别上调为1.5%和1.7%,但将2018年核心通胀预期由1.4%下调为1.2%, 2020年通胀预期初步预计为1.8%。
德拉吉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经济加速增长超出预期,但是物价仍受抑制,仍需足够刺激来提升通胀,预计核心通胀中期内上升。德拉吉明确表示加息会在购债结束后才会发生,2018年加息概率很低,议息会未对调整前瞻性指引和减码QE进行讨论。欧洲央行官员就利率政策下一步行动产生分歧,部分官员希望在三月份撤销必要情况下加强QE的基调,另一部分态度则比较谨慎,希望在下次议息会议上重新评估,更希望在6月份进行下一次政策转向。
二、国内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四季度经济平稳收官,全年超预期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8%,与三季度持平;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总量突破80万亿元,实现6.9%的经济增长,超预期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在出口回暖、基建投资保持高位、消费平稳增长和企业盈利显著好转等因素的拉动下,实现2010年来全年经济增速的首次回升。从结构上来看,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扩大至58.8%;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虽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58.8%的高位,表明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图1: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12月制造业PMI略降,但仍处较高水平
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6,低于前值的51.8,与预期持平。从分项上来看,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环比下降0.2和0.3,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上升1.1,为年内次高,进口指数环比上升0.2。生产有所转弱,采暖季环保限产,加之年末节假日临近,使得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扩张放缓。外需表现持续强劲,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保持积极向好的复苏态势,欧元区12月制造业PMI初值(60.6)创历史新高,日本12月份制造业PMI初值创2014年2月以来新高,加之圣诞节因素,带动12月出口指数继续向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在连降两个月后反弹,分别环比上涨2.4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10月水平,预示12月PPI环比增速将有所扩大。原材料库存环比回落0.4,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产成品库存环比下降0.3,企业再度出现被动去库存的情形。
中国12月财新制造业PMI为51.5,前值为50.8,与官方制造业PMI走势背离。从分项指数看,产出、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均上升上升,采购价格、出厂价格指数则下降。从今年以来官方与财新PMI背离时的表现来看,官方PMI与经济的相关性更高。
图2: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12月出口略高于预期,进口大幅下滑
中国12月出口同比(以美元计,下同)增长10.9%,低于前值的12.3%,市场预期为9.1%;12月进口同比增4.5%,远低于前值的17.7%和预期的13%。
12月出口整体不弱。出口增速高于预期,与此前公布的官方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环比上升表现一致(环比上涨1.1)。正如我们此前对12月官方制造业PMI点评中提到的,外需表现持续强劲,带动出口数据继续向好。12月,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保持积极向好的复苏态势,12月美国ISM和Markit制造业PMI指数双双走高;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为60.6,创有纪录以来新高,日本制造业PMI录得2014年2月以来最高。进口增速意外大幅回落,主要还是因为在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前实现的背景下,12月国内需求有所转弱,采暖季、环保限产等使得生产扩张放缓,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中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回落。
2017年中国贸易进出口突破4万亿美元,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实现完美收官。其中,出口全年增长8.28%(2016年为-7.73%),进口增长15.9%(2016年为-5.46%)。除了2016年低基数的因素之外,出口增长主因发达经济体复苏回暖,部分则归因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市场的开拓;进口增长的主因系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国内经济的超预期表现,部分归因于大宗商品进口的量价齐升。
展望2018年,预计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仍将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前景,发达经济体屡超预期的强劲增长将持续利好中国出口。
图3: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CPI微涨,PPI继续回落
中国1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1.8%,高于前值1.7%,市场预期为1.9%;环比0.3%。食品价格回升是CPI小幅抬升的主要原因。食品价格环比增速由负转正,上涨1.1%,同比跌幅收窄至0.4%。从分类来看,受12月天气转冷影响,鲜瓜果、蛋类、水产品、畜肉类等农副产品价格全面回暖带动本月CPI上涨,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前值为-0.8%;非食品价格方面,环比增速0.1%,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对非食品类CPI形成支撑,12月原油价格上涨约4.9%。
12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4.9%,低于前值的5.8%,预期为4.8%,降至年内最低;环比0.8%,前值为0.5%。PPI同比继续走低主要受高基数因素影响,2016年12月PPI为5.5%,是当年最高。PPI环比表现与12月官方PMI分项指标中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的反弹相一致。环比增速反弹主因冬季采暖和环保限产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煤改气”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气荒”,导致燃气价格大幅上涨,12月以来燃气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行业价格环比全面上升。
图4: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图5: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
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高于前值的6.1%,预期为6.1%;季调后的1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52,较上月回升。分类型来看,国企、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同比增速较前值均上升。分三大门类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环比大幅上涨3.7个百分点,对12月工业增加值形成支撑,“煤改气”政策带来的“气荒”,使得国内天然气需求大增,价格大幅上涨,而12月天然气产量也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制造业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主因采暖季环保限产;采矿业降幅进一步收窄。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6.6%,较2016年上升0.6个百分点,反映出工业经济在企业利润上涨、工业生产提速背景下的向好态势。
图6: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位持平
2017年1-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7.2%,与前值持平,止住了下半年以来增速不断下跌的颓势,主要原因系第二产业投资于12月明显加速。1-12月工业投资累计增速较前值(1-11月)的3.1%大幅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更是较1-11月4.8%的增速大幅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受企业盈利能力改善推动。因此,虽然12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增速较前值下滑了1.1个百分点,但工业投资的意外加速暂缓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走势。
图7: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房地产下行周期确认
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房地产投资、销售量不改低迷态势,2017年全年投资增速为7%,较1-11月增速大幅下滑0.5个百分点,与2016年6.9%的增速基本相当;12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继续回落,较前值(7.9%)下降0.2个百分点,降幅较前期有所收窄;房地产销售额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回升,较前值提高1个百分点,但持续性存疑。房价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房价环比持平或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微涨,价格上的刚性还是对房地产销售额增速形成了一定支撑。
图8: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12月消费增速大幅回落
2017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为9.4%,,较前值下降0.8个百分点;实际增速7.8%,低于前值1个百分点。12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因为12月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较11月显著回落(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销售回落明显,汽车类零售额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12月广义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0.6%(11月同比增长3.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0.2%,增速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全年网上零售额较上年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但主要由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近50%的同比增速所拉动。
图9: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人民币汇率创新高,美指破90
2018年1月,人民币汇率呈一路升值态势,双双涨破6.33关口。截至1月末,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收于6.32左右,均创逾两年新高。
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表现强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1月初的6.5降至1月末的6.32,升值近2.77%。本轮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经济持续向好提升了人民币汇率的估值区间,2017年全年GDP增速为6.9%,远超原先制定的6.5%增长目标。另一方面,美元走弱是本月人民币走强的重要因素。2017年12月中旬以来,美元陷入新一轮贬值,美元指数从94一路跌至89附近,减税政策利好出尽、政府“关门”事件等引发市场对美元持谨慎态度,达沃斯论坛上美国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的讲话加剧了月底美元走弱。
从后期来看,美国经济不弱仍将支撑美元回暖,美联储加息路径也不支持美元持续贬值,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理论上看,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走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仍要关注近期中美关于“贸易战”的争执和博弈,不能排除人民币短期内策略性升值的可能。
图10: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三、金融体系流动性概述
本月市场流动性呈明显“松-紧-松”态势。受2017年12月末财政支出和1月初流动性扰动因素较少影响,资金面整体呈宽松态势。进入1月上旬,央行连续6个交易日未展开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维持市场流动性紧平衡。中旬,受缴税缴准因素影响,流动性开始逐渐趋紧。1月份是缴税大月,中旬缴税日期间,市场流动性趋紧程度明显,1月10日,央行在连续12个交易日空窗期后重启公开市场操作,并不断加大操作力度,连续净投放资金,超量续做到期MLF,维持流动性稳定。1月16日,央行上调63天逆回购中标利率5个基点,是美联储2017年12月加息后央行上调政策利率的补充动作(此前已经上调7天、14天和28天逆回购中标利5个基点)。下旬,市场流动性回暖明显,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开始减弱。1月25日,央行此前制定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正式实施,加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于1月下旬有序开展,对市场流动性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从银行间质押回购加权利率走势图看,本月1天、7天资金利率呈现明显的“低-高-低”态势。本月上旬,资金面整体相对宽松,1天、7天回购加权利率均维持在低位。进入中旬以后,1天、7天、14天回购加权利率均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上行。下旬,缴税期过后,流动性重现宽松态势,1天、7天资金利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及“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的实施,春节前的流动性供给将得到保障,资金面大概率将维持稳定,但央行维持紧平衡格局难改。
图11:
数据来源:Wind,恒丰银行研究院整理
四、近期宏观政策分析和前瞻
2017年经济数据圆满收官,基准利率暂无调整必要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总量突破80万亿元,实现6.9%的经济增长,超预期完成经济增长目标。2017年中国贸易进出口突破4万亿美元,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实现完美收官。其中,出口全年增长8.28%(2016年为-7.73%),进口增长15.9%(2016年为-5.46%)。2017年全年,CPI涨幅仅1.6%,远低于预期目标的3%,亦低于前值的2%,仅略高于2015年的水平,自2003年以来食品价格的首次下降是主要原因。PPI则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增速为负的趋势,全年同比增速转为上涨6.3%。涨幅主要来自生产资料,而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推动的上游行业价格上涨最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6.6%,较2016年上升0.6个百分点,反映出工业经济在企业利润上涨、工业生产提速背景下的向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年增速达到7.2%,止住了下半年以来增速不断下跌的颓势。房地产方面,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房地产投资、销售量不改低迷态势,2017年全年投资增速为7%。与2016年6.9%的增速基本相当,在经历了2017年4月的触顶(9.3%)回落后,房地产行业步入下行周期已成定局。消费方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0.2%,增速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全年网上零售额较上年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但主要由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近50%的同比增速所拉动。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兴起虽然大幅带动了网络虚拟商品的消费,但其对生活和实物消费方面的影响同样突出,其所带来的挤出效应或影响了全年社零增速的回落。
展望2018年,中国经济有压力也有支撑。供给侧改革和污染防治将继续影响工业生产,工业企业利润率的改善将有助于供给侧深化改革的推进;发达经济体屡超预期的强劲增长将持续利好中国出口,从而对中国2018年增长形成支撑;CPI在2017年低基数上同比增速将有所上升,但去杠杆紧缩效应的背景下,压力有限,PPI受2017年高基数的影响,将延续高位回落的态势;同样在紧缩效应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难有明显起色;房地产下行周期已经确立,但长租房等住房模式的兴起或对开发投资增速的下滑产生支撑;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或能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就货币政策来看,在宏观政策目标(去杠杆、严监管、调结构)不变的背景下,2018年整体仍会呈现中性略偏紧的态势,央行仍会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维持资金面的基本稳定,但流动性闸门难开。对于市场前期较为关注的“加息”事宜,为对冲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加息或收紧QE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公开市场操作、MLF、国库存款等政策工具的利率相机调升将是大概率事件。对于存贷款基准利率而言,2017年经济发展虽超预期,但中国经济目前总体仍呈L型走势,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CPI并未展现出持续抬头的迹象,PPI亦呈收敛趋势,基本面并不支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升。只有当CPI显著超出市场预期,持续维持在3%的官方目标之上时,加息(基准利率)才应该进入讨论日程。
发达国家国债抛售的背后,固定收益或正进入新时代
新年伊始,继中国国债于2017年正式步入熊市之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此种迹象,国债接连遭遇抛售,债券收益率接连攀升。截至1月10日,10年期美国国债债收益率一度创下9个月新高,10年德国国债创6个月新高,10年日本国债则达到5个月来最高水平。在这背后,除了国际投资者对全球通胀升温的担忧之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对全球流动性收紧一致性预期的确立。
先从美国来看,2017年美联储议息会显示,2018年预计将再加息三次,并将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到2.5%(9月为2.1%),然而彼时市场对2018年加息的预期仅有两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随后油价的上涨和特朗普减税政策的通过,显然增加了对美联储观点的支持。年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市场对此前预期行为的一种修正。
接着看欧洲央行。2017年欧洲央行议息会表示,2018年1月1日开始,购债规模将会从600亿欧元降至300亿欧元,持续9个月。同时显著上调了2018年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分别由1.8%和1.2%,上调至2.5%和1.4%。由于1月初公布的欧元区制造业PMI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综合PMI创下2011年2月以来新高,欧元区经济的超预期持续向好势头,强化了市场对欧洲央行可能提前或更剧烈地收缩刺激计划的预期。近期,已有欧洲央行官员暗示资产购买计划将于2018年9月完全结束,这也意味着欧洲央行加息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到来。
然后是日本央行。1月9日,日本央行有些出人意料地宣布,将部分长期国债的购买规模分别削减100亿日元。结合2017年12月日本制造业PMI创下2014年2月以来新高且连续16个月保持在荣枯线(50)以上的情形来看,引发了市场参与者对日本央行也将跟随美欧步伐,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担忧。有“新债王”之称的杰弗里.冈拉克在日本央行宣布削减国债购买计划之后称,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正转向“量化紧缩时代”。
最后是中国央行。与发达国家央行互相影响、互相效仿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中国央行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2017年10月结束的十九大会议和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了中国经济已经由高增速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表明对经济质量的追求正在逐步取代增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而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便是要降低宏观杠杆率、出清僵尸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完善结构调整,这与去年以来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宏观政策导向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础上,2018年的货币政策虽依然被定调为稳健中性,但其宏观层面去杠杆、严监管和防风险的目标并未改变。而去杠杆本质上也是一种紧缩,所以投资者对主要央行进入“量化紧缩时代”的观点不无道理。
随着美、欧、日国债收益率的连创新高,中国债市亦不甘“寂寞”,10年国债170018目前已经站稳4%以上,10年国开债活跃券亦站稳5%以上,双双创下近几年来新高。与去年11月国债和国开债两次刚迈上4%和5%的门槛即被迅速拉升的国债期货砸下不同,这次未有任何“维稳”迹象。
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屡超预期的背景下,国际投资者们对世界各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缩预期的一致性越来越高,债券市场联动趋同的表现也可能越来越明显。而世界性债熊的到来,国别间债券利差的收窄及其可能引发的资本流动,或将成为中国债市继续纵深调整的新动力。正如“债王”格罗斯所说,固定收益投资可能正进入一个新时代。
(蔡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