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校园贷毁掉你的孩子
小刘是一名大二学生,最近刚刚交了女票。一月来,吃饭、逛街、看电影已经把生活费花的差不多了,马上女票要过生日了,想给她一个惊喜,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作者:陈若平 苏宁金融研究院实习生
1
小刘是一名大二学生,最近刚刚交了女票。一月来,吃饭、逛街、看电影已经把生活费花的差不多了,马上女票要过生日了,想给她一个惊喜,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惊喜是什么呢?小刘知道女票一直惦记着一款声波洁面仪,他偷偷查了一下,巴掌大小的东西就要卖1600多元,但是女票喜欢,怎么也要想办法送她一个。
小刘不用查自己的银行卡也知道,里面生活费早就没有了,不仅如此,花呗上3000的额度也基本用完了,他不禁开始犯愁:以前还有各大校园贷平台可以借钱,刚刚注册,额度就有5000,月末自己借上3000解解燃眉之急,分12期的话,每个月只需要还400元左右,每个月2000的生活费挤一挤,也不算很大的负担。现在校园贷平台都被整改了,根本不给大学生贷款,自己又不敢跟爸妈要钱。这可怎么办,要不生日礼物就算了?
百无聊赖的小刘登陆QQ,突然看见自己过去在校园贷群中加的几个校园贷业务员,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会话页面,“你好,请问现在还能借钱么”,对方很快就回复了,“大学生还是成人,芝麻分是多少”,“我是大学生,芝麻分759”……
对方向小刘要了芝麻分、当前负债状况,并核验了学信网、身份证等相关信息,马上就给他批了5000额度(到手4000)。
看着银行卡里多出的4000元,小刘马上就可以给女票买生日礼物,剩下的2000多元,可以下个月和女票出去玩,而未来一年每月只要还420元,生活费节俭一点还是能省出来的。这叫超前消费,小刘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美国人都是这么干的……
但小刘不知道的是,接下来的一年,自己会面临什么?
今后的一年,每个月要从生活费中偿还近420元的分期,蚂蚁花呗中的3000元账单就算分12期每个月差不多300元,未来12个月,小刘可以预期的月负债就达到了七八百元,算下来每个月只剩下1000多元的生活费可以支配。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急剧下滑,整整一年,不敢点外卖,甚至买一杯奶茶都要精打细算,更别提和女票出去玩了。
不仅如此,每个月都要提心吊胆,害怕不小心逾期。一是因为高额的逾期滞纳金和手续费;二是因为自己提供了亲友、同学的联系方式,如果逾期,朋友圈、亲友圈不久就会接到催收电话、催收短信,而这些催收都会使用粗暴甚至下流的言辞。
一旦资金链周转不便,有可能发生逾期或者再发生一两次非理性消费,小刘就不得不借款还贷、以贷养贷,负债总额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压垮他的精神和身体,累及家庭,更不必提什么大学生的本职任务就是学习这种话了。
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对于缺乏自控能力和稳定收入的大学生,一些违规的校园贷确实做了很多“恶”:不透明的高额实际利率,鼓励多头借贷、变相以贷养贷,暴力催收,校园代理欺诈……
2
今年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明令禁止校园贷。
2017年9月份,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到“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2017年12月1日,互委会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网贷平台不得为在校学生、无还款来源或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借贷撮合业务。
但是,校园贷并没有因为政府的整治而消失,而是转移阵地打起“游击战”,出现种种逃避监管的现象。此外,以欺骗的手段诱骗大学生被动地成为借贷人的骗局也层出不穷。小刘所联系的贷款人其实是“校园贷中介”,这些中介在聊天软件上,以社群的形式存在,隐蔽性很强,而他借来的金额,就被这些中介截留了一部分。
这种波涛汹涌的校园贷中介中,有着明确的分工,包括“代理”和“包装员”,一个负责从各种渠道拉客户,收取中介手续费,一个负责包装材料,帮助客户通过平台审核,收取包装费,一般两种费用各为贷款额度的5%以上。
甚至有些平台公然违规开展校园贷业务,2017年11月28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关于近期部分网贷平台涉嫌违规开展校园贷的巡查公告》,点名了58money、帮贷师、中融宝、易学速贷、投投贷、蓝鲸校园贷、好学贷、学信易贷8家平台涉嫌开展校园贷业务。
同年12月26日,笔者尝试在爱又米以学生身份注册账户,发现以在校学生身份依然可以申请贷款额度,只是审核会更加严格,在填写联系人情况(父母、电话)并进行一系列身份验证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在“取点花”获得贷款,实际年化利率为46.85%,也高于36%的利率红线。
艾瑞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了3741.5万,消费金额规模达到了4524亿。年轻人群可支配收入较低但消费需求强烈,将近70%的年轻人表示有过分期消费的经历,将近90%的年轻人是不排斥分期消费这种超前消费方式的。
虽然前期的放养模式,导致了平台的粗放式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如:大学生以贷养贷,过度非理性消费;平台风控宽松、暴力催收等等,但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而大学生自身消费观、金钱观不成熟,容易发生非理性消费,加之基础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足,在平台有意或无意的引导下,就可以容忍畸高的年化利率,这也是各平台不愿意轻易放弃校园贷市场的主要原因。
3
监管部门也深知以疏导措施来应对大学生消费需求:开正门,堵偏门,鼓励银行等持牌机构进入校园市场。
2017年以来,已经有多家银行涉足校园贷业务: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推出了“融e借”产品,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推出“金蜜蜂校园快贷“,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推出”高校学生青春卡“,年化利率基本只有6%左右,远远低于信用卡或网贷公司利率,邮储银行、华安财险也相继试点商业助学贷款。
但对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来说,目前最大的制约就是,学生群体作为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大多没有被纳入银行征信体系,不符合客户资质要求,对银行风控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如果借贷学生由于贷款、逾期引发意外,银行会承担较大的法律风险,处理不当,就会面临声誉损失。所以,作为“正门”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激励去做好校园贷这件事。比如,很多产品会规定贷款用途,不能用于学费以外的消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现金来源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校园贷的出现、火爆和杜而不绝。
大学生这个群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自身恩格尔系数非常高,绝大部分生活费都要用于维持日常生活的支出,确实不应该过度借贷进行非理性消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成年人,大学生也有着自己趋于成熟的消费观,有正当的消费需求需要满足,一旦有了需求,就很难通过强制手段进行压制。过度地堵口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反而会催生更多的灰色甚至黑色地带。
4
我们回头来看小刘,经历了高中的艰苦学习,迎来了全新的大学生活,每个月有了2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消费需求渐渐就被激发出来了,每个月多吃点好吃的,多和同学出去玩几次,开始还可以控制,月末的时候紧一紧也就挺过去了。
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小刘想要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名牌衣服、鞋子、耳机、手机、电脑……难免就要开始负债、分期,而提升上来的生活质量又很难降下去,积少成多,资金缺口就这样越来越大,恶性循环,难以填补。
想要结束这样的生活,要么就在负债较少的时候急刹车,全面降低生活质量;要么就只能在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中,眼睁睁看着负债规模“滚雪球”,最后迫不得已和家人交待,让父母帮自己“擦屁股”。
有节制的欲望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无节制的欲望却只有猛虎。当这只猛虎尝到甜头以后,就很难再关住它。
(作者简介:陈若平,苏宁金融研究院实习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一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