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黄劲霄: 当前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探究
未来一段时期内,微信支付、支付宝仍将凭借着在入口、场景应用、客户习惯、体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识别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将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支付种类;账户/卡介质变化和提升(如手机、智能手环等)以及数字货币的推出,则进一步加速无现金交易的迅速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内,微信支付、支付宝仍将凭借着在入口、场景应用、客户习惯、体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识别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将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支付种类;账户/卡介质变化和提升(如手机、智能手环等)以及数字货币的推出,则进一步加速无现金交易的迅速发展。
平安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应用架构规划主管黄劲霄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又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广阔的商用平台。与此同时,用户网上支付的习惯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这种改变带来的移动人口红利直接引发互联网巨头的流量入口之争,进而全面拉开移动支付市场之争的序幕。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披露:2016年我国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飞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达663.3亿笔,金额54.25万亿元;移动支付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2013~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增幅分别为968.60%和976.68%。
一、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和二维码支付的普及,特别是支付宝、微信等扫码支付的成熟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手机移动支付代替原来的银行卡支付。截至2016年底,支付宝已经拥有54%的市场份额,以微信为代表的腾讯的市场份额达37%,剩下不到10%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多家机构分割。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火爆交易,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依赖银行卡支付的各项支付结算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其衍生出的“余额宝”类理财、“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小额融资业务,也对银行传统的存款、授信业务造成冲击。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及创新
在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先声夺人之后,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转变思路,拥抱互联网,加快金融变革创新的步伐,积极加入移动支付的竞争行列。
2014年人民银行组织各大银行、运营商等在五大城市试点移动支付,并推出MTPS平台,旨在建立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生态圈,解决因移动支付技术的多样化、网路的开放性、业务的复杂性等因素,扫清不同TSM平台之间的互通障碍。
2013年,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产品,包含了二维码支付、NFC支付、全网跨行收单等子产品。其中,二维码支付作为重点产品,有效地解决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操作,带来了快速、便捷的体验。
2015年,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和各大终端厂商推出的“云闪付”产品,产品涵盖NFC、HCE、TSM和Token等各类支付创新技术应用,即期望凭借创新技术带来动态密钥、云端验证等多重安全保障以及便捷支付的优势,欲在移动支付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2015年,招商银行推出了积分扫码支付,将积分作为一种“虚拟货币”打入移动支付领域,成为银行业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的第一匹“战马”。这标志着招商银行信用卡另辟蹊径,开始从虚拟货币入手,卡位移动支付。
2015年,平安银行推出“光子支付”,客户只需下载平安银行口袋银行APP并绑定平安银行卡,点击口袋银行的支付功能,把手机对着POS上的“光子支付”感应器照一下,然后在POS上输入交易金额和密码,继而验证、打单,便可完成交易。这一方式实现了在不改变现在银行卡账户和支付体系的情况下,通过移动手机完成整个支付过程。同时也提供了运用“光子支付”在ATM取现的功能,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2016年7月,工商银行推出工银二维码支付,支持主扫和被扫两种模式,主扫模式支持的平台包括融e行、融e联、工银e生活和微信,而被扫模式则支持融e行、融e联及微信。
2016年,建设银行推出“龙支付”,这是该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金融生态系统、围绕客户体验推出的统一支付品牌,也是同业首个融合NFC、二维码、人脸识别各种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支付产品组合。
各行在发力移动支付的同时,还加强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例如,2017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和蚂蚁金服、工商银行和微信陆续开展合作,银行的二维码将支持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二维码及主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产品,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同时,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帮助商业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拓展线上线下渠道业务、创建运营财富号等。未来,双方还将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
三、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存在的不足
虽然,各商业银行为避免完全沦为以BAT为主的互联网巨头的账户通道,积极布局和推动基于自身APP的各类创新支付产品的有益尝试,然而受制于移动支付领域有效应用场景的缺乏,移动支付产品创新滞后,各行标准规范不统一,客户黏性不够、客户体验差,无法迅速有效迎合C端消费者的习惯,且受市场营销、商户拓展能力有待提高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支付宝和微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导地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
未来一段时期内,微信支付、支付宝仍将凭借着在入口、场景应用、客户习惯、体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生物识别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将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支付种类;账户/卡介质变化和提升(如手机、智能手环等)以及数字货币的推出,则进一步加速无现金交易的迅速发展。
尽管当前微信、支付宝抢占了先机,但移动支付的业务、技术、运营、清算标准和流程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各方还有时间谋篇布局。
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层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网联平台的投产,支付行业乱象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得到治理,政策同时鼓励收单机构进行聚合支付服务创新。随着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第三方平台将逐步回归支付本身。
在此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利用好政策和市场带来的新契机在以下四方面发力:
(1)在二维码支付领域。虽然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但由于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随着中国银联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应统一采用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一码通”,跨行联网通用、联合推广。同时,银联可以牵头打造类似“支付宝”的APP,将各商业银行的卡连接起来,提供扫一扫、卡明细查询、转账等客户常用功能,逐步培养客户支付习惯、增强客户黏性。同时要理清银联和商户、商业银行间的利益关系,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联合营销推广,有效提升客户体验,解决商户痛点,相信会呈现相当的竞争力。
(2)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推广银联云闪付,在公交、地铁等领域继续拓展NFC应用场景,提升客户黏性。
(3)银联和商业银行应在聚合支付领域发力,统一标准,解决各商户的各种支付工具如何实现兼容、简化流程等难题。
(4)移动支付市场的蛋糕足够大,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全方位合作,优势互补,合作互赢,有效提升双方竞争力。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客户规模优势和交易场景、数据优势;商业银行则拥有客户资源丰富、掌握多条支付渠道、完备的账户体系、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安全性较高等方面的优势,后续双方可在账户体系、支付结算、授信融资、理财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