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50理事王鹏虎| 风顺好行船:2017年交易银行发展回顾
交易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产融结合趋势下,在金融科技支持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交易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产融结合趋势下,在金融科技支持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者: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CTB50)理事 王鹏虎
来源: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学术成果汇编(2017)
即将过去的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带领美国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而中国则成为全球化倡导者和领路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世界高度认可。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大为中国人民描绘了未来美好中国的蓝图,全国人民即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不仅振奋了国人,也让世界看到了经济复兴的希望。
7月份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是时隔5年且时间选择意味深远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金融顶层设计的重要会议,重新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责任和政治使命。交易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产融结合趋势下,在金融科技支持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和创新空前活跃
2014—2016年连续三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交易银行被国内银行家认为是公司银行业务的发展重点。
继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交易银行一级部之后,国有大行也在积极布局交易银行业务架构,中国工商银行在总行成立了交易银行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在公司银行部下设了交易银行板块,之前2016年中国银行也在中银香港设立了交易银行部,为全行开展试点。
2017年7月份,在交易银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信银行也成立了交易银行中心。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农商行,如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和广州农商行等也纷纷成立交易银行部门。
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及与金融科技的结合逐步深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交易银行产品和服务手段快速创新,供应链金融领域掀起数据融资创新高潮,中信银行和德勤合作完成了交易银行数据融资业务规划,并启动系统开发。
交易银行服务场景逐步生态化、线上化和云化,2017年5月份,中信银行对外发布了基于中信云网的生态金融云平台,并很快基于这一平台通过云平台整合九恒星现金管理系统,为麦当劳(中国)提供覆盖中国2000多家门店的现金管理服务。
工商银行推出的“工银聚”,集商流、物资、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支付、理财等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四大行纷纷与互联网巨头BATJ结成战略联盟,金融科技深度渗透银行服务,对交易银行的发展注入科技因素。浦发银行的“e企系列”产品,围绕企业客户日常经营和交易等各类需求,打造全新的交易银行服务模式。
民生银行推出“跨境通”系列产品,涵盖“跨境融资”“跨境资金管理”、“跨境E+”“跨境联动”“国际信贷”等五大产品体系。
此外,产业资本、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布局和抢滩交易银行,在一头在外供应链金融试点扩大政策支持下,财务公司积极申请供应链金融试点。
供应链核心企业则依托其强势地位,通过设立商业保理、租赁公司等方式,开展基于其自身供应链甚至扩大到产业链的融资业务。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也在依托其平台数据能力,通过联合贷款方式与银行联合开展供应链金融。
现金管理领域则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跨境现金管理、跨币种现金管理和自贸区FT账户现金管理发展迅速。
随着国资委对央企和国企资金财务集中管理要求的提高,出现了对多级现金池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招投标的深入发展,对电子账户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虽然2017年在这方面仍没有新规出台,但人民银行已经开展了关于电子账户的调研,如果电子账户有所突破,预计交易银行的产品创新将迎来一波新的高潮。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治使命为交易银行发展带来机遇
今年7月份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十九大,都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到了政治使命的高度。金融与实体经济是鱼水关系和皮毛关系,实体经济既是金融服务的对象,也是金融利润的最终来源,服务好实体经济,金融才有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任何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都是舍本逐末和缘木求鱼。
今年年初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的“三三四”治理活动,主要是针对金融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对投行、资管和同业业务当中的不当套利行为进行规范,其实质是促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使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生产经营的支持,减少对虚拟经济中资本经营的扶持。商业银行公司银行的产品服务主要是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两大类,对大投行的规范无疑为交易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必将促进交易银行的繁荣与创新。
作为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交易银行,始终围绕着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销售和内部资金管理需求,为客户提供资金收付和基于交易活动的融资服务,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因此,交易银行在2017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 策支持。2017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工 业和信息化部、银 监会、证 监会 和保 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
2017年10月,下发了《国务院 办 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相结合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供应链大 数 据 分析 和应用,确保借贷资金基于真实交易。”
2017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发布了修订后的《应收 账 款 质押登记办法》,对质押登记的债权范围、期限和转让登记等内容进行了调整。
再早之前,2016年8月,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规定了2017年起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开立电子票据。
2016年12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稳步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一头在外”的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有利于交易银行发展的因素。
三、产融结合为交易银行带来难得的市场空间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列宁曾经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作为帝国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形成了大中小微多层次的丰富生态,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向金融资本进行渗透和融合的基础,纷纷通过设立金融机构、成立商业保理租赁公司以及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自己的主业开展自金融或供应链金融。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无法直接投资企业股权,但是监管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允许银行设立租赁、基金、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子公司以及投贷联动等方式,金融资本也在不断向产业资本进行渗透,特别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险资举牌,更是金融机构深入渗透产业资本的典型。
交易银行的发展也是产融结合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深入到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实时精准地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强化风险管控。
传统银行做法更多的是通过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以此开展企业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作为向企业授信的依据。
如果企业的财务报表足够好,那么依靠企业征信得到的企业信用就可以给予企业授信额度了,如果企业自身信用不足,就需要启动增信手段,通过保证、抵押和质押等方式,获得第二还款来源,在此基础上核增企业授信额度。
这两种做法是把企业的信用和资产作为授信的基础,这是一种无奈的做法。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金融科技支持下,交易银行可以通过实时获取企业的交易数据,并结合企业大数据和行业市场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地向企业发放贷款,并且对企业进行信贷全流程的预警监控。这种做法要比传统的手段更加有效和高效,降低了向小微企业授信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更提高了小微企业授信的可获得性。
交易银行数据融资模式的创新,将企业的交易数据作为基础,打通了银行结算和融资服务的任督二脉,回归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本源,那就是通过收集信息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也就根本上降低了风险。
四、金融科技助力交易银行焕发生机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107)》指出,金融科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导致其中介功能弱化,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金融与科技实现深度融合,开启了金融科技(Fintech)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IT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金融信息采集方式、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大幅提升了传统金融的效率,成为解决传统金融痛点的重要抓手。
普华永道发布了年度《全球金融科技报告》显示,超过80%的金融机构认为金融科技会对传统业务造成威胁,超过82%的金融机构希望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报告预计,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将抢走大型金融机构24%的收入。
毕马威发布了一份关于银行业转型的报告,该报告列举了银 行在获客与营销、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运营管理、科技基础与研发五个方面的20大痛点,并指出,金融科技是化解这些痛点、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
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而在今年6月,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到“十三五”时期要加强金融科技(Fintech)和监管科技(Regtech)研究与应用。
互联网技术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融结合的趋势,但是却从手段上使得产融结合更加紧密。在传统线下方式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相对独立的存在,银行只能通过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偶尔去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他情况下,只能借助财务报表去间接了解。而财务报表本身的滞后性和可信度低的问题也一直是困扰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银行的风控理念和风控技术。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时获取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这种数据包括生产数据、采购数据、销售数据、交易数据、库存数据甚至能耗数据等,还可通过大数据,获取企业的工商登记数据、税务数据、涉诉数据、资产抵押数据、舆情数据和行政处罚数据。这些海量的实时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替代人做出快速授信审批和放款决策。在贷后管理环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随时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一些风险预警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和处理,并推送到银行相关人员进行认定和后续处置。
交易银行是对金融科技依赖度最高、也是对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最深的领域,目前可见的所有金融科技都在交易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上进行了深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主要应用于数据的获取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主要是应用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面,而目前刚刚兴起的区块链技术则是应用在提高数据可信度方面。
金融科技极大地促进了交易银行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得银行更加深入到企业交易和交易过程中,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并把银行产品服务全流程地嵌入到企业的交易经营过程中。这种嵌入式的服务不仅提高了金融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更帮助银行实时掌控企业经营状况,极大地降低了信贷风险,提高了授信产品的覆盖度,满足了银行因资本刚性约束、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公司客户结构下移和零售化经营趋势的需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和以交易为连接的交易银行还在不断顺应互联网生态的发展,进一步改变其服务形态,经济金融的生态化和生态金融的出现是交易银行发展的未来方向。
生态金融是金融机构在深入洞悉客户需求基础上,应用卖方整合理念和金融科技,依托线上化云服务平台,通过自建场景、嵌入场景、输出场景等不同交易场景,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服务要素,实现无边界高效能要素聚合,形成多层次跨界融合服务能力,为生态平台客户提供不止于金融的一站式综合化交易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助力客户健康快速成长,提升经济生态系统的金融效能,使金融更加有效高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生态金融中服务对象是生态的,既有大型的核心企业,也有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还有终端消费者,一个生态聚落中的所有客户都可能和应该是服务对象,不应该以规模进行取舍,不同的客户都应该享受到不同金融机构的服务。生态金融中服务主体也是生态的,既有传统的商业银行,也有新兴的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不可缺少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定位于股权融资服务的VC和PE机构,当然也少不了活跃的金融科技公司和各类第三方服务机构,这些金融服务资源构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生态化的服务主体。
生态金融中的服务方式也是生态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依托互联网统一平台,通过交易建立连接,实现流程融合和数据共享,形成共同的客户、产品和流程,不同的对象得到不同主题的差异化的服务,最终实现无边界高效能要素聚合,提高整体经济产业生态的效能,形成健康的闭环经济生态圈。
正所谓风顺好行船,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银行回归根本的政治大气候下,在产融结合和金融科技的双重支撑下,交易银行在2017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展望未来,交易银行也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创新发展领域。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交易银行未来行稳致远,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轻资本零售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