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热情“遇冷” 实为理性回归

张毅 | 2017-12-05 15:45 18798

记者 张毅报道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海信收购东芝、万科等中国财团收购新加坡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豪门AC米兰俱乐部……曾经,

记者 张毅报道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海信收购东芝、万科等中国财团收购新加坡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中国企业收购意大利豪门AC米兰俱乐部……


曾经,我们唏嘘中国的老字号品牌相继被外国企业收入囊中。如今,中国财团频频进行海外并购,中国企业的日渐强盛正在深入人心。据有关机构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出境并购国。不过,在中国企业疯狂到海外“买买买”的同时,风险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多次对中企进行海外并购投资发布风险提示,受此影响,今年以来中企到海外并购的热情有所冷却,这和去年形成的海外投资热潮对比鲜明。


降温


相较2016年中企海外并购数量和金额的爆发式增长,今年中企海外并购的步伐似乎放缓了。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572宗,金额977亿美元,接近2014年及2015全年的总和,与2015年同期相比呈现增长态势。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今年实际分别下降了14.8%和38.9%。上述数据还指出,2017年前三季度除若干大额物流地产项目外,缺乏引人瞩目的巨型交易,并购活动的交易金额整体呈下滑趋势。


这和去年相比确实有些逊色。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中表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出境并购国。在有利政策和获得海外资产的愿望驱动下,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疯狂速度和规模在全球各地“买买买”。据CCG的统计,仅仅是2016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的数量就高达456宗。


为什么去年还为“ 买买买”着迷的中企,今年却对海外并购不那么“积极”了呢?


回顾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历程可以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手中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这些过多的资源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产荒难题,在国内由于资本市场尚不完全成熟,导致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有限,再加上企业多元化资产配置思想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希望通过海外投资来增加自己的资产篮子品种,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看来,在中国本土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和中企核心技术发展与国外仍有差距的背景下,中企需要开拓海外业务,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本土企业满足消费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依靠外延式并购海外优秀产业迅速提升市值。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企渴望到海外进行投资的原因。


但是疯狂“买买买”其实暴露了很多风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公司发起的主动收购提议有近一半以失败告终。就算收购成功,中企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中国买家的开价多高于收购标的的市场价,按照中企收购出价的中值来计算,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为33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收益率仅为3%。而且很多中国买家经营状况不佳,这意味着海外收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债收购”。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中企至少要撑过3-5年的时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不仅如此,受访人士还对记者提出,此前有部分中企打着海外并购的名号实则是对资产进行转移,这已经引来监管层面的关注。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各类海外收购出现爆发,特别是一些以海外收购为名的资产转移也借机进行,因此政府为维护金融稳定,对涉及娱乐、体育、地产等行业的海外收购发出警示信息进行监管,这是导致今年海外收购相较去年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对大额资金流出以及央企境外投资均加强了管理。比如:今年1月,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强调央企要防控海外投资风险。


亮点


虽然今年中企海外并购出现降温,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随着国内监管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的推出,国内市场趋于稳定,中企的海外并购的必要性降低,加之受到海外审查和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海外并购有所回落是正常的。虽然数据表现上更加趋缓,但是“今年海外并购出现降温其实是中企海外投资回归理性的标志,中企海外并购的市场进入了调整期。”郭凡礼强调说。


不仅如此,今年前三季度中企海外并购其实还有许多亮点。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的交易数量达到284宗,实际上创下了海外交易活跃度季度纪录,其中,共有21宗大额交易超过10亿美元,包括中投公司以138亿美元收购英国Logicor物流地产,以万科为首的中国财团以116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GLP),以及中国华信能源以91亿美元收购俄罗斯石油(Rosneft Oil)部分股权。


江瀚进一步分析称,回顾今年以来的中企海外投资,首先,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了,目前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进行海外资产的配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正在成为海外投资的亮色。其次,投资的中国技术标准化。长期以来中国是技术引进国,罕有技术输出,海外投资的中国技术标准也随着我们的投资不断走出去,例如移动支付、IT等领域,中国的话语权在扩大。


与此同时,江瀚认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在逐渐加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增加也是中国企业今年在海外投资的亮点。尤为一提的是,虽然受到有关部门调控的影响,各类投资者活跃度增速放缓,但无论从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来看,民营企业仍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军。2017年前三季度宣布交易共359宗,接近国有企业的5倍,在总共572宗交易中占63%,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


规范


从中企疯狂“买买买”到如今的适度降温,以今年为分割点,从明年开始的未来几年,中企进行海外并购的趋势将会如何呢?


沈萌认为,目前政府并未一刀切压制所有海外收购,在调控估值虚高、价值模糊的项目进行审慎管理,而对有益于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的收购仍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因此,明年从海外收购的质量来看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江瀚看来,根据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交易将有一定的趋势性特征,具体如:投资交易的理性化。之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缺乏理性,甚至有些盲目,随着有关部门的日趋规范,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理性化将成为大方向;投资项目的规范化。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企业对于投资已经逐渐熟悉,流程将会进一步细化,监管也将进一步明确。


这从政策上已经可以窥见。记者梳理发现,在中企海外并购回归理性的节奏下,国内外税收环境发生了新变化。2017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走出去”税收指引》,从税收政策、税收协定、管理规定及服务举措四个方面,详细列举了企业“走出去”涉及的90个事项。


11月3日,国家发改委《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其中关键变化包括将境内企业和自然人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的境外投资纳入监管;核准与备案适用范围变化,取消“小路条”制度;重新定义“敏感”,聚焦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核准备案的时间底线改为项目实施前;加强事中事后监察,建立黑名单,加大惩戒措施等。


郭凡礼最后补充,2017年对于中国海外并购市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调整期,预计2018年起,中国的跨境并购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合理和有序,并在2020年前迎来新的高峰。


目前,国家正在提出更多针对海外并购的管理条例,将境内企业和自然人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的境外投资纳入监管。另外,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内产业升级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顺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中企海外并购在未来几年仍将呈活跃态势。


8
标签: 张毅 中国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