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普惠金融服务 科技助推“交易银行”创新提速

2017-11-02 22:45 8670

导读:20世纪以来,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

导读:


  • 20世纪以来,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


  • 互联网的信息互通将以往的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改变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然也会带来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传统银行的金融行为也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才能满足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需求。


  • 银行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否则正如比尔·盖茨的那个著名预言:银行如果不改变,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

 

为了更好的助力传统银行转型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由《贸易金融》杂志、环球交易银行网、中国贸易金融网、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联合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北京财资和供应链应用技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2017中国交易银行年会”,将12月6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第二届(2017)中国交易银行年会”将邀请相关国家部委领导,国内外40余家银行的领导,100余名业内知名大咖、嘉宾。大会以“新生态、新金融—交易银行创新、改革的新契机”为主题,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展开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和经验分享。

 

传统银行依赖线下渠道,高成本、低效率的信用中介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银行自身对于金融交易的需要。部分银行先行尝试交易型银行转型,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对此,传统银行仍需全面建立“交易”思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向生态化、开放式的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转型,逐步实现向信息中介的角色转变,这将是传统银行发展转型的重要趋势。

 

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出现,不仅为广大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破局之策,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金融的本质是以简单、有效的方式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机构任何超过正常水平的额外收益都是社会的交易成本。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出现是对金融本质的回归,通过交易服务的互联网化和去中介化,降低交易摩擦成本,并最终提高金融效率、支持经济转型、落实普惠金融,进一步回馈社会。

 

客户新需求:金融交易需求升级,银行须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长期存在的金融管制、信用数据缺乏以及服务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传统银行对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不足,大量的金融交易需求亟待满足,推进传统银行向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资金端,中国的金融体系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都长期存在。普罗大众的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居民储蓄率高企、大量资金非理性地涌入房市和股市引发泡沫。同时,由于体制的缺陷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备,在数量上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传统银行对于日新月异的金融新体系,有如下的不足点:

 

1. 普罗大众的投资意愿亟待满足

 

除居民的储蓄偏好以外,现有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和复杂化等现象也导致了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传统的投资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在产品种类、服务和收益上,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同时,传统理财和信托计划等较高的投资门槛和复杂的收费、管理模式,也是阻碍大众进入投资领域的主要因素。产品发行往往需要借助多个“通道”,在当前投资收益率逐步走低的情况下,进一步侵蚀了投资者的收益。个人客户多元化、碎片化以及小额度的投资需求仍存在市场空缺。

 

2. 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显著

 

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创新的重要支柱。但与此同时,融资难、成本高始终是困扰着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究其原因,首先是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信用数据不足,偿付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性,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会优先服务有一定资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究其原因,首先是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信用数据不足,偿付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性,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会优先服务有一定资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3. 社会的金融交易需求亟待满足

 

随着“80后”和“90后”群体登上历史舞台,社会投资者和融资者的群体正在逐步转变。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也促进了大众金融资产交易需求的觉醒和金融消费的升级。通过互联网市场化的方式,获取便捷化、场景化、自主化的金融服务,日益成为客户的一种习惯。而“00后”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未来他们将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也是金融服务的主流群体,其对于互联网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应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视。

 

因此,传统银行在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加快互联网业务创新,并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

 

技术新进步:互联网深入脱媒化颠覆银行信用中介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服务行业的脱媒化变革。互联网场景化、数据化和共享化的特征,将逐步瓦解传统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交易形态,推动其向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使整个供应链架构重新组合,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生产服务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平台,所有资源和信息都得到共享,所有主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交流和互动。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依托互联网技术架起了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获取和交换的成本,并且有效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行业的脱媒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

 

同样地,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和信用中介角色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冲击下,也正逐渐被弱化和瓦解,推动其逐步向“互联网化”和“交易型银行”转型。

 

1.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个人的行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颠覆,在金融服务方面改变了客户使用银行和管理资金的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网络设备、移动支付等,完成以前必须由银行柜台办理的业务。同时,银行可以随时随地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更丰富和实时的客户交易数据和行为信息。

 

可以说,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互联对生活场景的广泛覆盖,与金融服务结合,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获客和服务模式,将产品渗透到客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2.大数据

 

在互联网及相关软硬件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并且正在深入地改变企业的业务和运营模式。

 

近年来,已有多家银行试水大数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微众银行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客户行为数据,对通信、交易等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评估客户风险,确定借款额度,开发了完全依托于互联网的借贷服务;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等各大银行也纷纷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电商贷款、小额信贷以及精准营销等。

 

3.云服务

 

云服务是利用数据中心提供基于网络的应用服务,可使各种设备全天保持在线状态,并支持用户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的查看、传输、存储和使用。

 

云计算将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高度延展性和扩容性能够有效整合银行的技术平台与数据信息,提高业务创新和外部合作的灵活度,帮助银行快速实现互联网化,服务于大量、高频的交易需求。

 

在此,“第二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2017)”会务组,诚邀您的莅临与参会。

 

年会官方网站:http://acctb.sinotf.com/


详情可咨询会务组:

郭老师:18501955840(微信)

米老师:13581626425(微信)


更多年会详情以及在线报名,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9
标签: 普惠 人类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