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拐弯”的贷款
“有没有相熟的信贷员?趁现在银根宽松,看看能不能贷出一笔钱来。”私营企业主林栋(化名)近来四处打听。
“有没有相熟的信贷员?趁现在银根宽松,看看能不能贷出一笔钱来。”私营企业主林栋(化名)近来四处打听。
近两月,他接连约了好几个信贷员喝茶。有信贷员提醒他,如果有订单,可以凭订单取得贷款。林栋说,“经济还没复苏,哪里来的订单?我就是想弄出一笔钱来,实业做不了,暂时炒炒股总可以吧!”
今年以来,林栋已经贷出将近一百万,“一部分是自有房产抵押,一部分是厂房抵押。幸好谋划得早,从去年年底就找了一个信贷员,趁今年一季度银行松开口子,把钱贷了出来。钱虽然到手了,看看这市场形势也不敢投产,大部分都买了股票。”
2005年到2007年,林栋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每次尝试融资,都以失败 告终。2008年,外贸形势不好,林栋考虑“抄底”实业。2008年下半年,他花了三百多万买了一个停产的冶炼厂。“从固定资产价格看,我绝对是抄了个 底,不过厂子放在那里,却思前想后不敢开工。”2008年年底,工厂都处于去库存状态,原材料价格节节走低,林栋不敢备货。一过年,他又发现经销商开始囤 货,原材料价格一下子涨上去了。林栋所处的行业与钢材价格走势息息相关,“奇怪的是,钢材需求并没有明显恢复,也看不到需求拉动生产的迹象,可原材料价格 就是猛涨。”
林栋说,唯一的解释是大家害怕通胀,“囤货”心理作祟。在这样的情况下,初入行的他一不敢囤货、二不敢开工,前者需要追加投资,而零星的订单,也不足以支持开炉后的投入。这个时候,使手上贷款安全的办法反而是买股票。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他们对一些企业的调查,一些贷 款并没有进入国家鼓励的投资方向,其中一部分进入股市,一部分通过假按揭成了开发商的资金,还有一部分企业转贷给了别的企业来赚取利差。马骏说,“这些都 是值得关注的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银监会多次强调银行要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控,防止贷款非法流向股市。不过,中 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落实到银行各家分行层面,监管的动力和手段相当有限。“今年的贷款太难做了,好项目都被大银行瓜分得差不多了,我今年的放款任务还没完 成呢,到处托人帮我找客户。”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员跟记者抱怨,“能找到符合条件的借款企业和老板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盯着他的钱怎么花呢?实际 上,只要有足够的抵押和担保,银行的风险其实不大。”
一位多年从事风险控制的银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信贷资金入市有太多渠道,我们要监管信贷资金有没 有流入股市,实在太难了。”贷款人一般将自有资金和银行资金混合在一个账户里,而哪笔钱流入股市,异常难查,尤其是当钱从一家银行汇出到别的银行后,更是 没法追踪它的用途了。还有一种情况,在信贷宽松的环境下,有些根本“不差钱”的企业专门从银行贷款用于生产活动,同时将原来的经营资金悉数腾挪出来,投资 于股市楼市,这实质上相当于银行贷款间接入市,“但这是完全合法的入市渠道,我们也没法管。”
林栋说,他曾经买过一只有色冶炼股,短短几天就涨了15%,而看看自己身边从 事有色实业的同行,能勉强把厂子支撑下去就很不容易,更别说盈利了。“我真不是想把钱贷出来炒股,而是的确想把冶炼厂搞起来,但此时不贷更待何时?现在银 行对中小企业还有一定扶持政策,趁钱容易贷的时候贷出来,等形势好转了,再把钱从股市抽出来,投到厂子里。”
可是,他真的就能全身而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