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移动支付破解农村金融瓶颈

记者 李丹 | 2017-10-24 16:57 1102

“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对现有金融体系和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支付作为金融基础设施,本身带有很强的科技属性,因此成为金融科技

  “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对现有金融体系和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支付作为金融基础设施,本身带有很强的科技属性,因此成为金融科技应用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领域。”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亢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他认为支付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支付等新兴业务加速向农村地区渗透,将有效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结构改革,最终实现普惠金融惠及“三农”的目的。

  “一部手机走天下”的节奏加快

  近年来,我国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受到世界关注,很多外媒报道中国的支付发展水平已领跑全球。凯捷咨询和法国巴黎银行发布的《世界支付报告(2017)》中指出,全球十大非现金支付市场中,中国人均非现金交易增速达到64.7%,居全球之首。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研究报告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也非常深刻,现在大家明显感觉用现金少了,城市生活中‘一部手机走天下’的节奏更快了,点一点、扫一扫支付瞬间完成,支付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多人群。”亢林谈到自己的支付体验时说,移动支付的确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他认为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理解中国支付的“领跑”优势。从数量上看,我国支付行业规模大、增长快。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702.69亿笔,金额1878.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3%和32.30%。“这个金额相当于去年全国GDP的25倍多。”亢林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监管后,业务应用不断扩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付机构成为市场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业务量保持高速增长。

  “从质量上看,我国支付服务可得性高,社会效益好。”亢林解释说,一方面,支付服务门槛低。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主体多元、零售支付领域产能充裕、细分市场产品丰富、受理网络发达,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率不断提高,用户移动支付习惯逐渐形成,支付服务“润物无声”地融合到各种场景中。另一方面,支付发展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付形成的客户高互动和强黏性,有助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此外,支付大数据的积累和价值挖掘,有助于征信评估、风险控制、精准营销,丰富和拓展金融生态,使用户享受到更多增值服务,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亢林

  金融科技对支付行业影响巨大

  “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亢林告诉记者,作为在科技驱动下快速发展并对技术高度敏感的支付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中国支付清算领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金融科技对支付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交易、清算和结算服务产生影响,促进支付安全和效率的提升。如金融科技将安全芯片等生产要素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生产条件引入了传统的支付清算产品体系,使信息技术从提升支付清算效率的手段转变成推动产品创新的动力。

  其次,金融科技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和普惠金融的新需求,适应互联网渠道交易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打造平台经济模式、可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中间环节,从而便利资金供需匹配,提升资金融通效率;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分布支付体系,可按需分配、弹性扩展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支付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提出,改革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入新的资源要素。在亢林看来,移动支付可能成为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瓶颈的新资源要素。他认为,移动支付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在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瓶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众所周知,移动支付突破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对银行网点和服务人员的依赖性低,使金融服务更便于获得,通过手机支付,许多农村用户不用跑网点也可以完成收付款、转账等支付活动。“余额宝、零钱通、金融白条等这些金融产品的门槛非常低,获取和使用也十分方便快捷,城市和农村用户都可以平等地享有服务。”亢林说。

  “农民不是没有信用,而是没有信用累积。”亢林认为,支付积累的行为数据可以反映农户资信情况,一定程度上弥补因缺乏征信记录造成的信用短板。

  此外,移动支付还有助于提升风控精准度,企业凭借移动支付产品和运营,与用户形成直接的、持续的良好互动,通过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判断风险态势,准确甄别风险隐患,更快采取风控措施。

  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

  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农村支付体系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研究表明,电子支付在消费总支付的比例每增加10%,就能带动GDP增长0.5%。随着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极大地便利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加速了资金周转以及推动金融普惠。

  亢林肯定移动支付在助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村镇银行、农信社等基层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更应积极植入移动金融元素,创新支付产品服务体系,真正满足县域和农村客户支付服务需求。与此同时,他建议有关各方今后要加强配合,发挥移动支付在服务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亢林告诉记者,农村支付发展环境的优化建设是支付业发展的前提。近年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农村居民就近办理存款、取款、汇款和收款、付款等基础金融业务的相关设施和服务在不断完善,特别是为农村居民“量身订制”农民工特色卡、助农取款点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支付痛点,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基本支付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村地区人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91个,人均持有银行卡2.8张;农村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98.34万个。

  亢林建议,“接下来,监管部门应结合农村人口结构特点和农村商务发展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支付安全宣传教育,加速推广账户改革成果在农村地区的运用,进一步拓展支付受理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亢林还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存在前期投入高、利润低、收益慢的特点,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支持和带动移动支付以及相关产业链发展。亢林说,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各项惠农政策,在农村医保、基础教育、补贴发放等活动中推广使用移动支付应用,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宣传,转变农村用户消费观念,培养农村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此外,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完善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提供高质量、费用可负担的网络通讯服务,支持农村移动支付发展。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的基础性建设。“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互联网银行、农信社、非银行支付机构等都是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前端服务上具有优势。”亢林认为,应鼓励这些机构在服务、运营和研发方面加强与特许清算机构、大型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充分发挥自身在账户服务、身份验证和支付清算渠道等金融支付领域专业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创新和携手合作,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在技术创新、客户体验和市场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推动技术架构转型升级,有效提升风控能力,扩大支付应用市场,以维持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地位。

  “以移动支付为切入点,能有效缓解城乡金融资源分布失衡的矛盾,推动普惠金融惠及更多人群。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持续关注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积极探索开发出符合农村用户特色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农村需求的支付路径。”亢林最后告诉记者。


1
标签: 金融 科技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