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大撤退:千家平台或被淘汰 投资人如何自保?
最近网贷行业传来了不少喜讯,和信贷、拍拍贷、趣店等公司都即将赴美IPO,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利好和提振的作用。尽管如此,依旧压不住阵阵雷声,有仅上线1个月就关门大吉的,也有运营多年背景强大的平台宣布清盘。行业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9月新增问题平台121家,较8月新增问题平台87家,环比增长39%,并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高。
原标题:网贷大撤退:千家平台或被淘汰 投资人如何自保?
最近网贷行业传来了不少喜讯,和信贷、拍拍贷、趣店等公司都即将赴美IPO,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利好和提振的作用。尽管如此,依旧压不住阵阵雷声,有仅上线1个月就关门大吉的,也有运营多年背景强大的平台宣布清盘。行业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9月新增问题平台121家,较8月新增问题平台87家,环比增长39%,并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高。
而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属于网贷行业的“大撤退”即将来临。而大撤退关系的不仅是平台,还有每一个网贷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银监会、金融局、互金协会下发了大大小小不下10份文件,部分监管政策给出了明确的整改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平台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给出了12个月过渡期的安排,即网贷平台必须在2017年8月24日前完成整改。
2016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签发日期为2016年4月),十七个部门联合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并要求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
2017年2月22日,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进行网贷存管的“合法性和唯一性”,要求网贷平台应在6个月内(即8.24大限前)完成银行资金存管工作。
同年8月25日,银监会官网公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给予已开展业务的网贷机构六个月的整改期。
实际上,除了最后发布的《信息披露指引》外,都已到整改期限。不过据财新网报道称,原定于今年3月完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将延期一年左右,2018年6月作为最后的期限接受监管验收,届时若平台还没整改完就将被直接取缔。(还有8个多月)
行业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网贷行业在运营平台1732家。那么平台整改的进展如何?只看银行存管一个指标,真正上线的只有200家左右。有业内人士预计,网贷行业最终或仅剩500家平台。甚至有消息称,P2P备案将于2018年3、4月份全国范围正式启动,届时,全国能获得备案的可能只有100家公司。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监管不再给平台延长整改时间,到2018年6月的最终监管验收期前,至少还将有超过1000家平台被淘汰出局。
也许是已经预见到网贷平台会出现大撤退,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9月29日发布了《深圳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退出指引》称,退出是指网贷机构终止经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清算注销、业务转型等;同时强调,网贷机构退出期间,网贷机构经营地址不可搬迁,平台网站不可关闭,平台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可失联。这是全国首个网贷退出指引,不排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会陆续发布相似的指引文件。
上千家平台撤退,大部分投资者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在这个非常时段,该如何避免自己的投资受到影响呢?
一块铜板(yktongban)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1、在网贷合规过度的特殊时期,投资人应将“风险”摆在第一位。保证安全是第一,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牺牲一下收益。
2、监管收缩,平台增量业务受到抑制,近期出现的问题平台主要以中小平台为主,且时间节点临近岁末网贷暴雷潮,建议投资人将资金从不知名的小平台和羊毛平台撤出。
3、监管大限临近,问题平台中也不乏拥有银行存管、运营看似合规,且成交额在几十亿甚至百亿的中大型平台,在此提醒,不要过分迷信平台背景和银行存管。
4、随着信息披露越来越透明,不少平台已披露财务审计报告,投资人可将平台的盈利情况作为挑选平台的重要指标之一,择优投资。
5、提高自身的敏感神经,能够迅速感知到平台近期或长期内的变化,如股东变更、运营数据下滑、出现负面舆情等,以便及时作出资金调整。
6、切勿被突如其来的长期加息活动吸引,警惕平台借机吸纳资金跑路,或高额返息导致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7、在监管验收结束前,可以短期标的为主进行投资,待监管验收完成后,再做长期投资打算。对于拿不准的平台,尽量避免1年期或者更长期限的标的。
8、选择实力强、运营良好的平台做分散投资,以将风险降至最低。
9、对新平台要格外谨慎,最近又出来一种新骗局,就是先吸引投资,再谎称跑路,然后引入第三方平台(实则是平台的关联企业)低价收购债权,平台大赚差价。对此,投资人要格外当心。
临近年关,又到了理财平台最容易爆发问题的时候,再加上网贷整改的压力,这个时候投资者一定要做好风险管理,先平稳度过年终,再顺利度过监管大限,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