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考验美欧货币新政
2009-06-01 11:07375
2009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降息,“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手段开始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新取向。5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再度降息,并决 定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至此,以“量化宽松”为特征的新一轮货币新政遂在包含美国、英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央行全面启动。
所谓量化宽松, 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或与商业银行资产置换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其政策意图旨 在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景气,提升信贷供求,防止通货紧缩,然而,相对于万亿美元的资本亏空与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的疲软不振,央行货币流入仍难填银行的 现金欲壑。
首先,信贷市场主导机构——大型银行资产负债表整固远未到位。到2008年底,美欧大型银行通过公共部门的大规模注资暂时缓解了减 记的压力。但由于信贷条件更广泛恶化的影响,资产减记还将大幅度上升。据IMF最新估计,全球银行资产损失减记成本将高达4.025亿美元,为2008年 10月损失估计的4倍。2009-2010年欧美大型银行抵消同期预期收入后的资产减记,将导致净资本短缺数量至少达5000亿美元。显然,全球主导银行 的去杠杆化,与资本补充并非单纯的流动性期限错配,与央行的资产互换解决不了资本亏空。美欧大行需要新的注资才能恢复资产负债表信心。然而,在当前全球金 融资本收缩环境下,增资扩股并非易事,数千亿美元的资本空洞将严重制约银行体系放贷能力,无法将央行注入的流动性转换为信贷发放。
其次,证 券化融资流程短期内难以重启。次贷危机前,“发起并配售”已成为美欧大行包括“两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等大型非银行机构的典型信贷模式。而现在,这一模 式所赖以运行的资产证券市场陷入停滞。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分量最重的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MBS市场,还是较传统的以消费者贷款如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为基 础的ABS市场,亦或金融机构、大型公司短期融资的资产票据(ABCP)市场都已大部失去融资功能。美欧主导金融机构贷款功能的正常化有赖于证券化融资流 程的恢复,但这在短期内也不太可能。
再次,经济活动收缩。更深层次上,次贷危机是一场资本循环断裂的危机。目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均已超出战 后以来的历次危机。至今年3月,美国经济衰退进入第17个月。国内生产总值下跌1.7%,工业减产86%,家庭资产净值下降逾18%。失业率3月达 8.5%,创近32年来新高。欧元区国家、日本衰退失业情况同样严重。衰退的加深必然驱动信用风险估值水平上升使银行信贷活动更加保守。
此 外,由于房价下跌、失业攀升、收入预期下降,许多人更多地转向储蓄而不是消费;公司股价大跌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也减少了对新贷款的有 效需求。另一方面,经过危机的打击,银行纷纷追求自保。现在银行机构更多地强调贷款的安全性相继上调了放贷标准,贷款对象仅限于具充分偿还能力的客户。这 也使得贷款可得性下降,家庭个人和公司企业都难于获得急需消费、生产经营贷款。
目前,全球金融体系信心仍严重不足。相对于实体经济下滑与企 业、家庭和个人资产负债表收缩,银行惜贷更加普遍;而另一方面,经济萧条还会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形成进一步压力,这使得银行对于央行廉价的流动性有着无尽的 欲求。值此背景,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在更大程度上只会变成商业银行的现金窖藏。因此,尽管量化宽松的政策本意旨在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信贷活动,但因银行资本 空洞、融资流程远非单纯流动性可以愈合,以致最终可能无法带来信贷市场的真正恢复,而无限度货币信用的滥用无疑加重当今已经极为脆弱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不能 最后承载的风险。
所谓量化宽松, 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或与商业银行资产置换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其政策意图旨 在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景气,提升信贷供求,防止通货紧缩,然而,相对于万亿美元的资本亏空与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的疲软不振,央行货币流入仍难填银行的 现金欲壑。
首先,信贷市场主导机构——大型银行资产负债表整固远未到位。到2008年底,美欧大型银行通过公共部门的大规模注资暂时缓解了减 记的压力。但由于信贷条件更广泛恶化的影响,资产减记还将大幅度上升。据IMF最新估计,全球银行资产损失减记成本将高达4.025亿美元,为2008年 10月损失估计的4倍。2009-2010年欧美大型银行抵消同期预期收入后的资产减记,将导致净资本短缺数量至少达5000亿美元。显然,全球主导银行 的去杠杆化,与资本补充并非单纯的流动性期限错配,与央行的资产互换解决不了资本亏空。美欧大行需要新的注资才能恢复资产负债表信心。然而,在当前全球金 融资本收缩环境下,增资扩股并非易事,数千亿美元的资本空洞将严重制约银行体系放贷能力,无法将央行注入的流动性转换为信贷发放。
其次,证 券化融资流程短期内难以重启。次贷危机前,“发起并配售”已成为美欧大行包括“两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等大型非银行机构的典型信贷模式。而现在,这一模 式所赖以运行的资产证券市场陷入停滞。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分量最重的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MBS市场,还是较传统的以消费者贷款如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为基 础的ABS市场,亦或金融机构、大型公司短期融资的资产票据(ABCP)市场都已大部失去融资功能。美欧主导金融机构贷款功能的正常化有赖于证券化融资流 程的恢复,但这在短期内也不太可能。
再次,经济活动收缩。更深层次上,次贷危机是一场资本循环断裂的危机。目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均已超出战 后以来的历次危机。至今年3月,美国经济衰退进入第17个月。国内生产总值下跌1.7%,工业减产86%,家庭资产净值下降逾18%。失业率3月达 8.5%,创近32年来新高。欧元区国家、日本衰退失业情况同样严重。衰退的加深必然驱动信用风险估值水平上升使银行信贷活动更加保守。
此 外,由于房价下跌、失业攀升、收入预期下降,许多人更多地转向储蓄而不是消费;公司股价大跌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也减少了对新贷款的有 效需求。另一方面,经过危机的打击,银行纷纷追求自保。现在银行机构更多地强调贷款的安全性相继上调了放贷标准,贷款对象仅限于具充分偿还能力的客户。这 也使得贷款可得性下降,家庭个人和公司企业都难于获得急需消费、生产经营贷款。
目前,全球金融体系信心仍严重不足。相对于实体经济下滑与企 业、家庭和个人资产负债表收缩,银行惜贷更加普遍;而另一方面,经济萧条还会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形成进一步压力,这使得银行对于央行廉价的流动性有着无尽的 欲求。值此背景,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在更大程度上只会变成商业银行的现金窖藏。因此,尽管量化宽松的政策本意旨在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信贷活动,但因银行资本 空洞、融资流程远非单纯流动性可以愈合,以致最终可能无法带来信贷市场的真正恢复,而无限度货币信用的滥用无疑加重当今已经极为脆弱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不能 最后承载的风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