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发展与规范同步
如果说,2015年我国进入了消费金融的元年,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迅猛发展,短短两年时间消费金融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和发展。那么,在整个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消费金融行业从业机构良莠不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如何保持消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2015年我国进入了消费金融的元年,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迅猛发展,短短两年时间消费金融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和发展。那么,在整个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消费金融行业从业机构良莠不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如何保持消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和消费贷款的渗透率仍然较低。随着80后、90后人群进入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客户行为、观念在发生转变,消费信贷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还有20%到30%的空间。因此,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尚处在增量市场,未来还有一段时间的发展期。
但同时,经过前一阶段的积极创新,消费金融行业也迎来了第一轮洗礼。消费金融的发展,关键看机构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能力。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发展与规范同步;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对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高要求,这对于行业持续发展无疑是很好的促进。
特别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做出特色应该是消费金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所突破,消费金融服务就必须要做出特色和差异化。如,包银消费金融致力于做“在线生活的消费金融服务商”,为年轻人提供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秉承“移动化、数字化和深度场景化”业务理念,打造适应各类场景的核心特色能力,顺应产业融合和商业服务流程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开业9个月,已经为超过100万名客户提供了小额快捷的消费信用贷款,笔均贷款才7000多元,探索特色和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消费金融业务的特点是小额分散、数据量大、用户体验要求高。当今科技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消费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消费金融公司也必须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DATA)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俗称ABC新技术三剑客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信息技术的良好基础设施。以前没有这些科技手段的时候,金融公司像跑在乡间小路上;现在是在高速公路上跑,效率的提升,对客户的价值和贡献的提升在不断深化。
仍以包银消费金融为例,无论从获客还是到风险控制,都将人工智能运用在客户相关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客户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全量在线数据的持续供给,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能力;客户标签体系的构建,用户画像千人千面,客户分类精准营销;个性化、场景化的自主金融服务;反欺诈交易的预测和分析,深度学习提供动态风险评估;基于互联网场景的风险控制和催收,建设数据趋动的智能风险控制体系等。包银消费金融已经建立了覆盖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信贷工厂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做到客户体验最优;另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在风险和收益上不断地平衡和优化。
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有利于扩大用户影响面和提升产品体验影响力,同时也加速了相关方案的快速落地和迭代优化。通过持续地把控质量、训练算法、优化模型,真正实现实时了解客户,把握金融需求和风险的本质。
从金融机构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来看,金融业所有的风险最后归结到流动性风险,因此资金获取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消费金融公司的“生死权”。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其资金获取能力需从商业模式、风控水平和盈利模式等因素来综合衡量,资金获取能力代表着风险控制的水平和盈利能力,也是一家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资金成本的高低又反作用于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偏好和盈利能力。
由于市场的繁荣和政策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不断地扩展。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2013年修订的试点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充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吸收股东存款、同业借款、同业拆借、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入了快车道,逐步成为消费金融机构(包括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融资的重要渠道。
总之,消费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行业的参与者练好内功。借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服务、流程、风险控制以及商业模式的再造,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消费金融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作者系包银消费金融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