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轻工业“候鸟西迁”
2009-05-31 15:52669
在国内投资市场上汹涌外溢的温州资本,正在以“中突西进”的转移路径,重新布局“温州制造”的新版图,借此实现温州产业的顺利升级。
在国内投资市场上汹涌外溢的温州资本,正在以“中突西进”的转移路径,重新布局“温州制造”的新版图,借此实现温州产业的顺利升级。
2003年,温州业开始“西进”,而随后,温州的灯具、纽扣、食品等行业也开始向中部和西部省份布局,仅在安徽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就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业的转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温州企业。
“大部分企业是把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有一些企业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甚至是公司总部迁往上海等中心城市。”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昨日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州轻工业的转移,正是温州产业顺利实现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掘金中西部
“去年的制鞋整体成本比前年增加了20%,在皮鞋零售价格没有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表示,很多企业出现了有 单不敢接的现象,除了制鞋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变化和金融危机等,都使得东部省份的大部分鞋企“进退两难”――根据当地协会的数据, 仅在温州鞋业生产重地温州瓯海区,就有将近1/3的中小鞋企倒闭或者惨淡经营;还有1/3的鞋企保本经营,另1/3也仅有微薄利润。
产业西进由此产生。王振滔说,奥康集团在重庆壁山县打造的西部鞋都总占地1000亩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中心,1600亩的二 期工程,也将建西部的成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质检中心,而已经进入前期规划的占地2500亩的三期工程,则会建成皮具、制革和制鞋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一 批知名制鞋企业。“‘老乡们’都很捧场。”王振滔说,进驻西部鞋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温州同行。
不仅仅是鞋 业,2005年,温州乐清商人李洪福也下决心将在当地发展了20多年的巨隆液压设备(集团)公司搬迁到了安徽芜湖,公司的产品也从液压阀升级成用于煤炭开 采的综采液压支架,液压阀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配件。企业转移到芜湖之后,李洪福先后投资3.5亿元购入最新设备,从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开发新产品,2006年 3月份陆续投产,当年产值就达到了2700万元。没几年,李洪福的公司周围也开始聚集了一批浙江老乡,芜湖的温州产业集聚也开始形成。
东部的“候鸟”正在集体迁徙,根据温州市统计局的调查,温州轻工业的区际产业转移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96年以来,温州全市工业企业在外创 办各类投资项目1030个,投资总额237.6亿元,其中轻工业占到一半左右。“在区际产业转移中,大中型企业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采取增资扩股、合资 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实施了一批投资额超亿元的较大项目”。
“成本推手”
“在整个轻工业‘中突西进’的转移过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无形的手――成本。”周德文认为,温州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是“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除了成本因素外,温州轻工业的转移,也是在为开拓中西部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周德文表示,由于外贸受阻,不少温州外贸制造行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在这 场内销战役中,中西部市场无疑成为各外贸企业的逐鹿之地”。以奥康集团的重庆红火鸟鞋业为例,该公司每年有700余万双皮鞋从璧山销往西部市场,占了奥康 年销售总额相当大的份额。
当然,“东鞋西移”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周德文表示,能源、劳工短缺让东部 沿海的制造型企业萌发了外迁念头,温州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则直接推动了一些企业的外迁――“我们要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逐步淘汰出温州,引进高 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去年底温州“两创”会议上,温州市高层曾给当地的制造业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同时,伴随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早些年对制造 加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温州市已经制定了汽摩配、泵阀、电气、船舶、风电 装备、、鞋业等10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梳理了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形成了《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 见》,同时,温州也首次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见》。
政府推动下的温州轻工业转移,正在提升温州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在促进转移地的产业发展。周德文说,温州一些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后,必然要买入更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一些更适合市场发展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对温州和中西部来讲)是双赢的”。
2003年,温州业开始“西进”,而随后,温州的灯具、纽扣、食品等行业也开始向中部和西部省份布局,仅在安徽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就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业的转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温州企业。
“大部分企业是把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有一些企业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甚至是公司总部迁往上海等中心城市。”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昨日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州轻工业的转移,正是温州产业顺利实现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掘金中西部
“去年的制鞋整体成本比前年增加了20%,在皮鞋零售价格没有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表示,很多企业出现了有 单不敢接的现象,除了制鞋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变化和金融危机等,都使得东部省份的大部分鞋企“进退两难”――根据当地协会的数据, 仅在温州鞋业生产重地温州瓯海区,就有将近1/3的中小鞋企倒闭或者惨淡经营;还有1/3的鞋企保本经营,另1/3也仅有微薄利润。
产业西进由此产生。王振滔说,奥康集团在重庆壁山县打造的西部鞋都总占地1000亩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中心,1600亩的二 期工程,也将建西部的成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质检中心,而已经进入前期规划的占地2500亩的三期工程,则会建成皮具、制革和制鞋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一 批知名制鞋企业。“‘老乡们’都很捧场。”王振滔说,进驻西部鞋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温州同行。
不仅仅是鞋 业,2005年,温州乐清商人李洪福也下决心将在当地发展了20多年的巨隆液压设备(集团)公司搬迁到了安徽芜湖,公司的产品也从液压阀升级成用于煤炭开 采的综采液压支架,液压阀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配件。企业转移到芜湖之后,李洪福先后投资3.5亿元购入最新设备,从科研机构聘请专家开发新产品,2006年 3月份陆续投产,当年产值就达到了2700万元。没几年,李洪福的公司周围也开始聚集了一批浙江老乡,芜湖的温州产业集聚也开始形成。
东部的“候鸟”正在集体迁徙,根据温州市统计局的调查,温州轻工业的区际产业转移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96年以来,温州全市工业企业在外创 办各类投资项目1030个,投资总额237.6亿元,其中轻工业占到一半左右。“在区际产业转移中,大中型企业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采取增资扩股、合资 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实施了一批投资额超亿元的较大项目”。
“成本推手”
“在整个轻工业‘中突西进’的转移过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无形的手――成本。”周德文认为,温州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是“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除了成本因素外,温州轻工业的转移,也是在为开拓中西部市场提供便利条件。周德文表示,由于外贸受阻,不少温州外贸制造行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在这 场内销战役中,中西部市场无疑成为各外贸企业的逐鹿之地”。以奥康集团的重庆红火鸟鞋业为例,该公司每年有700余万双皮鞋从璧山销往西部市场,占了奥康 年销售总额相当大的份额。
当然,“东鞋西移”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周德文表示,能源、劳工短缺让东部 沿海的制造型企业萌发了外迁念头,温州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则直接推动了一些企业的外迁――“我们要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逐步淘汰出温州,引进高 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去年底温州“两创”会议上,温州市高层曾给当地的制造业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同时,伴随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早些年对制造 加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温州市已经制定了汽摩配、泵阀、电气、船舶、风电 装备、、鞋业等10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梳理了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形成了《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 见》,同时,温州也首次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见》。
政府推动下的温州轻工业转移,正在提升温州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在促进转移地的产业发展。周德文说,温州一些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后,必然要买入更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一些更适合市场发展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对温州和中西部来讲)是双赢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