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信用“看门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国内外各界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反思仍在继续,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信用评级业而言,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苏宁称。
信用评级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此次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职能的冲突及其对市场的重大影响,让社会各界清醒地看到:对评级机构这种具有一定公权利的中介机 构缺乏监管,是不符合市场发展的。为此,参加本届论坛的业界人士普遍呼吁,要转变监管理念,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
“2004年,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对信用评级进行管理。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及其作用,适应市场对多层次、多品种评级产品的需求,并通过必要的规范 使评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苏宁说:“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前期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吸取借鉴国外信用评级管理的 得失,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
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少波说:“去年8月,国务院新‘三定’方案确定人民银行为我国征信业的管理机构,为加强评级监管奠定了制度保证。我们相信,在人民银行的监管下,我国信贷评级市场的发展前景光明。”
培育评级业权威性与公信力
已经有百年发展史、长期被视为信用"看门人"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到抨击。如何培育信用评级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培育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形成一个能够充分揭示信用风险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保障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极为重要。
"'声誉资本'是专业评级机构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独立、公正、可靠的评级将增进其'声誉资本',反之则会减损其'声誉资本'。"东方金诚国际信用 评估公司负责人认为,在此情形下,评级机构应该恪尽职守,极力确保评级结果的可靠性,小心谨慎地维护和增进其"声誉资本"。
"提高信用评级行 业的公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行业自律,二是加强监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丁豪樑称,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采取违 约率检验的方法来评价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并通过评级机构定期公布自身的违约率或直接证明自身评级的有效性,来逐步树立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目 前评级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公开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可以采取定期、不定期的自我检查、现场检查等方式,检查评级机构的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质量控制体系、评 级程序、人员管理方面的具体落实情况,确保信用评级质量的有效提高。
苏宁认为,"培育中国信用评级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既需要评级机构自身' 练好内功',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遵守规则制度和职业操守;也需要监管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和培育市场,为评级业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金融 机构运用好其自主选择评级机构的权力,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须结合
美国次贷危机表明,外部评级机构必须与内部评级相结合,同时应更进一步加强内外部评级信息的沟通,才能在评级过程中对评级对象、资产池及其他信 贷产品形成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结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变对外部评级机构过于依赖的现状,充分发展银行内部评级并寻求内、外部评级的有效结合,成为本届 论坛的重要议题。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的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与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在 内部评级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建立比较迟,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与加工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从外部评级上,我国的外部评级虽然诞生于上 世纪80年代末,但由于受制于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也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为适应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要求,我国银行业应从实际出发,选择内、外部评级 相结合的道路。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评级市场的最大需求者,应重视外部信用评级产品的使用,加强同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这不仅是防范信贷风险的 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之计。"交通银行深圳分公司业务拓展部总经理田宏声说,实现内、外部评级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商业银 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要加快优化、完善自身内部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重视外部评级的作用,为外部评级机构的快速规范发展创造 条件,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发展。
"应该肯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开展内部信用评级是完全必 要的。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商业银行开展内部信用评级存在现实的不足,这种现实的不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银行贷款发 放。"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副总经理刘萍认为,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需要完善的情况下,开展银行外部信用评级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外部信用评级机制掌 握的全方位信息比较多,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银行内评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