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定律”是个大骗局,背后的真相可能更惊人

2017-08-29 13:29 3228

摘编自《跃迁》,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来源:理想岛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1、识别知识的源

摘编自《跃迁》,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来源:理想岛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1、识别知识的源头


王小波讲过一个笑话:


“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我们身边有很多“嚼过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群里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各种二三四手信息不计其数。


面对知识焦虑,这些信息“口香糖”的确让你镇定了点儿,而且怕你觉得无味,还加入了大量“麻辣”、“鸡精”、“味精”、GIF(图像文件格式)动图和美女照片起味儿,但是当你吃惯这些,就永远没法享受真正的优质知识的味道了。因为你没法找到知识的源头了。


我曾见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源头这么细,好像我躺下就能拦住一样。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1973 年,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与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发表了一篇对比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10 年定律”。他们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 万~10 万个棋局组块,并推测这需要花10 年才能获得。


1976 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针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西蒙合作发表论文。1993 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2016 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不是花了1 万小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 万小时定律”。


而且刻意练习还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2016 年11 月,学习专家爱德华多·布里塞尼奥在TED上发表了“如何在你关心的事上表现更佳?”(How to Get Better at theThings You Care About?)的演讲,也重复了这个观点。这些书和演讲,算是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有个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 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 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一时风靡全球,估计你没读过也听人说过。在书中,他充满激情地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 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1 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 这是三手信息。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 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成长之旅、1 万小时的诀窍、1 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


其实如果你能有英语四级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1小时就能读完那篇属于一手信息的论文,4小时读完《刻意练习》或者《异类》,不过显然后者含金量更低,但阅读奖赏更高。大部人会被忽悠学习第四手信息,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实践,花去了100 个小时。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2、知识的源头探测仪


能辨别和找到知识的源头


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一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讨论的内容。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


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


追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


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达,那就真的是幸运了。


在我看来,“得到”专栏的作者、最近爆红的知识红人,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站在科技链条源头,站在优质图书源头,站在创业前沿,表述相当忠实和清晰。


如果你同时订阅几个专栏,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用不同语言在讲同一个道理。这个时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心智水平比较低的人会说:“你这个万维钢讲过,没意思。”心智水平比较高的人会意识到:“你这个××× 也这么说,有意思。”


后面的人意识到,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这才是精华。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一点儿破事讲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成为知识的源头


这个有点儿难度。我们在谈如何输出知识的时候再说。所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3、功利读书法


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介绍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


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英语口语12 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3 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老外对你的发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比如说我自己这个月的认知资源配置:


认知性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反脆弱》等书的写作技巧,为写书做准备。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


知识性阅读: 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大量专业书籍,如《人生设计》《生涯混沌理论》《认识电影》《好好学习》。知识性阅读的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


娱乐性阅读:比如《爱情刽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种电影……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认知资源可以很低,累的时候翻几页,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有换脑子的感觉。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 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来?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书说:“读点儿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奖赏。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 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4、萃取知识晶体


我们都知道,石墨和钻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组成,只不过钻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这也是钻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的原因。钻石的硬度,来源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儿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块,这些东西之间形成结晶,散乱的沙子就能够建起高楼。


知识也是一样,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我遇到过一位1990 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于此道。虽然大学毕业才三年,他却已经是日薪10 万元的企业咨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业家,靠的就是满肚子的知识晶体。比如,大家都在谈女生生完孩子出来工作,很难做到工作、事业两不误,然后就是一顿抱怨,偶尔有人抖机灵讲俩金句。他基本会听一会儿,其实脑子里在搜索“晶体”,最后他会说:“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根据心理学家萨柏的观点,其实是个人生角色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4 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


—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树状结构其实是人类知识最常见的结晶,所以放在第一位。


最经典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再比如,知识管理分为知识储存、知识提取、知识呈现三个部分,是典型的树形结构。


把知识进行树状处理,编成口诀,就是一个好方式。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比如常说的金字塔结构,展现的就是一种“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漏斗恰恰相反,展示的是“上面不要就漏下来”的关系,比如求职金字塔。


还有典型的四分法,比如我们熟悉的SWOT 分析c—时间管理的“重要—紧急”四象限,展现的是两个维度评价的关系。

再给大家看一个好玩的图,展现出更有趣的三个元素两两重叠的关系。

好男人在哪里


公式也是关系结构,比如E=mc²,展现的是能量、质量和光速的关系。


这个公式我们也有用:定位= 行业× 企业× 职位。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序列关系是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


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比如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后是第三步)。再比如我提到的“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就是典型的序列关系:找书—目录—章节。


一件事从上到下全做完才算完。这些都是典型的因果结构。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最后一种知识结构是数据结构。平时常见的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数据结构图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这就不多说了。


世界上没有什么“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事。如果不经过提炼,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你用这么长时间翻查了许多知识,相当于在家里堆了一堆矿石,请务必把它们萃取出来,成为晶体。


大量看知识晶体


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


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看了一个模型,不妨凭记忆自己先画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给别人讲一遍。然后看看和原来的结构有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再调整。因为你的知识结构不同,呈现出来的方法、模式都会有所不同,时间一长,你脑子里的模块足够多,知识自动就按照模型存放了。自己创造知识晶体知道了知识晶体萃取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以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11
标签: 知识 中信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