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教训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2009-05-22 16:33383
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建立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建立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近现代史上,主权货币国际化有英镑和美元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总结这三种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经验
其一,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起步时,英美都已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大国,积累起了雄厚的资本;美国在金本位风雨飘摇时节还积累起了大规模的黄金储备。这为本国货币借助国家的强势经济地位实现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其二,在国际收支关系上,英美两国都通过出口形成贸易顺差,并借助对外投资输出本国货币。英国以海外英镑贷款促进了本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使用;美国选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作为向世界提供美元的理想途径,并在私人资本没有兴趣的领域由美国政府提供对外援助。美国的工业和农业提供了欧洲在二战后重建和发展所需的实物资源,美国政府则提供资金。作为回报,其他国家开放经济,形成对美国生产者的依赖;
其三,在英镑或美元霸权地位的获取上,英美走了不同的道路。英国以“诚信”服人,以市场化的和渐进的模式实现英镑的国际化。英国维持了从1560年至1920年长达360年的英镑对白银和黄金汇率的稳定,这使英镑成为纯粹信用货币后仍能得到海内外的充分信任。而美国利用二战期间欧洲盟国最为困难也即谈判能力最弱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和信贷迫使英国和其他盟国就范,作出战后与美国合作或接受美国领导地位的承诺。近百年来美国最大的“杰作”就是知己知彼、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抓住最佳时机实现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制度化;
其四,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规模巨大且兼具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官方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各国政府的筹资和投资提供最佳场所,是一国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生不逢时。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增长奇迹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是美国的附庸。东亚与东南亚国家大都采取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事实上的“美元区”使日本作为贸易大国却无法推进日元的国际计价和结算,而其作为美国的附庸更不可能让其他亚洲国家放弃钉住美元而转为钉住日元。
——缺乏谋略。日本在美国的诱导下踩错了日元国际化的步骤,加快了本土经济的泡沫化及其破灭的进程。“日元升值阴谋论”的说法在我国很有市场,而实际上 1985年9月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是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但在广场协议之前,美国利用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进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和日元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阴谋。从中不难看出美国通过金融资本投资在日元升值时期快速攫取日本增长成果的战略意图。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开门揖盗,显然是两个重大失误。日本从国际储备货币做起的国际化成就,随着泡沫的破灭而烟消云散。
——先天不足。未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使日元国际化缺乏后继的支撑。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承接日本产业转移并奉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不断挤占着日本的国际市场份额。日本本应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但是日本主银行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度无法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金融、技术和用工方面的支持。经济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国际化进程快速逆转。
——金融业封闭、排外和落后。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日本实行金融市场的内外分离,内部市场、产品和机构创新不足,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创新和流动性不足,限制了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运用。市场流动性是提高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是日本忽视交易市场的建设,国债等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非常差。日本国债约有一半由政府公共部门持有,不仅市场流动性低,而且国债市场的价格机制存在扭曲。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推进思路
作为位居全球前三的大经济体,中国的主权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条件有赖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以本土消费市场的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主要特征;(2)具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这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相对独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3)建立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即本土拥有规模巨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兼具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
在创造这些基本条件的同时,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仍可择机推进:(1)通过海外销售渠道的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增强海外客户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同时辅以人民币贸易融资以推进出口产品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2)快速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一方面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开设更多的外资银行子公司、外资背景的各类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通过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亚洲地区的传统金融业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提供高效便利的国际化人民币业务;(3)加快本土的人民币官方债券市场的发展,包括我国的国债市场和市政债券市场,以及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在中国的债券发行和交易,并增强其市场流动性;(4)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最早应在2015年之后)之前稳妥地推进以人民币QFII和银行同业拆借为主要形式的市场间接开放。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和金融系主任、教授)
世界近现代史上,主权货币国际化有英镑和美元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总结这三种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经验
其一,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起步时,英美都已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大国,积累起了雄厚的资本;美国在金本位风雨飘摇时节还积累起了大规模的黄金储备。这为本国货币借助国家的强势经济地位实现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其二,在国际收支关系上,英美两国都通过出口形成贸易顺差,并借助对外投资输出本国货币。英国以海外英镑贷款促进了本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使用;美国选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作为向世界提供美元的理想途径,并在私人资本没有兴趣的领域由美国政府提供对外援助。美国的工业和农业提供了欧洲在二战后重建和发展所需的实物资源,美国政府则提供资金。作为回报,其他国家开放经济,形成对美国生产者的依赖;
其三,在英镑或美元霸权地位的获取上,英美走了不同的道路。英国以“诚信”服人,以市场化的和渐进的模式实现英镑的国际化。英国维持了从1560年至1920年长达360年的英镑对白银和黄金汇率的稳定,这使英镑成为纯粹信用货币后仍能得到海内外的充分信任。而美国利用二战期间欧洲盟国最为困难也即谈判能力最弱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和信贷迫使英国和其他盟国就范,作出战后与美国合作或接受美国领导地位的承诺。近百年来美国最大的“杰作”就是知己知彼、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抓住最佳时机实现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制度化;
其四,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规模巨大且兼具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官方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各国政府的筹资和投资提供最佳场所,是一国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生不逢时。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增长奇迹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是美国的附庸。东亚与东南亚国家大都采取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事实上的“美元区”使日本作为贸易大国却无法推进日元的国际计价和结算,而其作为美国的附庸更不可能让其他亚洲国家放弃钉住美元而转为钉住日元。
——缺乏谋略。日本在美国的诱导下踩错了日元国际化的步骤,加快了本土经济的泡沫化及其破灭的进程。“日元升值阴谋论”的说法在我国很有市场,而实际上 1985年9月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是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但在广场协议之前,美国利用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进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和日元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阴谋。从中不难看出美国通过金融资本投资在日元升值时期快速攫取日本增长成果的战略意图。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开门揖盗,显然是两个重大失误。日本从国际储备货币做起的国际化成就,随着泡沫的破灭而烟消云散。
——先天不足。未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使日元国际化缺乏后继的支撑。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承接日本产业转移并奉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不断挤占着日本的国际市场份额。日本本应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但是日本主银行制度和终身雇佣制度无法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金融、技术和用工方面的支持。经济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国际化进程快速逆转。
——金融业封闭、排外和落后。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日本实行金融市场的内外分离,内部市场、产品和机构创新不足,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创新和流动性不足,限制了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运用。市场流动性是提高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是日本忽视交易市场的建设,国债等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非常差。日本国债约有一半由政府公共部门持有,不仅市场流动性低,而且国债市场的价格机制存在扭曲。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推进思路
作为位居全球前三的大经济体,中国的主权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条件有赖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以本土消费市场的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主要特征;(2)具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这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相对独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3)建立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即本土拥有规模巨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兼具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
在创造这些基本条件的同时,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仍可择机推进:(1)通过海外销售渠道的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增强海外客户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同时辅以人民币贸易融资以推进出口产品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2)快速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一方面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开设更多的外资银行子公司、外资背景的各类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通过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亚洲地区的传统金融业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提供高效便利的国际化人民币业务;(3)加快本土的人民币官方债券市场的发展,包括我国的国债市场和市政债券市场,以及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在中国的债券发行和交易,并增强其市场流动性;(4)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最早应在2015年之后)之前稳妥地推进以人民币QFII和银行同业拆借为主要形式的市场间接开放。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和金融系主任、教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