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安盛受困身退 保监会接管中华联合

2009-05-22 11:04 1182

  踯躅数月之后,终于回到原点。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的消息源证实,中国第四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

  踯躅数月之后,终于回到原点。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的消息源证实,中国第四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行动偃旗息鼓。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收购者法国安盛,与中华联合的谈判未果。之后,监管层在日前正式接管了这间公司。

  自2007年,中华联合将扩张数年堆积的亏损于财报中爆出之后,引资就成了这间公司的主旋律。

  按中国保险年鉴披露的数据,2007年中华联合录得亏损64亿元,期末所有者权益已降至-53.5亿元,折合每股净资产仅-3.57元。中华联合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路径中走得异常艰难。

  2008年10月,引资工作在中华联合内部被提上了几乎最高的议事日程。今年3月,作为其主管部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和保监会再度成立工作组,对引资工作提出了更紧迫的时间要求。

  在这段筑巢引凤的日子里,多家海内外金融巨头都或主动,或受邀成为了中华联合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对象。3月下旬,在是次引资事件中一直呼声甚高的法国安盛(AXA),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独家谈判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各方等来的结果却是“没有结果”。

  近日,中国保监会派出了工作小组,奔赴乌鲁木齐进驻了这家公司。工作小组的成员多数来自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

  安盛自身受困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亏损中的中华联合,安盛方面提出两条非常苛刻的条件。

  第一项条件是,安盛方面要求绝对控股中华联合,提出的持股要求达到80%以上。继2006年中华联合改制之后,该公司总股本15亿元,中华联合 保险控股为其单一股东。中华联合保险控股的大股东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持有其61%的权益,作为中华联合员工持股平台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亦持有 18%的中华联合保险控股权益。换言之,若安盛绝对控股算盘达成,现有相关各方都将面临股份的巨幅缩水。

  第二项条件紧接第一项,按中国现有的内外资保险公司区分标尺,若安盛成功获得中华联合的绝对控股身份,则后者的监管将参照外资公司标准。然而,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外资公司不得涉及交强险业务。而后者作为投保人购买车险的重要组成,不得经营该法定险种,即意味着其车险业务的 基本丧失。但对于中华联合而言,当下年入200亿的家当几乎都是早年靠车险市场的拼杀获得,至今其车险占比仍在3/4左右,若丧失车险经营权,则为收购而 支付的巨额买单成本便显得得不偿失。

  上述人士表示,即便是如此苛刻的条件,急于纾困的中华联合方面亦基本接受了。事实上,在其引资过程中,另一间受邀的国内保险公司还曾提出更为苛 刻的条件,该公司亦选择基本接受。然而,由于交强险经营权的授予属于现有法律框架之上的特批,安盛提出的条件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中被驳回。

  除却上述两点,5月21日接受本报访问的安盛亚太区高层表示,由于该公司在之前已通过海外并购在中国已获得一张独资财产险牌照,如再控股中华联 合,监管层方面的突破也是难度之一。2006年岁末,安盛以123亿瑞士法郎现金及承担16亿瑞士法郎债务(合计约89亿欧元)的代价在瑞士信贷手中收购 了丰泰保险,而后者早在1997年便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2008年保费规模为1.02亿元。

  此外,当安盛提出的两项苛刻条件未获成行之后,该公司随即放弃进一步收购努力的另一背景是,经历是次重创欧美业界的金融海啸之后,安盛自身的财务境况已大不如前。

  “全球保险市场的不景气使该公司原定的亚太激进扩张计划转为保守”接近安盛亚太控股(AXA Asia-Pacific Holdings)的业界人士向记者指出。

  在中华联合引资事件开启的2007年,分管中国业务的安盛亚太控股曾提出雄心计划“五年内公司价值翻一番”。两相时点对照,中华联合收购战显然是其达成计划目标的步骤之一。

  然而,安盛亚太控股首席执行官Andrew Penn却在2009年5月7日向投资者坦言,由于不知市场环境何时方会改善,2009年仍然非常困难,而前述计划在现在看来“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澳大 利亚上市的该公司尽管在近期募集了8.8亿澳元新资金,但需要偿付4.3亿澳元的优先债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安盛亚太2008年报2.787亿澳元净亏 损,相比2007年的6.387亿澳元利润大幅下跌。

  复制“新华模式”?

  “五一”假期前后,由地方保监局官员与中国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工作人员组成的6-7人工作组领命奔赴乌鲁木齐,正式对中华联合进行了接管。

  一位曾在前期参与中华联合引资行动的某保险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自保监会接管之后,中华联合方面便再也没有与曾经的受邀者进行联系。

  “一定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该高层判断。继2007年5月保险保障资金斥资27亿元入主深陷内部人控制的新华人寿以来,保险保障资金已成为临危受命解决保险公司问题的重要出路。随着近日汇金接盘保险保障基金手中38.815%权益消息的传出,后者职能已趋完成。

  然而,面对中华联合的巨额亏空,本次若依旧觅此逻辑,保险保障基金的涉足则将深许多。

  按本报记者掌握的多方谈判开启时的2008年6月末中华联合内部数据,在巨灾频发的2008年上半年,中华联合承保出现11.24亿元亏损,在 所有中国财产险公司中仅次于龙头人保财险,但6601万元的投资收益却仅为后者的1/70,对承保损失无从弥补,最终导致其所有者权益再度缩水13.45 亿元。于是,截至2008年中期,该公司净资产已达到-66.2亿元,该数字几乎等于中国第二大财险公司太平洋产险的所有者权益相当(68.9亿元)。

  按接近保监会人士的说法,截至2008年底,保监会在各间公司收缴的保险保障基金总额约200亿元,其中财产险逾70亿元,截至目前约在80亿元附近。于是,若中华联合注资全部由该基金承担,则该基金几乎仅够“填补窟窿”,补充偿付能力却无从谈起。

  事隔2年,保险保障基金获得退出新华人寿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源自该公司近年来的业务健康发展带来的股本增厚,然而对于积病已深的中华联合而言,退出之路则显得异常艰难。

  按中国保监会披露的统计数据,在对外引资的一年多时间中,中华联合的扩张脚步已大幅减缓,截至2009年一季末,其在中国财产险市场的份额已从2007年岁末的8.78%降至7.06%。2008年该公司保费收入仅上涨4.44%,已远落后于行业平均的17.24%。

  显见,该公司正在积极动用自身的力量试图扭转局面,但冰冷的事实却是其多年的粗放运作使其管理水平难以在主动地调整中获得提高。

  本报获得的数据显示,在着手进行业务调整的2008年上半年,中华联合的综合成本率水平为115%,高于行业平均的110%。这其中,中华联合的费用率(36%)控制与行业均值(38%)基本相当,但赔付率(79%)水平却不乐观(行业均值72%)。

  分险种来看,占比中华联合承保业务半壁江山的商业车险领域,其赔付率为89%,较行业均值竟高出30%,这也导致其最大的业务来源承保利润率仅 为-30%(行业均值-16%)。而在意外健康险领域(占该公司业务收入6%),中华联合的赔付率水平更是全行业最高的82%(均值65%)。

  一般而言,在财产险行业中,赔付率较高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承保价格较低,导致其分母(已赚保费)在同等情况下小于竞争对手;其二则是在竞相攀比的手续费支付中,部分财务数据不清晰的公司涉嫌通过假赔案等手段进行支付,从而做大了赔付率的分子。

  由此从上述数据中可以解读出的事实便是,昔日曾经以价格战攻下江山的中华联合,其经营思路似乎已积重难返。

0
标签: 中华 安盛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