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整治“2345贷款王”躺枪 二三四五铁心砸钱图的啥
银监会下文规范网贷平台现金贷业务对资本市场带来了负面冲击。业内认为,银监会首次提出做好“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这引起了市场上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经营合规性的担忧。
银监会下文规范网贷平台现金贷业务对资本市场带来了负面冲击。业内认为,银监会首次提出做好“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这引起了市场上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经营合规性的担忧。
受此影响,A股不少消费金融概念股纷纷“躺枪”,股价亦出现大幅震荡。4月11日,就在银监会文件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如旗下拥有“2345 贷款王”的二三四五(002195.SZ)就不幸中招。
当天,公司股票即跳空低开,盘中最低时探底至10.2元,较前收盘相比,几乎被砸至跌停板。截至终盘,公司股价报收10.70元,仍大跌5.39%。
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公司股票仍没有恢复元气。若按4月13日收盘价10.74元计算,本周以来,公司股票累计已下跌8%,总市值缩水近18亿元。
此前,从2014 年开始,公司与持牌机构中银消费金融合作推出短期现金借贷产品“随心贷”, 后改名“2345 贷款王”。
根据网贷之家、盈灿咨询2017年1月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新场景排行榜》显示,“2345贷款王”在现金贷场景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宜人贷、平安普惠及信而富之后。
同样,作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第一大股东的重庆百货(600729.SH)也受此拖累。4月11日当天,公司股票也重挫4.9%。截至13日收盘,公司股票报收24.42元,较上周五收盘价25.31元相比,仍跌去3.52%。
不过,尽管公司“爆款”的现金贷业务遭遇监管“棒喝”,但公司并没有改变心意,而是铁了心要继续加码对消费金融的投资。4月13日,公司公告拟发起成立挂牌消费金融公司,主动向监管示好。
遭遇监管“棒喝”不改心意
互金咖注意到,二三四五从2014 年开始涉足金融变现,到2015 年启动定增,加码创新金融,再到2016 年公司现金贷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开始尝到甜头。
另据二三四五今年3月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 17.42 亿元,同比增长 18.48%;归属净利润 6.35 亿元,同比增长 52.20%。
其中,2016 年二三四五贷款王累计贷款量 62.7 亿,较 2016 年三季度末 31.9 亿的贷款量有一倍的增长,环比增速加快。同时,2016 年全年消费金融实现 1.11 亿净利润,较前三季度 3400万净利润有大幅提升,并且提升幅度远远快于贷款量的增长。
二三四五贷款王的相关数据
此外,贷款王 M4 坏账率(指逾期 91 天至120 天的贷款金额占该部分逾期贷款实际发放月的贷款发生金额的比例)已经从 2016 年初的 5.4%下降到2016 年末的 3.0%。
因此,坏账率的明显下降体现为净利润的弹性,或许可以较好解释平台四季度净利润增速快于贷款量增速这一变化。
与此同时,公司还预计2017 年 1 季度实现净利润 1.87 亿至 2.15 亿,同比增速100%-130%。其主要原因系“2345贷款王”金融科技平台业务高速增长。
不过,就在公司年报披露过后,有机构在公司现场调研时提出了平台是否涉及P2P,是否涉及变相吸收用户储蓄的疑问,对此,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邱俊祺强调,“2345贷款王”平台上提供各大持牌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并非P2P,只贷不储。
邱俊祺称,平台先期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500-5000元小额现金贷款产品,以便个人用户进行现金周转。目前公司已与中银消费金融、上海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了密切合作,并积极开拓和其他持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公司与中银消费金融的合作始于2014年,到2016年末单月发放贷款金额已达14亿元,目前是贷款王平台最主要的放贷资金渠道;公司与上海银行的合作协议于2016年末签署完毕,2017年1月刚开始发放贷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目前,公司除了“2345贷款王”这个核心金融科技平台以外,公司还布局了互联网小额贷款、信用保险、融资租赁等业务领域。如今,公司还要再度加码消费金融领域投资。
4月13日,二三四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拟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 5400 万元与江苏银行(600919.SH)、台湾凯基银行及海澜之家(600398.SH)共同发起设立江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6 亿元。本次投资完成后,公司占该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比例为9%。
对此,公司方面表示,2016 年度,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取得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本次拟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规模。
可见,在二三四五铁心再砸钱布局消费金融领域背后,从风险收益比来看,收益端更是诱人,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抵抗的。
争食万亿级行业“蛋糕”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提升及深化发展,作为互联网民主力军的 80 后、90 后年轻人群的消费观念和模式逐渐由传统的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保守消费,转变为更注重休闲娱乐、提前消费、冲动消费。
其中,消费场景在住房、汽车、婚礼、装修等高客单价、低频次消费方面得以延续;在电商购物、社交、旅游、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等低客单价、高频次消费方面呈现快速增长。
截至 2016 年末,“2345 贷款王”金融科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 780 万人(2015 年末累计注册用户仅为 93.90 万人);累计借款的用户超过 380 万人次。
2016 年平台发放贷款总笔数 411.8 万笔,同比增长2937%,发放贷款总金额 62.7 亿元,同比增长2160%。其中,2016 年 12 月单月发放贷款金额 14 亿元,截至2016 年底,平台贷款余额超过 13.8 亿元,同比增长1713%。
截至目前,消费金融主要的四类参与平台分别包括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垂直龙头和互联网创业公司,各类平台错位竞争,争食万亿级行业“蛋糕”。
据广发证券从目标用户、渗透率、年借贷次数和平均借款规模角度对微观消费金融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性假设下仅万元以下(主要为5000元以下)互联网现金贷业务,今年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05万亿。考虑相对大额的商品消费贷业务(几万到十多万),行业潜在整体年交易规模或更高。
对此,广发证券分析师洪涛表示,对于金融知识整体较为有限的蓝领人群而言,按日计费模式,加之借贷金额小、期限短,“每天费用才三、五块钱”的感性认识和有限的总利息费用支出,模糊了现金贷高实际年化费用率。
实际上,现金贷产品由于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多采用按日计息,不考虑手续费等其他费用,日费率(利率)在0.05%-0.3%左右。年化测算,以3000元贷款,到期还本付息为例,在0.05%/0.1%/0.15%/0.2%/0.3%日利率下,30天期限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达到19.6%/42.6%/69.6%/101.2%/181.3%, 考虑实际执行过程中单独收取的手续费,则实际年化利率更高。
现金贷产品多按日计息,模糊实际利率概念
洪涛称,尽管实际年化利率极高,但考虑贷款金额小且周期短,实际利息支出较为有限。以3000元贷款,到期还本付息为例,0.1%日利率下(对应实际年化利率达到42.6%),每日利息支出为3元;当日利率上升至2%(对应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01.2%),每日利息支出仅为6元。
从盈利模式来看,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核心经营为资金放贷业务,收入端为贷款利息收入,成本端则是利息支出、引流推广、放贷操作和坏账损失。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采用信贷工厂式的纯/半自动贷款审批模式,单笔贷款操作成本极为有限,因而盈利核心在于资金净息差收入与引流成本、坏账控制之间的平衡。
与此同时,监管落地将有效整治目前行业存在的利率过高以及暴力催收等乱象,加快实现优胜劣汰,为正规企业创造更为健康的经营环境,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对于正规机构而言,行业加强监管会对其短期经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看反而是一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