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酝酿“深港创新圈”
5月19日,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发布《2009年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深港科技合作计划)申请指南》,符合条件的深圳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深港联合资助以及深圳单方资助两种方式获得无偿资助资金。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为了充分利用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两地有共同兴趣发展的科技范畴中合作进行应用研发项目,并推动企业参与,自2005年以来,已经资助项目174项,资助金额超过1亿元。”
据其透露,《深港创新圈2008-2010年行动计划》已经在深港创新圈第三次督导会议上进一步讨论,等双方商定后会公布。
消息人士称,该行动计划是《“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签署之后“最具分量”的成果,具体涉及40多个项目。
上述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人士表示,下一步还将推动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深港创新圈建设的配套措施》,提请中央和广东省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谭刚向记者表示,2007年3月12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获得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在此框架下,深港科技合作成为两地最有实质性进展的合作内容。国务院最近又批准深港共建全球性的创新中心,“深港创新圈”有望借机升级。
弥补基础研发短板
作为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在去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后,新近又正式公布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深圳自主创新一直有个引以为豪的4个90%——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和技术专利都来自企业。但这一点近年来也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软肋。
深圳市政府官员说,在创新能力上,深圳过去30年,集中在商业色彩较浓的“项目”,即属于企业层面的“集成创新”,以及“应用研究”占了大多数,而涉及更长远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太少,并由此带来人才构建体系的缺陷。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樊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正试图解决基础研发比较薄弱的现状。
据介绍,深圳正依托该院组建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国家华南超级计算中心和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时,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一批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设创业投资大厦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大楼、推进韩国SKT信息技术合作项目和建设深圳科技中心。
“目前已经完成计算中心组建方案的编制和论证,今年上半年完成计算中心建设规划制定并全面启动项目建设,2010年建成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百TB级的存储容量的国家华南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方案也在进行研究论证, 2009年上半年完成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详细建设方案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09年10月先期建设一个研究所。”
深港国际创新中心的平台
按照2009年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深港联合资助的项目的支持领域只限应用研发的领域。具体包括:工业智能机器人、高精密加工装备的研制、数据挖掘与辅助决策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光伏发电材料技术、多媒体处理核心技术及产业化、LCD TV(液晶彩电)薄型化技术、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在谭刚看来,在现有的条件下,“深港创新圈”依旧是深港建成国际创新中心的主要平台。
《方案》给“深港创新圈”建设定的目标是:建设深港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型产业项目、技术创新合作基地;建设香港各大学的深圳产学研基地。
上述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人士介绍,深港创新圈接下来的动作是依托深港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深港创新圈知识、人才与共性技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核心技术的支援平台;结合深港创新和应用的实际,在食品安全、药物研发、重大疾病预防、无线射频等领域及知识产权工作方面设立创新专项;加快建设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建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