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分期兴衰录:挖走捷信高管冲量,疯狂骗贷后落幕
文/一棵青松(微信公众号:清流消费金融 微信号: iConFin) 今年一季度以来,小牛资本集团动荡不安,既被爆出高层人事变换,资产端又发生员工
文/ 一棵青松(微信公众号:清流消费金融 微信号: iConFin)
今年一季度以来,小牛资本集团动荡不安,既被爆出高层人事变换,资产端又发生员工“离职潮”。劳资纠纷不断包围着这家企业,多位离职员工爆料,集团旗下的消费金融板块小牛分期已关闭多个城市的业务,并无理由辞退大量员工。
人事的动荡也冲击着职业底线,大量小牛分期员工在离职之前,与商户、中介联手骗贷,做出了疯狂的最后一搏。
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底,前恒大金服CEO王洁凤出任小牛金服CEO后,将发展失利的小牛分期并入集团旗下的小牛普惠。与此同时,原捷信中国创始人、后担任小牛分期CEO的Filip Kratochvil离职,而掌握实权的小牛分期副总裁周星也已被架空职务。
小牛资本集团成立于2012年,旗下有资金端小牛在线、小牛新财富,也有资产端小牛普惠、小牛分期,还有牛鼎丰科技、小牛投资等多个业务板块。
背靠大资本集团,曾高调入场的小牛分期,何以在短短一年间仓促收场?为何业内纷纷点评其为路子野?又是什么事件激怒一线销售人员集体进行骗贷?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清流消费金融为大家复盘小牛分期的兴衰之路。
高昂的前奏:快速扩张
几年前的深圳,迎着新金融政策宽松的春风,一批民间金融企业如鱼得水。小牛集团正好赶上了这班列车,从一家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出发,拓展P2P业务并迅速崛起。
2013年6月,其资金端平台小牛在线上线,第一年的全年成交量仅1.04亿元;2014年全年成交量破14亿元;2015年成交量暴增,全年成交量达到110.51亿,实现月均入金9.21亿元的佳绩,曾一度跃居全国P2P平台单月成交量榜单的前十名。此后,月均成交量一直维持在30亿元,成为为数不多的大型网贷平台。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资金端迅速扩张,小牛集团亟待新的资产端出现,去承接消化大量资金。消费金融因此进入高层视野。
2015年下半年,消费金融风头正盛,利润引人垂涎,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成了当时小牛的不二选择。当年9月30日,集团注册成立小牛分期,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小牛分期成立之初的第一件事便是挖角,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牛分期最初选择挖线下消费金融公司捷信的管理团队,其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是Filip Kratochvil和周星(Starla)。
Filip Kratochvil是捷信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后出任小牛分期CEO;周星原来则在捷信负责大客户业务,后出任小牛分期副总裁。
一切准备就绪,小牛分期很快开始了动作。
据官方公开信息显示:
2016年3月11日,小牛分期在深圳试运营。当年3月25日,济南,长沙、深圳、温州四个城市同时上线。
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牛分期在全国70多个城市全面上线,激活3000个门店。
7月8日,数千个合作门店在全国136个城市铺开。业务范围也出现大跨界,从3C、家电、电摩等商品分期,向美容、教育、婚庆等服务分期扩展,开拓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
虽然扩张之势犹如排山倒海,但最终的成绩谈不上理想。到2016年9月30日,小牛分期成立一周年之际,累计销售业绩仅1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小牛分期搬来捷信原班人马的同时,也复制了捷信的线下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太高,十分考验经营和管理能力。
但无论如何,小牛分期也算是入场了。然而,在其为十亿业绩举杯庆祝之时,真正的隐患悄然萌芽。
错误的序曲:纸中包火的隐患
派系林立、内部斗争,是众多前小牛分期员工反复提到的问题。或许是因为仓促组建、四处挖角的缘故,小牛分期的线下团队始终处于动荡之势。
“南京最开始的团队,从高级区域经理到区域经理都是温州的,他们大部分都从达飞金融跳槽过来的,南京本地招的销售,即使非常有能力,也无法提区经理。”曾经在小牛分期南京地区担任销售工作的乔森说。
乔森见过有人可以凭一己之力,在一条街放出60万的贷款量,开拓大半个区域,拿下所有难搞商户。但即便有这样的成绩,在激烈的派系斗争中也无用武之地。
另一位小牛分期的前员工杨远也在南京地区工作过,其表示:“小牛分期作为创业型公司,由于升职空间不够,任人唯亲,中间管理层也没有经验,造成大批量人员流失,销售一线人心动荡。”
杨远称,小牛分期从达飞金融过来的人很多。达飞的导师过来可以做高级区域经理;以前在达飞是销售,过来直接升职为区经理;而区域经理直接来小牛分期做城市经理。
没有升职空间、派系内斗,是乔森和杨远在小牛工作时遇到的最大问题。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另谋出路,跟他们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
然而在小牛分期,远远不止内斗那么简单。
小牛分期的通过率高得吓人。“只要提单2分钟,机审不拒,用户接电话没问题就能通过。”乔森表示。而在全国其他城市,风控问题也是导致小牛分期后来大规模撤出的重要原因。
小牛分期山东地区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印证了乔森的说法。他表示,由于风控难以把握,公司不盈利,小牛已经关闭山东省多个城市的分期业务。
“不是控不住,是不想控。”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真相:“线下消费分期正是跑马圈地的时候,控,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规模,而发展前期,占据规模比利润更重要,谁愿意放弃规模?”
一方面是捷信、马上、佰仟等众多消金企业的夹击,一方面是高企的坏账,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小牛分期渐渐耗尽元气。
“在3C场景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小牛分期又进入了医美、教育、婚庆这些场景。”乔森向清流消费金融指出了另一个问题。
急于开疆扩土的野心吹响了激进的号角,但冲向沙场的赤脚战士,却没有配备铠甲和武器。
仅仅正式上线6个月后,高调入场的小牛分期就开始低调落幕。2016年9月,小牛资本集团开始大规模缩减线下资产端,包括小牛普惠和小牛分期。
根据多位小牛分期的离职员工透露,目前南京地区的分期业务只剩下现金分期端;芜湖地区的分期业务只剩下医美场景;山东地区目前仅保留潍坊、临沂、淄博、德州、济南、青岛几个城市,其他城市的分期业务均告关闭。
在全国范围内,小牛分期的线下门店缩减近三分之一,线下销售人员减少了近一半。
显然,小牛分期在消费金融这一场战役中,并没有讨得好处。
为控制成本,小牛分期进行大规模业务缩减,在管理、风控、产品创新等方面本就存在多重问题的时候,这一激烈做法使得情况愈发严峻。
疯狂骗贷的高潮:既然高薪不再,就自己给自己发吧
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底,前平安付董事长兼CEO、前恒大金服CEO王洁凤出任小牛金服(包含小牛普惠和小牛在线)CEO后,原来掌握实权的小牛分期副总裁周星被架空,原小牛分期CEO Filip Kratochvil离职。
王洁凤将小牛分期并入小牛普惠,并明确提出以利润考核到人的方式来精简人员。
“一开始是劝退,即便有劳动合同也没有补偿。”乔森表示,自己是提前离职了,不然肯定跟小牛死磕到底。
“当初的规划全变,很多人都失业了。”小牛分期山东区域的一位前员工称。
门店没了、通过率低了、无量可做,直接的影响是销售人员赚不到钱了。同时,小牛又提出了调整员工的薪资考核方式。
乔森回忆,原来一个区经理的工资可以拿4万多,后来最多2万元。“拿过高薪的人,后来却没有了,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发了”。
在裁员、撤出的风口,人人情绪不满,欲望涌动。
终于,底线被打破,大量小牛分期员工与商户、中介联手骗贷,在离开之前,做疯狂的最后一搏。
在南京某片区,劳务公司不下50家,周边厂区不下30个。这些劳务公司又是套现中介,专门搜集流动人群,每收集好一批人,中介们就会主动找销售人员套现。
“销售不管在哪个区域,都会有中介找上门的,一开始销售不会搭理他们,但会留下联系方式。离职前,销售都会主动联系中介准备人,套完现立马办离职。”
乔森称,刚开始在小牛办手机分期甚至不需要对手机串码进行拍照验证,套现特别容易。“虽然后面要求拍串码照片进行验证了,但也只能对初级的销售起防范作用。”
据了解,小牛分期对销售有三个月的风控要求。一般情况下,销售会告诉中介带来的人,还前三期就可以了。有的时候,甚至没有给“客户”手机,而是直接给一些现金。
三个月时间,足够骗贷的销售们全身而退。
坏账积压,人心动荡。
在百度贴吧中,投诉小牛分期连哄带骗办理分期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参加了某个优惠活动,却莫名背上一身债,因此过上了不得安宁的生活。
这一场骗贷狂欢,要买单的,当然不只是被骗去贷款的人,放贷机构也会为此付出利益和名声的代价。
崩塌的尾声:离职潮
快速挖人、极速冲量、粗放管理、运营成本过高、风控疏漏·····小牛分期溃于细节之处,日渐萧条。
小牛分期在3C场景虽然没有完全退出,但是已将重点转向医美等其他领域,以服务分期为主。
杨远说,在医美等其他领域,还是小牛分期的原班人马,仍采用驻店模式。“但想在医美等新领域深耕又何尝容易,更何况,问题还是那些问题,换汤没换药。”
业内认为,3C之所以成为小牛分期的滑铁卢,主要是在于小牛没有把场景理解透彻,照搬别人的模式,没有做出创新和细节优化。今年3月前后,媒体爆出小牛集团出现离职潮,小牛方面回应称,是在进行战略优化、调整,为小牛金服上市做准备。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离职潮主要集中在风控和业务部门,在深圳总部,几乎所有小牛分期风险管理部的高级经理都走了,剩下的人也在观望。
“整个小牛集团,包括小牛分期,高层流动性都很强。”该知情人士表示。
“路子野、能给钱、瞎胡闹。”多位从业者评价。
相比之下,小牛金服的资金端——小牛在线的融资能力则一直保持快速的规模增长。2017年4月6日,小牛在线交易额突破600亿,服务近444万的注册用户。
资金端强势增长,资产端勉力前行,小牛分期这一路,被推着走得趔趔趄趄。
清流消费金融曾联系小牛集团相关负责人,就小牛分期的人员精简、线下门店缩减情况以及离职潮事件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前,小牛方面未作出明确回应。
在狂飙突进的消费金融大潮中,小牛分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正所谓见它起高楼、见它宴宾客、见它楼塌了。小牛分期的兴起、发展、到没落,想必将给行业带来深深思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