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与中国合作”呼声渐高
“美中必须携手并进。”美国国务院前副国务卿鲁本.杰弗里5月11日在上海说,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与中国合作”相当必要。
5月中旬,在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上海论坛、陆家嘴论坛等多个面向国际的智库型会议正相继登场。观察家发现,比照往届论坛,今年的与会者更关注本国、本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前景。“与中国合作”的呼声,在一些领域逐渐高涨起来。
卸任后首次以民间身份访华的鲁本.杰弗里在上海论坛上预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中双边关系的持续改善,能够带来更高层次的全球经济增长,更多的跨国合作。他直言,美中双方都必须承认相互间的依赖性。
德国联邦议院德中议员小组主席普弗卢克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德关系是和谐的,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他说,中德一定都能克服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两国关系也将不断发展。
东盟前秘书长王景荣分析,下一阶段东盟将利用与中国等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来加强区域性的多边贸易往来,这将是东盟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在这一波“与中国合作”的呼声中,不仅局限于多边政治和经贸领域,跨国制造业的动向亦受到关注。前不久在此间落幕的“2009上海车展”就被媒体认为是“世界探测中国经济的一支‘温度计’”。
“如何在国际上寻找合作的契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中国汽车业应该要做的一件事。”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说。
细心者发现,尽管近阶段全球汽车业不景气,但美国通用与上汽合作的上海金桥基地正韬光养晦,期待借“危”中之“机”在中国国内市场结出新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合作机遇,存在于不同领域,不容忽视的还有共同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共同预防和减少公共灾害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中国合作”的舆论“热风”中,也夹杂着外界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后,其国际职责是否随之增加的关注。
“我们现在不会要求中国对其他更贫穷的国家提供资助。”日本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小手川大助在上海论坛上表示。同时他也指出,若有朝一日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希望中国为全球各地更贫穷的国家提供一些资助。
王景荣建议,中国目前不仅要将投资目光放在发达国家,也应当关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周边国家进行一些资产投资,同样可以获得一些回报。
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日前在上海表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要好”。
不过,来自中国专家的相关分析也有谨慎的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中国整体的财政状况是良好的,这是实现经济回暖的信心保障,但外界也应当注意到,中国依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项俊波认为,中国需提前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径,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化解危机。
站在美国的角度,杰弗里提醒,美国必须要记住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他认为,可以期待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曾创造诸多辉煌的古国,再次通过技术创新去改变“游戏规则”,并对今天的全球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但同时他说:“这需要采取长远的眼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