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去年达64.5万亿!
近期,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测算出中国2016年影子银行资产达人民币6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来源 财新网、国际金融报、今日头条
近期,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测算出中国2016年影子银行资产达人民币6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不过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监管趋严,流动性收紧,影子银行增速有所趋缓。
关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按穆迪报告,该机构所定义的影子银行是指信贷中介产品。
这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三类“核心”影子银行,以及去“通道”后的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再加上财务公司贷款、民间借贷等。
其中,银行理财是增速最快的部分,在2017年一季度达29.1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也是影子银行资金来源之一。
穆迪指出,自2012年允许投资资产的限制放宽以来,保险公司将其资产配置向“其他投资”和权益类投资倾斜,“其他投资”就包括大量影子银行产品。
对这些流动性较低的投资敞口上升,导致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减弱;并且复杂的产品结构加大了潜在信用风险。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继续收紧,反映了监管机构加大对杠杆率增长的控制力度。
由于央行货币政策倾向趋紧及MPA的季末考核因素,3月下旬银行间市场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升至5%,理财产品收益率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同时,穆迪提醒中小银行同业资金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中小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继续加大,因此若发生不利的流动性冲击,资金结构的脆弱性风险可能会提高。” 穆迪亚太区首席信用总监Michael Taylor 说道。
流动性风险隐患加大
自2010年以来,大型国有银行占金融体系的比重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增速超过大型银行;
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占同期金融体系资产的比例,已经翻倍。
按穆迪统计,从2010年到2016年,大型银行资产占比从52%下降到28%,中小银行资产从21%增至25%,非银金融机构管理资产从9%激增至20%。
这带来几个问题:一是层层嵌套的类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
穆迪指出,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券商、基金及其子公司、保险公司等的资管业务比重上升,可能意味着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冲击。
二是中小银行大量同业投融资活动的流动性风险。
2017年1月,各类批发融资在所有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达到36.1%的最高水平,到3月降至34.9%,但仍高于去年34.1%的平均水平。
而中小银行通常更依赖于批发融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和发行同业存单。2017年第一季度新发行的同业存单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继续主导一级市场,农商行次之。
三是中小银行、非银机构与影子银行的关联性风险。
穆迪指出,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在同业市场筹集批发资金,并投资于各类资管计划来提高盈利能力,同时规避贷款方面的资本监管约束。
同时,各类资管计划投资于债券,以及向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有限的最终借款人提供影子银行借贷,因此发挥了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作用,部分情况下放大了杠杆。
从银行间市场来看,大银行整体上是净资金提供方,而中小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净借款人。穆迪指出,中小银行在2016年第四季度增加了同业借款规模。
这些机构对银行间市场批发融资依赖性的增加,提高了相互关联性和蔓延风险,因为造成流动性收紧的意外冲击可能会更容易在金融体系中传导。
目前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则是这一现象的明证。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余额宝所管理资产的规模增至1650亿美元。
穆迪指出,在2013年刚刚推出时,余额宝的对接资产大部分为银行存款。
到了2017年一季末,银行同业存单占基金投资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而银行存款的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其所持有的前十大债券均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行的同业存单。
因此穆迪指出,高度依赖于信心敏感型批发资金的银行,将面临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抽离的风险,可能导致系统流动性收缩的连锁反应。
监管剑指60万亿影子银行
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后,密集发布多份监管文件。
这三份文件最引人注意:
《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实际上,这是对银行业“四不当”与“三套利”行为的直面打击。这背后的乱象均以“影子银行”密不可分。
影子银行本质上是给企业的贷款,但不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贷款项,而是记在银行同业资产或应收款项类投资下面,或者干脆就是脱离资产负债表的理财产品。
银行业之所以大规模开展“发行同业存单——进行同业投资——委外——投资标的资产”的套利活动,大背景是2014年中国实施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给进行期限错配、加杠杆操作的监管套利提供了温床,并出现在信贷、债券、表外等多条线。
核心影子银行复苏
在严监管的趋势下,“核心”影子银行活动复苏明显,其规模增速已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穆迪指出,2014年以来核心影子银行活动受到监管措施的控制,2017年第一季度其增速则进一步攀升,主要受到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强劲增长的推动。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贡献依然为负值,但在过去两个季度持续收窄。
这主要是因为,融资需求较高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借款人,面临传统银行贷款和一级债券市场融资渠道收窄的问题,转向影子银行寻求资金。
这尤其推动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需求。
比如,按绝对值计算,同期配置到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资产,去年第三、四季度净增长人民币1240亿元。
除此,近几月社会融资数据增速的超预期,而银行信贷增速不及预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穆迪助理分析师徐晶表示:“中国监管机构剑指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并意图通过一系列新的监管指引予以解决,同时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有迹象表明控制金融体系杠杆率的监管措施产生了意外后果,例如此前已受到监管控制的‘核心’影子银行活动近期复苏势头强劲。”
影子银行为何难治?
如果1万亿元的资本从市场上被抽走,楼市和股市还会涨吗?如果从市场上抽走的资金不是1万亿,而是数十万亿呢?
银监会近期密集出台的银行业监管文件,被视为打击影子银行的“核武器”。而大量资金离场,则是管住影子银行的必然结果。
房价飙升,产能过剩,从根儿上说都是钱多惹的祸。钱从哪儿来,影子银行是个主角。
“不听话”、风险高、规模大,严重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导致经济领域乱象丛生,这是影子银行的最大危害,也是必须对其进行整治的原因。
2017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9%,增速比2016年四季度上涨0.1%,比2017年全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高出0.4%。除GDP以外,企业盈利水平等多项指标也止跌回升。
为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管理层去杠杆的决心会更加坚定,影子银行的规模将得到一定控制,风险趋于减小。
管住影子银行的直接效应,就是收紧了货币供给,再加上银行业嵌套MPA(宏观审慎管理)考核,很可能会导致货币供给急速下降。
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从某种程度上是由货币政策创造的。
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广义货币使用量M2(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为例,自1990年12月的1.53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1月份的141.63万亿元,26年来中国M2数据增长近百倍。
同期,美国M2数据从3.29万亿美元,增长至12.44万亿美元,仅增长2.78倍。对于货币投放依赖度极高的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因货币供应量的缩减,而出现衰退风险。
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防止其对经济起到破坏性作用,无论于理于法都是正确的。但在金融去杠杆的同时,也要防止政策的加杠杆。
从政策实施到真正发生作用,需要一个足够的缓释期,在这个时期内,等待可能比任何行动都更重要。
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要有立竿见影的念头。相反,“大病慢治”的哲学思想,也许会让长期影响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问题得到更彻底的解决。60万亿元的影子银行是个大事情,在大事情上更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