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投融资分析

2009-05-04 14:312503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和开发,成为近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点。但是,“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总体来讲,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中国企业的 对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将面临更多的政治障碍。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将提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80-100亿美元。从中国实际出发,可选择的产业方向主要有: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在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作为直接投资重点,逐步建立国际生产 体系;对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作为直接投资重点,形成和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系。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开发银行必须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 开发银行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定为:逐步对外扩张,在全球布点,最终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世界一流全球银行。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者地区优势,从而 获取国际竞争力。开发银行应重点为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先天性资源)、以及高精尖的技术(获得性资源)的对外投资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开发 银行要强化对外投资企业的外部监督,形成鼓励“走出去”的金融促进政策。
 
     一、“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与利用外资 飞速发展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相对滞后。1986年,中国境外的非贸易企业只有277个,投资总额4.7亿美元,中方所占的比例为44.1%;1990年, 企业数增至764个,投资总额23亿美元,中方所占的比例为43.5%;1995年,中国在境外的投资企业为4739个,中方投资总额53.2亿美元;据 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企业830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70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不到0.5%。这大致相当于英 法19世纪末的水平,中国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期。 200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012亿美元,合同额1408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 完成营业额283.3亿美元,合同额340亿美元。2004年,中国36.2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投资额为9.94亿美元,占 55.1%;商务服务业3.48亿美元,占19.3%;制造业2.7亿美元,占14.9%;批发和零售业0.9亿美元,占5.0%。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 布在拉丁美洲8.89亿美元,占49.3%;亚洲5.15亿美元,占28.6%;欧洲2.96亿美元,占16%。

    回顾20年来中国企 业境外投资的历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从无到有,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这种发展状况适应了改革开 放的需要,推动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一发展的动力既来自改革开放的推动,更来自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二,经营的国家、地区 多。中国的境外企业大约分布在全球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 洲以及东欧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区的高度分散可以避免难以预测的政治、经济风险,但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还没有形成重点地域,还存 在盲目性。

    第三,投资行业分布广。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逐步拓展到加工制造、金融保险、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广泛的境外投资活动形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多元格局。

    第 四,境外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3年底,中国在境外参与油气项目58个,中方实际投资超过60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美元。参与重大境外 矿产项目10个,中方实际投资10.1亿美元。设立境外远洋渔业项目71个,中方投资1.08亿美元,年末在册船只近2200艘。

    第 五,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经营层次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2003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 8.34亿美元,占当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的40%。中国企业到境外收购销售网络、特许经营权、建立研发中心的投资也日益增多。例如,海尔在海外设立区域中 心,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中海油购入印尼和澳大利亚油气田部分股份,华为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设立研发中心。

    第 六,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投资强度偏低。目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平均投资规模约153万美元,产业大多集中在贸易领域(约占总投资的 60%),生产性企 业的70%以合资为主,亏损或持平企业约占2/3,盈利企业仅有1/3。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中国境外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系数低,科技含量 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应该说,通过“走出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中石油、中远、中信、中建、中钢、海尔、 TCL、五矿等大型企业涌现出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大型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中,中石油的海外投资项目已经从单一油气合作开采 到石油工业一体化运作,开始进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 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即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最新统计显示,中 石油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2548万吨,获得权益原油产量13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19.2亿立方米,获得权益产量13.9亿立方米。1998— 2003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增加了6.78倍,权益产量增加了5.11倍。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大大加快了“走出去”的 步伐。2004年,实际海外勘探投资额达78亿元人民币,2005年,中石化又大幅度增加了海外投资额度,将达160亿人民币。目前,中石化已在伊朗、沙 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五个国家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其中,中石化国际勘探工程公司于2003年12月31日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 探中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中石化同时还参与了世界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油田北部区块的竞标。2004年3月,中石化集团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及沙特王国石油 部签署了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天然气风险勘探开发协议,这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第一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

    中 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2002年,中海油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特别是以 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是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 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石油的份额。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预计到2005年,中海油海外油气总 产量也将达到2200—2400万桶(每吨大约折合7桶)。

     二、“走出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和开发, 成为这几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点。但是,“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西班牙中国鞋事件还未结束之时,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又受到美国政府的干扰。法 国《解放报》6月25日发表的文章说,以前中国人只是满足于让他们的廉价产品打进国外各大商场和电器商店,可是本星期他们跨越了一个新阶段,也因此让华盛 顿的政客们开始感到不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公开出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事再次唤醒美国的反华阵线。时事社的报道则称,中海油收购美国大型石油公司优尼 科公司的提案,是以在亚洲地区垄断海洋能源资源为目标的。如果中海油吸纳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的优尼科公司,并加速海洋战略,那么,对面临同中国进行资源竞 争的日本来说,也将是一种压力。总体来讲,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将面临更多的政治障碍。尤其是美国,不仅传统上相当重视对外资 的政治安全审查,而且某些政治势力将中国视为唯一潜在战略对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这个外资政策最自由的国家,由于泛政治化倾向突出,可能是发达国家 中政治风险最高的国家。从199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已经数次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挫折。

    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参与国际上的资源开发,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能源领域的开发;第二类是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自身产品 份额,通过投资活动提高品牌价值,这要求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竞争力;第三类是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比较典型的是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向 欧盟和日本等对我国有很强贸易壁垒的国家。其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讲,第一类投资意义最为重要。

    目前,中日在石油领域的争端日趋尖 锐,但是,实际上日本并不是和中国争夺石油资源的惟一国家。2004年10月份,在中国和安哥拉签署涉及20亿美元石油的协议以及中国和伊朗达成数百亿美 元石油、天然气初步协议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体现出印度和美国竞争的身影。总的来说,中国在海外开发新油源的收效并不大,因为,从历史来看,中国只能算 是世界石油市场争夺的一个后来者,进入这个市场已经晚了,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原油资产要么已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握,要么根本就不容许外资插手。例如,中东 80%以上的油田股份被西方石油公司拿走,其他国家要想获得上游资源,只能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购买或者从资源国手中购买条件较差、成本较高的油田。因此, 其他国家进入资源国油气产业上游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早在1997年就开始酝酿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输送石油到中国新疆 阿拉山口的近千公里油管项目,但这个油管项目先是因为可供石油数量不足而难产,后来又有美国从中阻挠,迟迟难以实现。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曾联手竞 购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一处大规模油田部分股权,结果发达国家的几家大型石油公司用优先购买权将中国公司挡在了门外。近年来,中国的海外寻油举动引起了某些 国家的关注,甚至招来非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认为,中国一直试图与那些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十分反感的国家建立石油合作关系,其 中包括伊朗和苏丹。因此,整个能源外交领域也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摩擦。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的主任勒夫特也表示出担忧。他说:“我担心在未来几年里,中 国将会越来越多地介入中东政治。他们希望通过与该地区腐败的独裁政权进行交易得到石油,也许会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零部件、弹道导弹以及其他一些他们已 经介入的东西。这将肯定会使中国走上与美国发生冲突的道路。”

    IEA在不久前发布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 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 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 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 们必须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根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硏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 2.7-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 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 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 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在最后一刻被迫放弃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7月下旬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对苏丹的 经济制裁,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石油的开采成效很可能遭受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的海外油气田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一些 专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在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调研不够,动作迟缓,各自为政,谋略欠缺,错失了许多机遇。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 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不利影响。

     三、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战略

    根 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 外直接投资应有40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关甚远。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美元时,这个国 家开始有零星对外投资行为;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开始有比较系统的投资行为;当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的时候,就可以判定,这个国家进入了 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阶段,或者说,有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则超过3000美元,也就是说,中 国目前正向着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发展。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将提速,“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有可能达到每年80-100亿美 元。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

    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时,应充分分析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并按照产业的发展水平,向与本国产业发展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投资的结果应是使企业在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从 投资东道国的类型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投资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由于与中国存在地缘上的邻近性和产业上的互补性,考虑到在邻近国家投资的风险性比较 小,因而东南亚国家应该是中国企业目前投资的重点。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不仅经济技术相近,有着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互补 关系,而且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便于中国企业开发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基础条件优越,人均GDP高,市场容量巨大,其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 管理和运作规范,因而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优势,因此我们不能放 弃这一市场;但是,我们又应该看到,由于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况,使我们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相对劣势,因而我们现阶段不宜在这些 难以发挥企业优势的市场上进行大规模投资。

    从适合进行投资的行业看,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培育和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 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国实际出发,可选择的产业方向主要有:

     1.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对于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石油,国际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于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形式。

     2. 在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作为直接投资重点,逐步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从技术结构 看,中国拥有小规模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梯度比较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和技术国际转换,成功率将会比较高。

     3.对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作为直接投资重点,形成和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系。在服务业上,有可能很好地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服务业一般投资小、见效快;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还可以作为其他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向导,特别是贸易等服务业,可以发挥后向关联作用。

     4.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创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生产体系。虽然在总体上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在某些高科技研究领域仍旧具有 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中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从微观主体层面来说,可以按照不同的企业性质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和小型对外投资企业两大类。

    可 以借鉴欧美、日本以及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成功经验,在现有的工业集团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比较优势,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大型综合商社即在原有的专业进出 口公司的基础上,借鉴日本商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组建中国式的综合商社。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综合商社,在进入国外市场时,都会面临是新建企业还是 兼并收购国外企业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经验来看,主要方式是兼并收购,一般比重在70%左右,80年代中后期甚至高达80%以上。因为兼并收购方 式可以迅速地进入外国市场,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甚至可以用被收购企业的品牌、商标或商誉使产品迅速占领国外市场。而新建企业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建 设周期。但兼并收购需要资本实力和资本运营能力,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具体的进入方式应根据具体的企业实力和相关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小 型对外投资则主要适合中国的加工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制造业的出口形势突飞猛进。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两方面 的压力,一是对于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而言,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趋于高昂;二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大批量出口,必然会对他国制造业造成威胁, 因此制造业的反倾销措施会越来越多。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的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小规模的对外投资,进行制造产业的转移和规避反倾销。而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通过对外投资,在发达国家设立科研机构或者收购当地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则可以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中国企业的科技水 平。

     (二)具体行业和区域投资战略

    基于中国对外投资动机和能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走出去”战略应以国内外市场 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以产业合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国际产业合作步伐。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资源寻求型、市场开拓型、技术提升 型、成本节约型、技术输出型、承包劳务型和服务贸易型七类。确定合作的产业和方式后,要寻找不同方式的落脚点,即进行区域选择。 

    资 源寻求型:能源开发重点应在俄罗斯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国家,以苏丹、利比亚、伊朗、伊拉克为主的中东国家,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东南 亚国家,以委内瑞拉为主的拉美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等周边国家,本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加强双边合作。矿产资源合作重点一为东南亚和周边 国家,如印尼、越南的锡矿,蒙古的煤、铜;二为拉美国家,巴西的铁矿,秘鲁、智利的铜矿等;三为非洲国家,如赞比亚的铜、钴,刚果和博茨瓦纳的金刚石,加 蓬的锰、铀,纳米比亚的铀,南非的黄金、钻石、铂金、钒、铬;四为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以铁、铝、镍、铜、金矿为主。林业合作重点在 中国木材的进口国,包括俄罗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印尼等,非洲的加蓬,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喀麦隆、刚果、科特迪瓦等,大洋洲的巴布亚 新几内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其中俄罗斯、东南亚和非洲是重中之重。渔业资源合作应以东南亚、南太平洋、西非和欧洲沿海国家为主。此外要加强在公 海上的资源开发,实现资源来源多元化。

    市场开拓型:贸易型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国外营销网络,以优质服务促进发展;生产型项目应在 亚非拉等环境较好的国家,以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的项目宜选在有较多欧美纺织品配额的发展中国家 如柬埔寨、毛里求斯、南非、墨西哥等。

     技术提升型:必须考虑当地的技术和管理能对本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吸引力,一般选择欧美日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企业。

     成本节约型:应考虑投资所在地能否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管理和运输等方面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主要应考虑在具有一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技术输出型:重点应在中国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亚非拉不发达国家,通常其投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如外汇管制、基础设施、工人素质、治安问题等。

    承包劳务型:立足传统的东亚、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深度综合开发,扩大带资承包和项目融资,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素质,加大对欧美、南亚、大洋洲和拉美市场开拓力度。

    服务贸易型:应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如金融企业应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建立金融服务网点。商业零售企业应选择环境较好的周边国家,带动商品出口。

     三、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方式

     (一)现状及问题

    在 中国对外投资的资金构成中,直接投入的外汇资金占有1/3,以设备、技术、劳务、商标作价投入的资本占2/3。在直接投入的外汇资金中,由现汇汇出的部分 不到10%,其余90%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获得。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有较大发展,但这一状况并未有很大改变。

    中国企业海 外融资的方式主要有海外企业贷款、国际金融租赁以及海外企业项目抵押贷款等。中国企业在利用海外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企业的海外融资能 力低下(2)中国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缺少同中国跨国银行的密切联系,中国海外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对跨国公司的成长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具 体表现在:①企业和银行在跨国业务的发展战略上不协调。②中国的银行提供的跨国服务还局限于一般的常规银行业务,自身投资参股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很少。③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中国的银行还不可能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融资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④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一般不愿支持中国海外企业的融资,担心 中国的海外企业规模小、收益低、风险大,会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海外融资战略

   第一,未来中国对外投资的资本市场融资主要应 在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具备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使得直接融资成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在欧洲,由于传统的银行业比较发达,所以银行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日 本,由于银行和证券市场的融资职能不同,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必须由不同的渠道获得。

    第二,运用先进的融资手段主要包括:①“杠杆收购”。②国际金融租赁。 

    第三,走银企联合之路。具体来说银企联合的主要方式有:①密切发展与跨国银行紧密联系。②与国内银行组建“联合舰队”出海。

    第四,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始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发展到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这些都为中国跨国公司在美国以及欧洲市场上筹集相应的资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第五,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

    第六,要有意识地收购、控股外国的金融机构。

     四、开发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开发银行“走出去”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跨国经营已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形式,而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一般是通过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来进行 的。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内银行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跨国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对中国国内银行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也迫使 本国的银行业不得不考虑跨国经营,以与外资银行业相抗衡,从而保证银行的金融安全与稳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涌 入中国金融市场,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目前,在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已超过百家。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手段灵活,金融工具先进,管理网络广泛,能为客户 提供快速、安全、通畅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正在推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国金融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多样化,业务多元化,经营管理 风险加大。可以说,中国金融业正进入全面的、真正的激烈竞争时代。中资与外资、合资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都将凭各自的实力展开激烈的竞争。 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开发银行必须改革只立足于国内的经营战略,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不仅要经营好国内业务,还要积极开拓国际业 务,走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

     (二)开发银行“走出去”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家开发银行“走出去 ”,同样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国际上一些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美国、巴哈马等,金融管制比较少,有些甚至无管制。中国金融机构在 这些地方建立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降低成本,扩大盈利。据统计,世界十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 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 1997年达到82%, 最低年份1979年占65%。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 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 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因此,国家开发银行“走出去”也是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三)开发银行“走出去”能够促进相关行业的海外发展

    中 国金融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中国金融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而中国金融业走向国 际市场可以促进中国其他企业走出去,从而增强中国金融的安全性。国家开发银行“走出去”为跨国投资提供金融支持,可以促进相关企业合法地避开某些国家的进 口限制和高额关税,直接利用当地的资金、技术、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并扶持中国的跨国公司带动本国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同时,中国人均资源量不 高,传统的进口资源的贸易方式常常受到出口国及国际市场供应、价格、汇率等影响,波动性、风险性较高。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协助生产企业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开设 公司,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补充国内资源的不足。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为一部分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支持。这些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五 矿、中信集团、中冶集团、中国建筑集团等。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承诺了7.8亿美元贷款,以支持其海外业务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支持企 业“走出去”的愿望,极大增强了企业海外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四)开发银行“走出去”总体战略

    开发银行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 目标可定为:在竞争战略上,以国内竞争和人民币业务为基础,从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贸易往来以及在华三资企业切入,逐步对外扩张,在全球布点,最终成 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世界一流全球银行。在业务定位上,必须要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者地区优势,从而获取国际竞争力。在客户选择上, 国内客户应以大型综合型企业为首选,东道国客户则以中型企业和华资企业为重点。东道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基本上已经与本国的大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中资 银行难以插足。而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大量进入国际业务领域的中型企业,可能成为中资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

     (五)开发银行向对外投资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的领域

    从 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国内企业将会主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比国内稍逊的地区,起步略晚于国内的项目投资,从地域上看,东欧、中亚以及南亚、东 南亚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理想投资对象。这些国家的市场相近,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对我国企业来说,适应很快,技术适用性强,而且这些国家对 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持合作态度,故而使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具有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继而,逐步向日本、泰国、新加坡、阿联酋、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 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拓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将成为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选择。其中,获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 (先天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这主要包括我国生产活动中日渐短缺的铁矿、石油、木材等资源。高精尖的技术(获得性资源)是我国经济 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同时又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制高点。为此,我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新技术的资 源。国家开发银行应重点为上述领域的对外投资提供金融支持。

     (六)开发银行要强化对外投资企业的外部监督

    企业的管理体制不 健全是中国对外投资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走出去”的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 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 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投资主体 的资信和资质应作为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银行金融管理对象应是境内的投资主体。一方面可以解决直接对海外公司施行监管存在的许多困难,提高对 境外资产的实际监管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既然境外投资的经济风险由境内投资主体承担,对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也应以境内投资主体为对象。国家开发银行要 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推动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的监管,保证“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健康发展。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 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要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制止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经营秩序和 我国企业整体商誉和形象。

     (七)形成鼓励“走出去”的金融促进政策

    当前,我国的对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出 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考虑,中国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从严控制,对外债规模和结构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管局实行全国统 一监管。这样从客观上虽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却令那些有好项目但缺乏自有外汇资金的企业无法按照自身需求发展。从当前的外汇管理政策看,对海外企业从国 内获取流动资金控制严格,对项目申请的人民币贷款原则上不予购汇。而我境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在境外更难找到担保以获取贷款,因此营运资金的取得困难重 重,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国现有的出口信贷政策,主要扶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类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而很多以土建为主的国内大型建筑工程企 业,虽然建筑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完全能够承包桥梁、地铁和隧道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却无法获得贷款,实行带资承包,去参与国际招投标。此 外,贷款利率、保险费率过高,也使企业不胜负担。

    未来对于对外投资企业,首先应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企业以自己的信誉“自借、自 用、自还”外债,在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出口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外汇资金配套,帮助企业在立足后走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之路,逐步学会扩大资 本运营。具体支持措施包括:提供宽领域的出口信贷,扩大出口信贷适用范围;提供政府津贴,资助国内企业参加国际投资项目招商、考察、展览等;降低海外投资 贷款融资利率和保险费率,并允许国际保险,减轻企业财务负担;逐步放开跨国企业海外筹资、融资权;适时建立中国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和成立海外风险投资公 司,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投资等支持。
0
标签:融资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工商银行大连分行首批与大连商品交易所 开展仓单质押登记合作并实现融资登记

2022-12-11 20:50
32267

2021年我国虚拟现实投融资规模涨幅超100%

2022-11-29 13:56
14711

苏州常熟工行成功落地汽车领域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供应链融资业务

2022-06-26 20:53
12726

传化智联:为传化保理融资提供保证担保

2021-11-25 15:44
7094

浦银租赁与武汉某客户完成10年期20亿元融资租赁业务

2020-04-18 22:18

中原银行国内保理,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打通融资瓶颈

2020-04-03 22:24
278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