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抢滩十万亿消费金融市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切入,消费金融异军突起,市场结构也在逐步转变
来源:工富中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切入,消费金融异军突起,市场结构也在逐步转变。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银行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 2020 年可超过12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诸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及其他机构的角逐,形成了当前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不过,互联网巨头们在消费金融市场布局上则呈现出两条主流路径,据《报告》显示,当前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平台选择了全牌照的科技金融路径,但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在推动金融行业转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以京东金融为例,其立足金融科技,赋能传统商业银行,错位经营、互补发展,通过提供额度小、门槛低的消费信贷产品,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夯实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群雄并起 消费金融市场百花齐放
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伴随Fintech概念一同升温的莫过于消费金融。经过2016年的井喷式发展后,消费金融持牌机构的数量和市场化服务企业的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商业银行;二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三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包括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分期平台等;四则是其他机构,包括部分小贷公司和其他类型机构,也在通过变通的渠道参与消费金融市场。
在这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可谓是活力四射,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发展迅速,并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一类是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为代表;一类是细分市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如切入车险消费分期理财市场的豆蔓理财等;一类是主打分期购物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乐分期、趣分期等等;一类是主打移动端信贷的平台,例如手机贷、拉卡拉替你还等。
科技平台VS金融控股 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的开放与闭环
实际上,在花样繁多的模式中,以蚂蚁金服和陆金所为代表的全牌照的金融控股路径,和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路径两种模式最为突出。
蚂蚁金服已完成全牌照的布局,成为一家金融控股集团,可通过收购、兼并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构建起包含消费、理财、信贷等在内的闭环生态体系。而陆金所所属的平安集团,为全牌照,使得平安集团不仅是中国经营最好的保险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经营最好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
相比于金融控股模式,京东金融立足金融科技,连接金融市场,将产品、大数据风控、用户运营和场景能力输出,与银行做连接带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形成了开放式的“平台化”生态模式,彰显出金融科技路径在推动金融转型过程中的独特社会价值。
从具体应用来看,依托支付宝的强势地位,蚂蚁花呗的场景接入覆盖进展迅速。目前除了支持天猫淘宝等网购平台,还接入了滴滴打车、12306、口碑、线下的大型超市、便利店、商场等高频生活场景;以及国外等8万多家境外门店,也都可以使用花呗。
与蚂蚁金服借助支付宝的拓展不同,京东金融的场景接入则另辟蹊径:2017年1月,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京东金融旗下支付公司网银在线可以开展银联卡线上线下收单业务,通过NFC(移动通讯)技术和银联云闪付技术,实现“白条”在全国约1900万台的银联闪付POS机上使用,覆盖了线下800多万家商户。
分析不难看出,蚂蚁金服的金融控股模式短期内成效显著,而京东金融的金融科技模式则长期潜力巨大。
花样路径的背后 真正价值是推动普惠金融
其实,花样套路的背后价值在于对普惠金融的推动作用。当前,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力量,给人类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工具。而金融科技能够帮助传统金融提升服务和风控效率、降低服务和获客成本,服务信用长尾用户、小微企业,普罗大众,惠及民生,给我国金融的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京东金融信贷业务来说,没有一个人工信贷审核,都是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放贷,每单的变动成本近乎等于零,1秒钟在线授信,1秒钟放款,1秒钟处理几十万笔交易,极大的提高了信贷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通过数据风控体系,对不同的用户精准定价,也就是不同信用的人以不同的费率获得不同数额的贷款,在控制好不良率的同时,智能化地对用户风险进行识别,自动匹配优质的理财产品,每单的变动成本也几乎为零,实现了真正的惠及用户。
总览该《报告》,不难看出,全牌照的科技金融路径为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带来了长足进步,而金融科技服务模式在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行业效率方面成果显著。要知道,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恰恰主要依赖于技术领域的发展与构建,毋庸置疑,“金融+互联网”模式必将成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