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汽车金融向网络行为要数据
无论新车还是二手车,中国汽车交易体量堪称庞大,汽车金融随之蓬勃发展
来源:汽车周刊 作者:骆毅
[导读]无论新车还是二手车,中国汽车交易体量堪称庞大,汽车金融随之蓬勃发展。在这个市场不同的部门扮演不同的角色——车辆销售部门促成交易,金融部门提供...
无论新车还是二手车,中国汽车交易体量堪称庞大,汽车金融随之蓬勃发展。在这个市场不同的部门扮演不同的角色——车辆销售部门促成交易,金融部门提供产品、风控和贷后服务,客户寻找合适的金融产品。
每个市场都有灰色地带,汽车金融概莫能外。在色彩不明朗的地带存活着一批欺诈者——他们的生存模式就是骗贷。欺诈者在暗处,揣摩各个金融平台风控体系的漏洞,编造身份、信用记录,伪装良民,企图以较低代价获取贷款,然后消失并留下一个再也无法接通的联系方式。一旦他们得手,就意味着有机构为其买单。
欺诈者的危害性有多大?事关声誉,金融机构们并不乐意披露相关信息。据我所知,一家业内知名的机构,去年车贷业务的坏账率峰值一度超过8%。从行业整体来看,现在的不良率平均水平在1-2%左右,但由于客群下沉,这个数字有攀升的趋势。
如何把握潜在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如何一开始筛选出有诈骗倾向的借款人?与欺诈者、失信者作战是金融机构的日常。从源头看,这对征信体系提出很高要求。据第三方统计机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亿人。中国企业联合会则指出,我国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多亿元。
商业银行在拓展汽车金融业务时就面临这一难题。以往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多指新车业务,只要接入央行征信中心,并拿到客户的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材料,就可以基本把握客群质量。但随着行业繁荣,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竞争对手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为应对竞争,商业银行也在考虑进军二手车金融业务,或将新车金融业务的客群持续下沉,但风控的难度也随之上升——如何鉴别央行征信中心没有覆盖的人群?
所有企图在汽车金融市场有所收获的公司,都面临和商业银行一样的难题。金融机构对于征信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激发了相关的服务供给。在市场上,一批以征信服务为主业的机构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开展征信服务的公司超过2000家,其中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约135家,但完成备案的个人征信机构只有8家,分别是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征信、前海征信、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中智诚征信和华道征信。除了这些试点机构之外,以同盾科技、百融金服、聚信立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司也在提供征信服务,监管层目前对此并未明令禁止。与此同时,百度、京东、小米等先天具备客户征信数据优势的公司正在申请个人征信牌照。
市面上这些提供征信服务的机构虽然名字类似,但各自根脚不同,也有各自的独门绝活。出身于互联网巨头的征信平台,最典型的莫过于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它们的数据场景首先来自母集团的生态体系,例如淘宝、支付宝的网购消费、网络行为、生活信息等数据。腾讯征信则依托于腾讯强大的社交网络体系,如QQ、微信、财付通等社交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包括在线时长、登录行为、支付频率、购物习惯等。
鹏元征信和中诚信凭借得天独厚的背景,能获得一般创业平台很难拿到的金融机构的数据。
聚信立这样拿到京东投资的平台,能够综合个人用户在移动运营商、电商网站、公积金社保、学信网等平台的数据,生成个人信用报告。
其他业内知名的征信服务提供商还包括同盾、百融、考拉、氪信等,也有各自的特色。
面对众多征信服务机构,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公司通常会根据其特色设定一个组合,优势互补,最大限度评估购车者的征信情况。一旦个人信息的孤岛间建立关联,欺诈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所遁形。而对于个人来说,能否分期购车已和他的网购、通话、网游、理财等纪录悄然发生联系,这就是全民征信时代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