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源世界级水平!最大问题是不信任”,你信吗?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中国奶业各个环节检验的结果是100%的合格,不是99%,是100%完全合格。”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五届中国好鲜奶论坛上如是说。
和讯网消息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中国奶业各个环节检验的结果是100%的合格,不是99%,是100%完全合格。”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五届中国好鲜奶论坛上如是说。
会议现场
虽然国家牛奶质量已得以保证,但近年来,奶的消费水平始终没有明显突破,国民乳业消费量增长长期滞缓。
高鸿宾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奶类的消费水平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据其透露,2008年到现在8年时间,中国人均消费牛奶水平只提高了6公斤,每年提高不到1公斤,目前人均消费水平是36公斤,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水平。而日本、韩国都是70-80公斤,欧洲是200多公斤,差距巨大。
为什么中国奶量消费如此低?为什么大家要买外国的奶粉?
说起中国的奶大家会提出各种疑问,而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令许多消费者对国产牛奶感到失望。高鸿宾就直言,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对整个中国乳业造成了毁灭性、系统性、全面地打击。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中国乳业面临的挑战不是进口奶的冲击,而是来自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表示,消费信心不足与产业链不平衡是当下中国乳业发展的两大难题。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虽然国内乳企痛定思痛,9年励精图治,但仍然没有完全收复失地。近几年来进口乳制品增长迅速,也客观反映了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任感还没有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副理事长顾加升在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08年至今,我国乳制品自给率一度从超过95%跌至谷底的75%左右。
不过,高鸿宾强调,2008年以来,政府和企业对整个奶业进行了改造,行业已经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今天中国养殖的水平、企业集中度已和2008年完全不同,加工设备都是世界顶级的设备,奶源水平都是世界级的水平。今年一季度在食药监总局抽查的国产牛奶中,合格率为100%,但消费者目前仍存在一定的消费误区,仍然相信进口奶就是好。
实际上,5月9日,食药监总局公布了一批对乳制品、饮料等7类食品519批次样品的抽检结果。不合格样品3批次均为从德国、美国进口的乳制产品。其中,一款从德国进口的脱脂纯牛奶因被检测出非商业无菌而被责令召回。
而近年来进口乳制品频频因为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登上报端,其长时期保鲜后留存的营养成分也备受争议。
高鸿宾说:“外国的液态奶保质期是一年,万里迢迢拿来让中国人喝,居然还有消费者拿着说我喝的是欧洲的鲜奶!你傻吗?一年保质期的东西是什么呢?实际上你真不了解保质期一年的常温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好鲜奶差别在哪。”
中国乳企如何在与国外企业正面交锋中胜出?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顾佳升在论坛上指出,国产奶业要超越进口乳制品并实现复兴,其中一方面是发力巴氏杀菌奶。因为巴氏杀菌奶的杀菌程度较低,需要冷链保护,保质期最多七八天,而国外的巴氏奶运到中国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风险很大,这使得中国市场的巴氏杀菌奶都是国产奶,巴氏奶将是中国奶业求生产、求发展的制高点。
顾佳升认为,经过热处后的牛奶热加工副产物提升,活性物质则会相应减少。因此,加热温度是影响乳品品质的关键因素,进口乳制品不具备本土鲜奶所具有的活性物质,所以说,优质乳只能产自本土。
高鸿宾也认为,洋奶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国民健康饮奶的核心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短保质期的低温巴氏鲜奶上。
行业数据显示,2016年整个液态奶增长缓慢,但低温奶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常温奶的增长。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及意识的不断升级,巴氏鲜奶才是引领消费信心恢复的出路。未来五年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将会看到民族乳企产业快速升级,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指出,牛奶行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奶业的振兴与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产业的地位。
为解决中国乳业发展所面临的消费信心不足与产业链不平衡这两大难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发起了被称为“现代奶业革命”的“优质乳工程”。
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
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智造”,“中国造”已经一改山寨、品质差的刻板印象,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中国乳制品工业也在经历这一场变革,民族乳业的品质提升是消费需求,民族乳业的崛起更是一种时代需求。优质乳工程是一项对产业链的整体变革,也是企业自身挑战自我,发扬工匠精神,从牧场管理、原奶标准、生产工艺到冷链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