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万亿与4万亿的银政逻辑
银行争抢政府项目,4.58万亿与4万亿的银政逻辑。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中国的银行集体将目光投向政府项目
■当政府救经济的希冀和银行追求安全与利润的目标相契合,本轮信贷猛增的背后便是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更为微妙与日益密切,以及银行业大者恒强的格局变化
“跟政府走,按商业银行的规定办事。”这是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界目前广泛流传的应对定律。
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不救企业,亦难独善其身,所以要救经济。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必须跟着政府走——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前者是中央财政主投资项目,比如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后者指地方投资项目,如廉租房、土地开发拆迁和城市美化亮化环保。
在这两类项目上,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压低价格,薄利多销,所谓“以量补价”。
过去5个月,中国出现一轮信贷井喷,仅从今年算起,1-3月份,信贷投放量刷新纪录,1.62+1.07+1.89=4.58万亿。增幅为历年所罕见。
商业银行放贷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太充裕,贷不出去,还要负担成本——比如3月份定期和储蓄存款涨幅均超过29%,大量的存款躺在账上可不是好事。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银行如何保持平衡?争抢政府项目,正是他们的集体答案。
争夺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就是最近的一个香饽饽。
这笔贷款是涉及到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政府的基建类项目。三地经济活跃,还款有保证。中外资银行莫不虎视眈眈。
3月底,中国银行最后获得“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贷款牵头行资格。条件是:220亿的人民币贷款,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即现在市场上的最优惠利率,35年的超长年限,无需政府财政担保。
这个条件被香港市场人士评价为,“卖十元的叉烧饭,搭碗例汤,还送水果。”
“贷款要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建并不认同这样的评价。他的头衔是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客户关系总监,也是港珠澳大桥项目执行小组的组长。在听到中行中标的那一刻,这个四十多岁、高大壮实的东北汉子流下了眼泪,这是他二十多年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刻。
难忘的是竞争如此激烈。从3年前初次接触项目起,他和来自总行、广东省分行、中银香港的24人团队“几乎想到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三年来他们从没睡过一个踏实觉,手机24小时开着,就怕客户突然有什么问题要找。
他已经不记得总共有多少家银行参与这场角逐,最后一轮只剩下工、中、建、国开行,谁的力量都不容小觑。王建记得那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投入得太多,如果没有中标,“马上打个包黯然回家”。
最后的结果是中行胜出,虽然条件十分优惠,但王建并不担心这一价格不能带来高回报。“还款方式是以目前的车流量计算,不算未来的增量,风险极 低。” 他说,而中行更加看重的是这个大桥对三地经济的带动,它将开启许多新的需求。“利差收益只是一部分,开户、结算、发债甚至IPO等中间业务的机会,这些收 益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而中行能够中标的理由,低价不是唯一原因,“这里面既有综合实力,但更多的是服务。”王建说,对于港珠澳大桥运营公司来说,在立项期、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中行针对不同时期需求,设计了不同的产品组合来支持。
他向记者出示了港珠澳大桥的项目书,几百页的文档装帧精美,每份文件有三种文字四个版本: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葡萄牙文。这个细节让三地政府官员都一致评价中行的服务周到。
“健康”的逻辑
港珠澳大桥并非唯一的争夺战,在这场放贷竞赛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最近的一例是,4月12日,建行与重庆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三年向重庆市“五个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库区产业发展等领域意向提供2,080亿元的融资支持。
现在各家银行都积极主动地找地方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的商业逻辑正日益清晰。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风险主管告诉记者,银行希望在地方上能够拿到份额,先签下框架性协议,但这并没有法律效应,一切要看后续项目的推进。“主要是 出了 问题,可以由政府协商解决。”他透露。有些项目,比如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小的排污、节能之类的,政府可能通过一些安排,在相关可以动用的资源上给予支 持,比如在土地、财政方面作出一定倾斜。
对于大项目、大企业,出于风险的掌控,银行会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拥有自偿性现金流;对于公益性项目则需要拥有充足的财政还款保障,确保第二还款来源;理想状态下可设立偿债基金账户,监控项目现金流。
这些项目,让前几年并不太愿意做政府贷款的银行现在更觉得安全。
至于收益,则需要在贷款利差收益之外作出综合衡量。一方面地方政府不会像从前那样直接将银行当钱袋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担负着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手握大量资源。
这一轮信贷猛增的背后,是银行和政府间关系更加微妙的密切。
这使得许多银行业人士对于不良率得出了乐观的判断。与市场此前预测中国银行业将迎来普遍的不良率上升不同,许多银行业人士都认为“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健康的时候”。
银监会统计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2009年1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双降,2009年3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 额 5495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 点。
银行如何排队
在这样的信贷增长背后,中国银行业大者恒强的格局愈加鲜明。
由于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受制于资产规模限制,在这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信贷争夺战中,他们明显处于劣势。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以和政府的合作来看,今天的银政合作已不同于过去的打捆贷款,不仅是贷款方面,也涉及到其他多种业务,比如投行,保险,租赁、证券等各方面,五大国有银行具有天然优势。
中信证券在4月20日的珠三角调研纪要中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情况:大银行信贷集中在政府基建类项目,股份制银行重点是投放当地优质企业。
国泰君安银行业资深研究员伍永刚则详细比较了新增贷款的结构,他发现,2-3月间,四大国有银行新增的各类贷款在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较为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3月份信贷投放力度则低于行业平均。而在中长期贷款中,四大国有银行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种格局将得到强化,一位资深的银行家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多寡头市场,银行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特别是四大行之间,有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都 明白恶性杀价并不是一件好事,每家银行的地域优势也不同,有钱兄弟们一起赚——今天我在广州当贷款牵头行,下次在上海让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