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信贷井喷
中国的银行制造了目前这场信贷井喷
地方政府总要办事,钱从哪里来,就是银行贷款
信贷流向呈现 “两高一低”:流向政府项目与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为历年所罕见。
这是宏观政策调整、政府投资项目启动、银行惯于早投放等多个因素碰头的结果。
银行掀起信贷狂潮
目前出现在中国的信贷井喷是谁制造的?是中国的银行家们。
几乎疯狂的贷款热潮,动力来自银行追求利润。随着几轮降息,银行的利差减少,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减少了央行票据等低风险的投资品规模,这自然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近期投资项目增多,给信贷的非正常扩展带来机遇。自去年十月份以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了很多的项目投资,这些项目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多属于银行眼里的优质项目,自然引发各大银行的信贷竞争。
这一轮高速的信贷扩张,银行放款的主要对象——比如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大型垄断企业、包括按揭、票据贴现等业务,争夺都很激烈。这些贷款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安全,但是与2008年同期相比收益率却大幅下降:2008年信贷控制时期,给房地产、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会上浮 20%-30%,因为当时的银行受信贷控制,可贷量较少,有谈判优势;而现在贷款对象是一些政府项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垄断企业等,贷款利率基本上 都是下浮,因为银行竞争激烈。所以,这一次不是如很多海外机构担忧的那样——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干预贷款,而是银行自身在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基础上的竞争。
今年前三个月的投放加速并出现泛滥之势,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有储备项目一次性释放的因素,有“早投资,早收益”的冲动,有响应号召保持增长的动机,但也出现了利用票据融资套利的迹象。显然,银行的竞争是加剧井喷局面形成的内在动力。
现在各个银行都有很强的放款冲动:工行高层表示,要力争一季度完成全年信贷增长计划的45%。而农行明确提出,上半年信贷投放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 75%。我了解的某个支行,建行十年,存贷款分别就只有五六十亿,今年的目标是:存贷款双增50亿。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能做到,现在一看,完成40%了。用 句时髦的话来说,这真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地方政府的推手
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税收、费收与卖土地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现在房地产几乎一下子停了下来。而地方政府总要办事,钱从哪里来,就是银行贷款。
现在,各级政府新投资的项目,很多是市政基础设施,多数属于非经营性项目,投资周期长且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长期以来社会投资并不活跃。很多地 方政府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资产注入,比如土地、桥梁等,都有过反复注入的记录,都有“水分”,目的就是满足项目资本金后直接从银行借贷、融资。
自从去年监管部门叫停开行软贷款之后,各地市政资本金缺口更是捉襟见肘。针对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提出了“‘政策性贷款”的说法,发放者从开行扩展到所有商业银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主任张平也明确表示,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将由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银行发放一些期限长、利率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
资金流向“两高一低”
4.58万亿银行贷款都到哪里去了?近来的放量信贷资金流向呈现“两高一低”的局面,“两高”,即一是主要流向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是流向国有大企业;“一低”,即民营企业、小企业融资供给仍不足。
银行贷款主要投向配合政府项目的投资,中小企业“够不着”。工行披露的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1月份新增贷款2521亿元,除去1350亿元票据 融资,1171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各类基建项目。一些收益性强的企业,根本无需负债的企业,不断地被银行上门营销。而一些信贷需求迫切的企业,却求告无 门。一般财务表现较好的央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均采取了“守势”,新增项目很少,信贷有效需求并不旺盛。新的银行贷款或中期票据也都是替换存量,降低企业财 务费用。由于目前投资机会差,很多优质央企的手上都握有大量现金。
以宁波市为例,2008年11月以来,银行普遍青睐政府投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增长约30%,而工业企业贷款仅增长10%左右。这种状况说 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比较高,很多地方反映,“认成分、认规模大小,将民营资本排除在外”的现象很普遍。虽然目前信贷规模扩张,但民营企业贷款仍然比 较难,不少需要绕道请国企帮忙贷款。浙江一家民企名义上吸引国企入股,实际上是给后者10%-15%的固定回报,借以利用其从中分得银行贷款,银行也不仔 细查它的资金流向。
目前新增贷款会拉动政府项目涉及的大型国企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运营,但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依然十分谨慎,无论信贷如何汹涌,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仍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