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改善背后,且留一分清醒——兼谈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出口改善背后,且留一分清醒——兼谈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文/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
出口改善背后,且留一分清醒——兼谈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摘要:
进入2017年,我国进口连续高增、出口先降再升,虽然3月份出口大幅反弹、贸易重回顺差,但一季度整体的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却大降四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看待背后反映的问题?本专题将进行分析。
一季度:贸易顺差缩窄。17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额同比高增24.1%。一季度,上游生产旺盛、大宗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原油和铁矿石进口金额同比分别高增81%和98%。与此同时,我国3月出口也有明显回升。但整体而言一季度4834.2亿美元的出口规模仍低于14、15年同期水平。进口回升强劲而出口改善有限的结果,是贸易顺差大幅缩窄,甚至一度逆差。3月虽然进口放缓、出口回升,但贸易顺差仅239.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缩窄,而整个一季度贸易顺差为660.5亿美元,同比下降40%。
横向比:出口改善偏弱。国内涨价,拖累短期改善。16年下半年以来外部环境整体复苏,全球贸易出现改善迹象,然而我国的出口改善幅度却不及日本、韩国、越南等其他经济体。服装(-4.7%)、纺织(-0.8%)、集成电路(-5.8%)和家具(-3.1%)的一季度出口额同比依然为负。17年我国纺织原料购进价格同比加速上行到4.6%,PPIRM飙升至10%,上游过高的成本对出口形成拖累。而近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强势拉升,持续高于国际市场,钢材已经连续4个月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0%以上。
产业转移,考验结构升级。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成替代和挤出,越南的纺织服装出口金额17年1-2月同比甚至在13%以上,远超中国同期的出口增速。另一方面,日、德等制造业传统强国的机械类出口复苏强劲,依然占据优势。长期要提升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任重道远。
竞争力:近期有所下滑。贸易条件下降,竞争力下滑。16年开始我国的贸易条件快速下降,16年8月就已降到1以下,17年进一步降至0.93,虽然德、日、韩等国贸易条件也在下降,但下降幅度远小于中国。而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半年以来下降了0.03。德国的贸易竞争力稳定,日本甚至小幅改善,韩国、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虽然贸易竞争力指数同样下降,但降幅也小于我国。中美顺差趋降,挑战并未远离。16年美国500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来自中国的就有3470亿美元。中美两国开启“百日计划”,就缩小两国贸易的不平衡展开谈判,未来中国对美国巨额顺差的下降将不可避免,这也势必影响到整体顺差的规模。16年4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较15年4季度减少366亿美元,经常账户差额仅有118.1亿美元,是11年2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我国进入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及金融账户逆差的时代已有三年,外汇储备也从4万亿的高位降至3万亿左右,因而经常账户差额的大降比以往更值得注意。
总结来说,虽然16年下半年以来外需持续转暖,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和贸易条件却是在下滑。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出口的改善相对偏弱,而在外部压力之下,今年的贸易顺差很有可能较去年大幅缩窄。因此,在3月还算靓丽的进出口数据面前,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和顺差缩窄的现实,都提醒我们应当留一分清醒。
正文:
进入2017年,我国进口连续高增、出口先降再升,虽然3月份出口大幅反弹、贸易重回顺差,但一季度整体的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却大降四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看待背后反映的问题?本专题将进行分析。
1.一季度:贸易顺差缩窄
17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额同比高增24.1%,原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大幅跳升。农产品、能源、上游原材料等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商品。其中原油和铁矿石17年来进口增加最多,一季度进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1%和98%,合计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6年底的11%跳升至15%,而农产品和大豆占进口的比重则相对稳定。
上游生产旺盛、大宗价格上涨,是进口高增的两大主因。一方面,一季度工业生产整体维持景气,进口需求回升。原油和铁矿石一季度进口数量同比分别增加了15%和12%,增速较16年下半年止跌回升。另一方面,对进口更大的贡献来自价格,油价和铁矿石价格去年一季度均降至了最低点,而16年底以来油价、铁矿石价格双双走高,又大幅推升了一季度大宗商品的进口金额和同比增速。
与此同时,我国3月出口也有明显回升,但整体而言一季度的出口规模并不算高。由于存在春节因素,年初各月出口增速波动往往较大,按季度看,17年1季度出口总额同比8.3%的增速较去年明显改善,但绝对规模上,一季度4834.2亿美元的出口额仍低于14、15年同期水平,可见一季度出口的回升与15-16年全球贸易萎缩的低基数不无关系,全球贸易也尚未完全摆脱低迷。
进口回升强劲而出口改善有限的结果,是贸易顺差大幅缩窄,甚至一度逆差。16年下半年,我国进口增速均高于出口,并且其中有三个月进口额同比增长而出口下滑。17年一季度,进口回升依然强于出口,2月叠加春节效应,进口高增38.1%,出口反而下降1.3%,导致出现三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3月虽然进口放缓、出口回升,但贸易顺差仅239.3亿美元,规模较去年同期依然缩窄,而整个一季度贸易顺差为660.5亿美元,同比下降40%。
2.横向比:出口改善偏弱
2.1国内涨价,拖累短期改善
发达经济复苏,外需整体改善。16年下半年以来外部环境整体复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加速上行,纷创近年新高,从而有力地带动外需。欧美的消费也在回暖,美国零售销售额季调同比17年以来一直在5%以上,较之前大幅改善,而欧元区的零售指数同比也于16年下半年止跌回升。
然而我国的出口回暖却相对偏弱,整体上我国的出口改善幅度不及其他经济体。16年下半年,全球贸易出现改善迹象。越南的出口增速16年2月起就一直为正,17年2月出口金额同比甚至高达29.8%,反映了其出口的相对景气。作为主要的出口型经济体,韩国、日本的出口增速同样快速回升,于去年10月、11月相继转正。而得益于欧元弱势,16年下半年德国出口也维持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的出口额同比直到17年1月才转正,并且回升幅度也明显弱于其他经济体。
具体而言,我国的出口表现也出现了分化。
在主要的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集成电路和家具的出口一季度同比依然为负。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金额增加最快的是手持无线电话,同比增长1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增速8%。而服装(-4.7%)、纺织(-0.8%)、集成电路(-5.8%)和家具(-3.1%)的出口金额同比却仍是负值。此外,虽然钢材出口金额增加,但原因在钢价飙涨,钢材的出口数量一季度同比却减少了四分之一。
在不同的贸易方式中,比重最大的一般贸易回升缓慢,增长远不及来料加工。17年一季度,一般贸易出口金额季度同比仍在负增,进料加工逐渐改善,而来料加工一季度同比则大幅增加17.9%,回升明显快于一般贸易。
上游原料飙涨、国内成本抬升,对出口的回升形成拖累。出口改善较慢的服装、纺织等附加值低,并且受国内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大。16年下半年,我国纺织原料购进价格同比转正,17年前三个月加速上行到4.6%,PPIRM整体更是同比飙升至10%。因此在近半年纺织服装出口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上游过高的成本便对出口进一步形成拖累。钢材出口的大幅缩减也与价格有关。在去产能背景和工业需求稳定之下,近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强势拉升,持续高于国际市场,因而出口大受挫伤,已经连续4个月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0%以上。
贸易方式上的分化同样也可以由价格来解释。来料加工最大特点是企业不承担销售风险,只收取工缴费,所以基本不会受到上下游价格的影响。在2月出口表现不佳时,我国加工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小,而3月出口反弹,来料加工出口金额则大增29.6%,远超进料加工(10.6%)和一般贸易(18.6%)。进口价格飙升给出口企业的成本带来压力,而出口价格上涨又会使得其他经济体的出口价格更具优势,这种情形下,来料加工贸易受到的影响远小于要自负销售风险的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
2.2产业转移,考验结构升级
除了短期的价格因素拖累,我国出口还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考验。改革开放之初,服装、玩具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但随着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以及人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提高,我国的出口也在向附加值更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回升最快的手持无线电话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手机和计算机相关设备,恰恰就是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改善较慢。
一方面,我国出口正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的过程中。SITC标准下的10大类出口产品中,90年代我国主要出口杂项制品和制成品,包括皮革、纺织、服装、鞋箱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占比超过40%。近年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化,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占比提高,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已降至25%。
在这过程中,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成替代和挤出,使得纺织服装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改善偏弱。越南、印度、印尼等国家具备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去向,跟我国同类出口产品形成竞争。过去的一年,国内上游原材料飙涨进一步推高了成本,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减弱,而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却率先转正,越南的纺织服装出口17年1-2月同比甚至在13%以上,远超中国同期的出口增速。
另一方面,日、德等制造业传统强国的机械类出口复苏强劲,依然占据优势。日本和德国出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日本机械设备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达38%,而德国机械电气和运输设备分别占总出口的27%和23%,16年下半年日本机械类出口连续高增,一度高达18%,德国的电气设备出口额同比17年初也回升到12%。
相比之下,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占比实际上被高估。尽管目前我国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超过40%和28%,但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我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在35%左右,剔除加工贸易以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占比会显著下降。因此,长期要提升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3.竞争力:近期有所下滑
3.1贸易条件下降,竞争力下滑
16年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出现了不利的变化。外贸中通常将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作为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而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则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恶化。比较中、德、日、韩的贸易条件发现,16年开始我国的贸易条件快速下降,16年8月就已降到1以下,17年进一步降至0.93,同一时期虽然德、日、韩等国贸易条件也在下降,但至今仍在1左右,下降幅度远小于中国。
贸易条件下滑带来了进口高增、出口偏弱和顺差缩窄,最终体现为贸易竞争力的明显削弱。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指数越大说明贸易竞争力越强。计算几大主要出口经济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并进行平滑处理,不难发现,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6年下半年以来下降了0.03。相比之下,德国的贸易竞争力保持稳定,日本甚至小幅改善,韩国、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虽然贸易竞争力指数同样有所下降,但降幅也小于我国。
贸易竞争力的下降,反映了进出口增速失衡的问题。17年以来我国、韩国和越南的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速都达20%以上,显著高于日本和德国,并且从金额上看,进口累计同比增速也高于出口累计同比,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贸易竞争力。17年2月以来韩国和越南的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速均在15%左右,而进口累计增速却超过20%。而我国的问题更为严重,一季度出口金额同比增速8.2%,而进口金额同比高达24.1%。
3.2中美顺差趋降,挑战并未远离
外部压力之下,未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趋于下降。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6年美国500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来自中国的就有3470亿美元。4月初中美两国同意开启“百日计划”,就缩小两国贸易的不平衡展开谈判。虽然以扩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方式,会降低中国出口遭受重创的可能,但未来中国对美国巨额顺差的下降将不可避免。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外需回升,但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并没有远离。本轮全球贸易回升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回暖,尤以美国经济复苏最快。而对美的顺差恰恰是中国贸易顺差中最大的一块,占比接近50%,未来对美顺差减少,也势必影响到整体顺差的规模。如果要降低影响,一个替代的选择便是增加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然而经过过去一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地价的飙涨,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的侵蚀,提高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也并不轻松。
从国际收支来看,贸易顺差下降也使得经常账户差额降至近年新低。16年4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较15年4季度减少36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扩大趋势,而初次收入对外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又季节性增加,导致经常账户差额仅有118.1亿美元,是11年2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我国进入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及金融账户逆差的时代已有三年,外汇储备也从4万亿的高位降至3万亿左右,因而经常账户差额的大降比以往更值得注意。
虽然16年下半年以来外需持续转暖,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和贸易条件却是在下滑。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出口的改善相对偏弱,而在外部压力之下,今年的贸易顺差很有可能较去年大幅缩窄。因此,在3月还算靓丽的进出口数据面前,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和顺差缩窄的现实都提醒我们应当留一分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