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小企业“不差钱”
4月10日,谯勋平靠自己的信用,从瀚华小额贷款公司拿到了3万元贷款。此前,由于提供不了有效担保物,加上贷款数额不大,他连敲了8家银行的门均被拒绝。
去年9月以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重庆先后成立了52家小额贷款公司,谯勋平只是这个新金融形态的受益者之一。
“可不是所有的经营者都这么幸运,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委统战部经济处处长王进称,“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仍在不断下降。”
3月底,一个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织的联合调研组,奔赴重庆调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研组临走时留下一个结论:和全国情况一样,重庆的金融机构仍满足不了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小型金融机构批量化、规模化经营也不够。
“可以说,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离根本解决还有一定距离。”让王进欣喜的是,重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工作正在加速。
起跑线上的尴尬
4月初,市经委发布的一份名单让重庆屯茂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祥如释重负,这份名为“成长型小巨人”的单子中一共列出了35户企业,“一旦入选,政府将及时解决我们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他说,这其中包括对融资给予政策倾斜。
屯茂机械是一家不缺技术和市场的中小企业,可先前却一直为钱发愁。
“我们每月能接5万多只的订单,但因缺乏扩产资金和流动资金,实际只能生产3万只左右。”眼看着订单一张张从手中溜走,他只能望洋兴叹。
刘玉祥很庆幸,他执掌的屯茂机械进入了“成长型小巨人”名单。可来自市工商联的数据,其拥有的68000余名会员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它们的融资现状都不乐观。
缺口面到底有多大?市委统战部经济处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均认为,当前发展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瓶颈。
对此,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重庆浙江商会秘书长任红平有更深切的感受,“我们的不少中小企业,虽然有技术、有市场,但往往因为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缺口,被卡在了起跑线上。”
目前,重庆60%的就业和40%的GDP都来自中小企业。任红平担心,若它们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势必造成盈利能力的减弱,进而影响到“促就业、保增长”目标的实现。
急需破解的矛盾
企业有了难处,自然会想到银行,“但现实是,只有10%左右的银行资金在为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服务。”王进说。
其中又以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融资最为困难。截至2月末,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1306家,贷款164亿元;其中小企业232家,贷款只有12.4亿元。小企业占到的信贷额度不到一成。
“在重庆,能够贷到款的小企业,通常需要几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联合担保。”任红平说。
一银行负责人坦言,之所以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是因为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到5年,由于淘汰率比较高,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了回避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几乎都要求抵押,于是缺少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自然被拒之门外,加上贷款成本较高,银行更不愿意出手。
相形之下,地方银行成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力。去年,重庆银行在秀山、忠县等地新开了5家支行;三峡银行在梁平等地新开4家支行;在重庆农商行的贷款中,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占比接近一半。
重庆式的融资破题
在重庆,此前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一直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80%的企业将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但在银行贷款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多采用民间借贷,或者企业间拆借。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破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重庆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端于去年5月。目前全市已有52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布于全市31个区县(自治县),其中有13家已正式运营,截至今年2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2.2亿元。
“我们刚成立就感受到市场需求极大。”重庆首家挂牌的瀚华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张国祥说,仅最初3个月就接待来电、来访客户1000多人次,首次获得贷款的占比也达到70%以上。
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相比,除了省去很多审批的麻烦外,所有贷款也不需要抵押物,正好切合中小企业的胃口。不过,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面前,目前注册资本金只有10.6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仍显得势单力薄。
“小额贷款公司的‘破冰’只是一个片段。”王进称,加上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目前重庆正在加速引进和发展六小类金融机构,打造“另类金融中心”,中小企业将因此成为受益主体,今后它们的融资将有更大的平台和选择空间。
眼下,这一点已得到高层认可,“全国工商联牵头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认为,重庆可率先建成全国小金融示范高地。”王进说。
但这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诸多环节破题,王进建议,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同时加快推进和扩大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设立试点,以补上当前信贷生态系统的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