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增速减弱,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开始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来源:南湖基金小镇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增速减弱,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开始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发展模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内消费金融探索实践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 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我国2015 年消费信贷规模达到93.6 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市场仍处于快速上升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20% 左右的增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消费信贷虽然总量大,但分布极不平衡,自2013 年起,消费信贷领域中的住房贷款占比达到75%,信用卡占15% 左右,与美国、日本发达金融市场相比,消费贷款比例明显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而银行系风险控制长期局限于抵押贷款,导致消费金融受制而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业务模式还不够成熟,潜在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与金融需求。
从消费观念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人口结构的变化,80 后、90 后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超前消费、信用消费的观念被逐渐接受,消费者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和休闲娱乐。此外,随着普惠金融发展不断深入,对于个人理财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作为消费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消费者将成为消费金融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消费金融政策红利释放。近年来,消费金融政策从严管走向宽松,政策红利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2009 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分别设立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改革创新跨出第一步;2013 年将试点扩展到武汉、南京等12个城市,扩大了覆盖范围;2015 年试点全面放开,并开始发放征信牌照,推动市场加速发展;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对消费金融提出了一系列细化政策,加大了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随着政策的放开和产业变革,消费金融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消费金融迎来爆炸式增长,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在各细分领域均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实践经验。
消费金融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银行系、电商系、产业系,呈现出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属于资金驱动,包括信用卡和个人消费分期贷款两大类业务,其中,信用卡业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产品。银行系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资金规模大,可以依靠利差来获取稳定利润;采用较高标准的征信体系,客户质量较高;在风险控制上要求更为严格,具有成熟且完善的审批贷款流程,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系存在明显的劣势,即传统征信方式考察收入、资产和贷款记录,虽然结果更为可靠,但同时也导致客户集中于中高收入人群,覆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部分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个人消费分期贷款由于风险控制的要求以及运营成本的制约,通常额度门槛较高,难以真正深入日常消费场景,缺乏灵活性。
电商系具有天然的消费场景和客户流量优势。与银行系相比,电商的场景驱动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依托于自身的消费场景,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能够有效控制授信风险,定价方式灵活;二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客户流量大,获客成本低;三是以银行征信之外的小微企业与个人消费为核心市场,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个性化,用户体验好;四是将大数据等技术用于征信和风控手段,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准确度获得各种维度的数据,提高征信覆盖程度,进行精准定价;另外,由于网络购物消费者总体上消费观念较为开放,更容易向消费金融客户转化。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蓄势待发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消费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管。美国在20 世纪初便开始进行个人信用制度的构建,是目前征信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征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银行的传统评分体系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征信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共享,是我国消费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监管层面,建议出台相应政策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
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在美国、日本消费金融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消费行为数据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征信、授信、审批到风险控制等全部流程将通过数据驱动来完成。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已经开始加强数据方面的竞争,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物流作为战略中心,打通全金融供应链。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价。
另外,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正在全面升级,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结构与我国有所差异,在借鉴国际经验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发展路径。未来,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发力。横向的产业生态方面,面对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金融涵盖3C 产品、家电、旅游、教育、家居等众多细分领域,彼此之间产业链特征不同,可能存在进入壁垒,因此在单一的细分领域的深耕细营可能是未来中小型消费金融企业发展路径之一。此外,根据国际经验,消费金融经历了从耐用消费品到服务消费的转型,进行产品、服务、金融一体化生态布局。
消费金融的纵向发展需要建造完整的消费金融产业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上游的资金供给方,包括公众存款、金融债和同业拆借、自有资金、P2P 平台等。中部的消费金融平台和基础设施,打通上下游的衔接,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其中,基础设施包括征信体系、消费者保障、健全的法制环境。下游的资金需求方。在消费金融链条中,首先要产生消费需求,进而才会产生相关金融服务需求,在这一点上,电商平台与其他互联网支付平台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运用自身资金优势和物理网点优势,拓展线上场景,如自建电商平台或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等,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广消费金融服务。2010 年至今,消费金融从最初试点到渐成规模已走过六个年头。正是由于其具备“花未来的钱,圆今日之梦”的吸金属性,消费金融日渐引领金融创业潮流。然而,前路漫漫,参与者众,如何在未来消费金融市场浪潮中傲立群雄,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